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日隆教授认为围绝经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为肝血不足,肾阴亏虚。根据曹教授多年诊治经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女性潮热发作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严重的潮热通常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出现生理不适和情志异常,扰乱睡眠,并可能导致抑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围绝经期潮热的有效性,本文将从针灸治疗更年期潮热的临床应用、现代研究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康振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35-3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香附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肝郁气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失眠肝郁气滞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进行治疗)与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香附汤加减进行治疗),各43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4.
蔡钢教授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老中医,行医近40载。蔡钢教授对妇科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其擅长的病种之一,在治疗时注重益肾、疏肝、养心,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现将蔡钢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总结如下,期望为该病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6.
<正>中医理论中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或手术摘除卵巢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低下出现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证候群,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疲倦乏力、口干、手足心热等[1-2],中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在我国约70%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基础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120例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组与阳虚组。采用十二通道Holter系统记录24h的心电信号。分析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及频域参数,进行数据比较分析。结果:12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阴虚型88例,阳虚型32例;在时域分析方面,阴虚组与阳虚组相比SDNN、SDANN、RMSSD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三角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频域分析方面,阴虚组24hHF、日间HF、睡眠HF均显著低于阳虚组(P<0.05),而LF/HF明显高于阳虚组(P<0.01)。结论:女性围绝经期中医证型表现以阴虚为主。阴虚组与阳虚组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在心率变异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不同中医证型的女性更年期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不尽相同。阴虚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阳虚组,说明阴虚组围绝经期妇女交感张力比阳虚组明显增高,自主神经系统失平衡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水平及保健的一般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401例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有88.8%妇女出现至少1种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其中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占到22.4%;被调查女性保健意识相对积极,但其保健知识、行为情况不容乐观。结论社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及保健状况不容乐观,建议积极深入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探析赵瑞华教授临证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经验。赵师认为肾虚致阴阳失调为围绝经期失眠症发病之本,肝虚、肝郁为其主要因素,常兼营卫失和,临证治疗力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谨守病机,辨证施治,以燮理阴阳为主,注重调神摄眠及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0.
11.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 10 0例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治疗组给予谷维素、舒乐安定片等治疗 ,同时每周进行心理治疗 2次 ;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 ,疗程 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并采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SCL 90各因子及总均分均有下降 ,但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各因子均分与正常成年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心理治疗能有效缓解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 ,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性激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围绝经期妇女潮热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和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潮热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65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有潮热症状组35例、无潮热症状组30例,25例健康育龄妇女为育龄对照组;均进行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血浆CGRP含量的测定.结果 ①潮热组与无潮热组血清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潮热组FSH、LH水平高于无潮热组和育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潮热组CGRP水平高于无潮热组,低于育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轻度、中度潮热妇女CGRP水平明显低于重度潮热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潮热严重程度与CGRP呈正相关(r=0.823,P<0.01),与E2水平无相关性(rs=-0.258,P>0.05).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潮热症状的发生与血循环中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及波动性变化,FSH、LH升高,CGRP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辉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6,7(4):155-156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一种首次发生于围绝经期,以焦虑不安、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围绝经期抑郁症,现有的研究表明性激素、神经递质对脑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围绝经期妇女体内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与这种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同时,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南京东路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浦区社区围绝经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2个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东路社区40~60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677例妇女中自然绝经者386例,平均绝经年龄为49.36±3.71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70.3%。在13项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前5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53.2%)、骨关节痛(47.6%)、性生活障碍(45.2%)、眩晕(41.5%)、疲乏(41.2%)。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工作、性生活满意度及是否患有慢性病与围绝经期症状有相关性。结论:绝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依托社区,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降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浅谈围绝经期的保健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霞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10)
探讨围绝经期的药物治疗及预防保健。用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精神方面合理调节来预防绝经期的异常。药物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停药5年后仍有保护作用,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6.
17.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4 4例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 ,口服米非司酮 10mg,每日 1次 ,连服 3个月 ,观察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子宫内膜变薄 ,用药前为 (5 .8± 0 .2 )mm ,用药后为 (2 .7± 0 .3)mm ,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子宫大小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闭经 ,其中有 9例直接进入绝经 ,其余停药后 2 5 6 8天 ,平均 4 0 .4天恢复月经 ,15例月经稀发、量少。结论米非司酮可抑制子宫内膜生长 ,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对围绝经期症状保健知识的需求。方法2011年在苏州市随机选择2 066例年龄在38~70岁的女性,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 13.0表,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66例调查对象年龄为(50.22±7.17)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95例,发生率为33.7%。13项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性生活改变(48.6%)。绝经前后女性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欠缺。结论大多数围绝经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应该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性激素治疗(HT)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5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每日服用结合雌激素(倍美力)1片(每片含结合雌激素0.625mg),28d为1个周期(其中后14d加服安宫黄体酮6mg),共3个周期;对照组每天口服谷维素片20mg,早晚各10mg,连服28d,共3个周期;用Kupperman改良评分法和Zung氏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症状改善有明显差异。结论:HT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效。 相似文献
20.
金细强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4):70-7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10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2.5mg,共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结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瘤明显缩小。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