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温针灸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温针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5.86%、56.47%(P<0.01)。疗效与病程、病情相关。结论温针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刺组,有较好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显著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多种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细胞间信号转导通路都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其中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ion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RA发病关系紧密,在血管翳形成、滑膜炎症、骨破坏等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从MAPK信号通路在RA发病中与多种关键细胞、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RA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RA药物治疗研究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青风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平台筛选青风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类风湿关节炎靶基因。通过R语言对基因进行匹配运算并绘制韦恩图;在String平台生成成分-蛋白互作网络图;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R3.5.1软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个活性成分和23个潜在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显示,青风藤可以影响炎症因子的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青风藤可以通过调控P53等凋亡相关通路发挥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结论青风藤可能通过作用于CASP3、JUN、OPRD1等关键靶点调控P53等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炎症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近年发现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抗体)是RA早期诊断的新的血清学标志物。A-CCP抗体对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RA早期诊断;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RF)可提高RA早期诊断率。A-CCP抗体与HLA-DR4及RA的预后相关,其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研究。现从以上几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共刺激/抑制分子为T细胞提供正性和负性信号,调控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功能成熟,在T细胞的动态平衡中起重要的作用[1].它们的表达失衡可能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①共刺激分子如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的上调,有持续活化T细胞的能力;②负调节因子如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 (PD-1)的表达紊乱以及这些分子的可溶形式的功能拮抗导致免疫耐受的失调.虽然类风湿关节炎(RA)等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近1/4个世纪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共刺激/抑制信号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紊乱.最近发现共刺激/抑制分子的可溶形式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特异地表达,可能成为新的免疫学标记.而以共刺激信号通路为靶,也为R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现就共刺激/抑制分子在RA的发病机制中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着重追踪了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在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8.
关节腔注射医用臭氧治疗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围绕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及其臭氧注射治疗的相关机制已有了不少的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了骨性关节炎的形成,而臭氧则可通过干预这些信号通路中的炎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类以及调节自由基代谢对骨性关节炎起到治疗的作用。然而他们的确切机制和靶点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1名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35名其它风湿疾病患者的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评价二者诊断RA的价值.结果二种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为54.9%、94%,RF为58.8%、82.6%.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无相关性,两者联合诊断RA的特异性提高.结论抗CCP抗体对RA有良好的诊断特异性,与RF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滑膜细胞增生、衬里层增厚、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等。这些病理改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针对RA的发生机制展开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滑膜增生、炎性因子、基因调控等方面。本文聚焦于滑膜细胞代谢在RA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模式及靶点。  相似文献   

11.
欧敏  朱艳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7):1356-135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反复发作,难以治愈;针灸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活血通络止痛。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论述针灸对RA治疗作用的进展,为进一步揭示针灸治疗RA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芸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4):327-328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1名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35名其它风湿疾病患者的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评价二者诊断RA的价值。结果二种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为54.9%、94%,RF为58.8%、82.6%。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无相关性,两者联合诊断RA的特异性提高。结论抗CCP抗体对RA有良好的诊断特异性,与RF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滑膜、软骨,严重者出现骨破坏[1]。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的,而T细胞调节紊乱是其主要的免疫机制[2]。但近年来,研究发现B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可能也参与了RA致病机制。已知B细胞不仅可以产生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等,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关节,造成关节炎症,也可通过抗原呈递作用激活T细胞,并产生促炎因子[3]。然而,B细胞在RA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络石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指标,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络石藤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相应靶点蛋白转换为标准蛋白基因名。在Disgent数据库中检索“Rheumatoid arthritis”,获取RA疾病靶点运。利用韦恩图,得到药物成分和RA共同靶点,上传至Cytoscape 3.9.1构建“络石藤-化合物-靶点-类风湿关节炎”的网络图,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PI网络分析),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取络石藤9种成分及109个作用靶点,RA疾病2722个相关靶点,络石藤-RA共同靶点57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394个生物过程(BP)、41个细胞组成(CC)、70个分子功能(MF)。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132条通路。结果:该研究初步揭示了青风藤中以青藤碱为主的6种有效活性成分发挥了抗RA的作用,治疗的关键靶点与AKT1、TP53、TNF、IL6、VEGFA、MMP9、PTGS2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通路。方法 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检索并下载了基因芯片GSE94519,通过GEO数据库的在线分析工具GEO2R以P<0.05,|logFC>1.5|为条件筛选RA的差异基因,以DAVID6.8对筛选出的RA差异基因开展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在线分析工具和Cytoscape软件挖掘在RA生物学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结果 该研究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278个,GO功能在生物学方面主要介导血小板脱颗粒、病毒过程、氧化还原过程和GTPase活性正调节的转导过程,在细胞功能方面主要参与胞外小体、胞浆、薄膜及细胞质的调控,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GTPase活性、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钙黏蛋白结合参与细胞之间的黏附。KEGG的分析RA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表明其主要的信号通路是调节氧化磷酸化以及帕金森病,在蛋白互作网络中筛选出10个Hub基因分别为ACTB,RHOA,PPBP,B2M,MT-CYB,PF4,CFL1,MT-ATP6,VCL和TPM1。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语言能有效分析GEO数据库的原始基因芯片数据,获得芯片内在的生物学信息;通过关键差异基因分析不仅能识别目前已知的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信号通路,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通路或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 atoid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表现为主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慢性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针灸治疗RA独具优势并在临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近5年来,针灸治疗RA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又有了深入发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桂英  李鸿斌 《临床荟萃》2014,(9):1072-107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调节性细胞对于RA免疫平衡和自身稳定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具有负性调节功能的B细胞(Breg)可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10(IL-10)或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介导免疫耐受,抑制RA炎性反应,尤其对活动期RA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本文主要讨论Breg在RA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学术背景: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主要与巨噬细胞活化功能有关,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上游细胞因子,在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使体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蛋白分离、纯化和cDNA克隆得以实现。目的:阐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特性和调控表达机制,深入认识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5-01/2007-03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cytokines,rheumatoid arthrit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15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研究。③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6篇文献中,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血清、滑膜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内均可见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高表达。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激活一系列致炎过程,直接或间接刺激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细胞因子,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异常增殖。相关研究已证实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有望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学的新靶点。结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均密切相关,拮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正>白细胞介素(IL)-35是最近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IL-35的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本综述重点阐述IL-35的组成,在RA中的抗炎、促炎作用及与疾病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多关节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目前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及破骨细胞动态平衡被破坏有密切联系。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LAIR-1)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T细胞、B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最新研究表明LAIR-1与破骨细胞发生和生理功能有关,可能参与RA的发病。间充质溶解素(MMP-3)是关节软骨基质降解中的关键酶,与软骨破坏相关[4]。本文通过测定RA患者其血清中LAIR-1和MMP-3的水平变化,旨在探讨LAIR-1在RA检测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