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2.
自体棘突椎间植骨在颈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切除的棘突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自体棘突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57例,随访分析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影像学测量患者C6、C7棘突的长、宽、高及植入后椎间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影像学测量C6、C7棘突的大小符合椎间植骨块的要求,随访1年~6年,平均3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6±2.8)分提升至(14.7±1.6)分,JOA评分改善率75.5%。随访X线片显示75个节段全部获得椎间融合,椎间高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无椎间高度丢失,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自体棘突可为前路椎间融合的理想植入物,避免取髂骨的并发症,减少了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内固定价值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1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或钛质网笼植骨及AO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104例,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情况以及内植物并发症,并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 结果:94例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个月内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10例三节段手术者融合率为80%,内植物并发症为2.9%(3/104)。全部病例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8分,平均改善率为67.2%。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采用内固定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减压后于椎间分别采用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器和植骨加内固定三种方式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观察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1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3分。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100%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钢板螺钉断裂现象。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颈椎病手术的治疗原则,术中彻底减压、充分植骨、适当应用内固定,就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6年4月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61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单纯PEEK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病变节段与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22例,双节段39例;B组6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27例,双节段40例。观察手术前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58.1±1.4min,术中出血量为42.4±2.0ml,B组分别为72.0±5.3min、82.7±3.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39.3%)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2例cage塌陷、移位;B组49例(73.1%)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5例髂骨供区痛,2例钉板松动。每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B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2.30±6.61)%和(83.80±4.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60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5.2%和9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均较好,但前者手术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8年7月,作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6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使用JO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高度.[结果]69例均得到随访,除2例术后出现短暂神经根症状加重外,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和24个月随访JOA评分都较术前明显提高,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明显恢复,在术后24个月时均获得植骨融合,且椎间高度均有较好的恢复和维持.未发生伤口感染、钛板断裂、螺钉松动以及钛网下沉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钛网植骨在重建颈椎稳定、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提高植骨融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颈前路植骨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通过JOA评分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同时观察并发症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7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1.34±4.18)min,术中出血量(38.34±2.16)m L。均未发生损伤脊髓神经、食管、气管,切口感染、脑脊液漏以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1~2 a的随访,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颈椎X线检查,均达到植骨融合,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而导致二次手术;无吞咽困难、内固定松动、断裂、金属过敏等现象。末次随访依据Odom标准评价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6.15%。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诊治的112例累及4节段(C3~7)的脊髓型颈椎病,49例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63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后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结果 1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3(18~28)个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更有效增加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而且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1.
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在颈椎前路前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随访6-3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4%-100%。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性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性功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例病人(23%)存在性功能改变。对14例患者发病前后性功能总分、勃起功能、性欲、射精功能、高潮情况进行比较,发病后的得分明显低于发病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可导致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手术用显微镜辅助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探讨其临床效果、适应证和技术规范.方法 对51例需行前路减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技术,分别实行单个或多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学、影像学评估,观察减压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未出现术中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减压效果明确.按Odom评分标准:非常满意26例,满意17例,基本满意5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84_3%.结论 较常规颈椎前路减压术.应用手术用显微镜辅助进行手术有适应证广、减压效果确实、操作精细、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詹乙  王彪 《骨科》2022,13(6)
颈椎病是影响国人乃至全人类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患之一,颈椎病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适和生活困扰。后路减压手术是治疗颈椎病,尤其是多节段颈椎病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然而,后路手术需将颈椎棘突和附着在其上的棘上、棘间韧带部分或完全切除,从而破坏了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术后病人易出现颈椎反曲、鹅颈畸形、颈椎失稳,甚至出现迟发性脊髓神经受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集中于避免破坏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国内外学者从集中术式改良和手术入路改良两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均直接或间接的证明了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手术方式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故本文就近年来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术式研究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未来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后路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9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7例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结果62例(67%)脊髓型颈椎病和3例(43%)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因此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适应证及疗效,在局麻下对30例颈椎病患者30个椎间盘行颈前路经皮穿刺切除术,其中C_(4-5)16例,C_(5~6)14例。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13例术前症状体征完全缓解,8例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优良率70%。表明颈前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在颈椎病治疗中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措施,严格选择适应证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46例患者颈前路手术前后均行MRI的检查,按脊髓的受压程度及脊髓内信号改变分类,观察比较术前和术后MRI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脊髓受压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受压程度越重,临床表现越重(P>0.05),术后脊髓形态无恢复、髓内高信号未消失者术后恢复差。高信号消失或明显降低者术前症状轻,手术效果较好。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及颈前路手术减压方式的选择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具有完整资料的17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行融合手术145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0例.依据术前影像学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不同手术:(1)椎间隙减压融合术;(2)游离型椎间盘突出超过相邻椎体后缘高度1/2者,先通过椎间隙摘除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再通过椎体次全切除确认是否将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完全摘除;(3)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4)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按融合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分组,比较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统计并分析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范围.结果 单纯椎间盘突出、轻度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有较小骨赘形成的颈椎病可以通过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椎体后缘有巨大骨赘形成、严重椎间盘钙化、相应椎间隙严重狭窄或融合、后纵韧带骨化、广泛的椎管狭窄需行椎体次全切除才能达到彻底减压.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融合术者为66.05%,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者为6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1、3、6、12个月运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只要能通过前路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就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近期手术疗效均良好,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使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22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退行变突出1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5例。手术前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评估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3~36)个月。根据JOA评分,术后优良率为81.8%(18/22),颈部轴性症状减轻,X线检查未见颈椎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效果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壮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选择我院诊断为颈椎病并已行手术治疗的青壮年患者(≤40岁)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8~40岁,平均36.7岁。公司职员10例,工厂工人7例,外科医生1例,自由职业8例。脊髓型21例,神经根型3例,脊髓型混合交感型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0个月。分析其可能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过程,通过JOA或VAS评分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采用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术后随访3~47个月,平均19个月,JOA评分15~17分,改善率65%~100%。3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13个月和15个月,VAS评分均下降至0分。2例脊髓型混合交感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7个月和25个月,JOA评分为17分。随访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不融合等情况,亦无内固定物造成的神经、脊髓损伤症状以及食管、气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针对青壮年颈椎病具体致病因素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手术疗效,但长期效果仍需继续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