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X-刀放射治疗颅内肿瘤后的近期疗效,并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材料和方法:53例不同类型脑瘤患者,以CT、MR、DSA图像资料作为定位依据,用德国Brain LAB治疗计划系统设计三维优化方案,西门子MD-2型直线加速器旋转照射。结果:53例患者经X-刀治疗后,近期均取得了满意效果,诸如以卡氏评分法评价,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以CT增强扫描复查观察,肿瘤大小趋于缩小或消失。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的追踪观察表明,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心治疗,X-刀是一种安全、有效、无痛苦的治疗脑肿瘤的方法。它可起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96年引进德国Brain-LAB头部X-刀治疗计划系统,并与CT室GE 9800Guick CT影像数据记录载体相互配合,至今已实施X-刀治疗患者300余例。CT在定位扫描行X-刀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扫描技术的应用除可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外并通过增强薄扫,达到定位定性的目的,更重要的作用是确定颅内病变区域三维空间的位置,为X-刀治疗的进行提供靶区信息,使X-刀能够准确无误地将X线聚焦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因此,X-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不同重建方法在肺动静脉畸形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肺动静脉畸形行胸部64层CT平扫及血管造影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显示肺动静脉畸形结构.结果 CTA发现肺动脉畸形在10例中9例单发,1例多发,共发现13个病灶.单纯型8例,复杂型2例.结论 综合应用64层CTA不同重建方法能提高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准确性,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 6 1例颅内肿瘤、脑动脉畸形经X 刀治疗后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 利用XK 80 8X 刀系统治疗 6 1例 ,共 6 7个病灶 ,使用 132个靶点 ,单次治疗 41例 ,分次治疗 2 0例。结果 治疗后 ,6 1例中 12例发生急性放射性脑水肿 ,36例X 刀治疗后获得 (3~ 12个月 )随访 ,其中有效 2 3例 (占 6 4% ) ,无效 13例 (占 36 % )。结论 X 刀治疗颅内肿瘤及脑动脉畸形疗效肯定 ,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注意并发症 ,优化剂量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 X-刀治疗前 ,CT定位技术是保证治疗计划制定的关键步骤 ,现将我们应用的定位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收集原发性外围性肺癌和孤立性肺转移瘤 2 8例 ,其中最大年龄 75岁 ,最小年龄 2 0岁 ,平均年龄 47.2 5岁 ;男性 2 7人 ,女性 1人。1.2 设备 :采用美国 GE公司的 Prospeed型螺旋 CT扫描机 ;3M激光相机和自动洗相机 ;X-刀治疗专用的体箱架 ,滑板 ,弓形尺 ,带有刻度的腹带 ,真空垫等。1.3 扫描前准备 :安放体箱架 ,将真空垫放置其中 ,让病人平躺在其上 ,使病人所要照射的靶区中心保证在滑板中心 ,并使整个滑板保持在体架 Z…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87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X刀治疗 ,畸形团大小大小 5~ 4 0mm。单独接受X刀治疗 5 5例 ,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32例。治疗周边剂量 17~ 30Gy ,平均 2 2 .6Gy ,等剂量曲线 70 %~ 90 %。随访时间 6~ 96个月 ,平均 5 3.4个月。结果 单独应用X刀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完全闭塞 4 1例 ,部分闭塞 9例 ,无变化 5例 ;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 ,完全闭塞 2 6例 ,部分闭塞 3例 ,无变化 3例。全组完全闭塞 6 7例 (77.0 % )。癫痫完全缓解 7例 (2 6 .2 % ) ,头痛头昏症状缓解 18例 (38.3% )。并发症 :再出血 2例 ,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 6例 ,经治疗后 ,完全缓解 2例 ,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4例。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MRI融合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动静脉畸形42例,术前均先行颅脑MRI薄层扫描及CT定位扫描,然后将CT和MRI图像资料进行图像配准和融合,根据融合后图像进行准确定位后再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果:所有病变位置与范围在图像融合后均能显示清楚,经检测,所有融合图像的最大误差均〈1mm,全部病例均在融合图像协助下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因定位失误而引发的并发症。结论:CT和MRI图像融合技术能提高颅内病变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晓岩  李净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485-1486
目的: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断与治疗肺动静脉畸形9例,使用Sensation 40层螺旋CT机做增强扫描,并对其进行肺血管三维重建。结果:MSCTA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的空间解剖细节,对其做出定性诊断,同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旋转式γ刀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首先对旋转式γ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动物实验。在此基础上,作者6年来用旋转式γ刀治疗颅内病变2381例,男1288例,女1093例,年龄3~84岁(平均45.8岁)。良性颅内肿瘤1020例中,垂体腺瘤446例,脑膜瘤254例,颅咽管瘤148例,前庭神经鞘瘤103例;恶性肿瘤796例中,脑胶质瘤360例,脑转移癌360例;脑动静脉畸形374例,脑功能性疾病191例。详细分析了各种肿瘤或病灶用γ刀的治疗方式、使用剂量及定位方法等,对各种肿瘤治疗结果作了初步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处理进行了探讨。结果 对经过选择的良性病变,包括垂体腺瘤、脑膜瘤、前庭神经鞘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咽管瘤等可达到治愈效果;对部分脑转移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患者可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γ刀治疗后反应性脑水肿发生率为0.75%。结论 γ刀对多种脑部良、恶性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应用不当可造成严重或致死性并发症,因此一定要严格按规程操作,仔细设计毁损靶点,准确剂量布局,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最有效措施,以获取最佳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膜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学特征 ,探讨其血管结构与临床诊治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 5 2例脑膜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2例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病人全部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后行手术切除AVM者 2例 ,行γ 刀治疗 3例 ,均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17例 ,癫痫或头痛等症状明显好转 16例。结论 血管结构学研究对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诊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CT和MRI图像融合在颅内病变X刀治疗中的应用(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和MRI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病变X刀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2 5例病变中包括动静脉畸形 5例、海绵状血管瘤 4例、大脑半球胶质瘤术后残留或复发 3例、听神经瘤术后残留 3例、转移瘤 2例、垂体微腺瘤 2例、垂体腺瘤术后残留 2例、颅咽管瘤术后残留 1例、垂体柄肿瘤病变 1例、间脑胶质瘤 1例和中脑披盖肿瘤病变 1例。图像融合前均行颅脑MRI薄层扫描及常规X刀术前CT定位扫描 ,然后将CT和MRI图像资料传输至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配准和融合。结果 所有病变在融合图像上均能显示清楚 ,2例转移瘤在融合图上显示出更多的病灶。所有融合图像上的软组织结构、颅骨结构及病灶轮廓均重叠一致 ,最大误差均 <1mm。结论 CT和MRI图像融合技术在X刀治疗中的应用 ,确保了CT定位的精确性 ,避免了病变的遗漏 ,必然会提高颅内病变定向放射治疗的效果 ,并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X-刀治疗脑部恶性肿瘤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X -刀治疗脑部恶性肿瘤动态CT变化。方法 对于 5 9例X -刀治疗后的脑部恶性肿瘤进行平扫或增强 ,按肿瘤消失快慢、肿瘤密度、强化情况、周围水肿变化 ,有无放射性脑炎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发现X -刀治疗后脑部转移瘤较原发肿瘤消失快 ,转移瘤中原发瘤分化程度越差 ,消失越快。原发瘤中淋巴瘤、生殖细胞瘤较星形细胞瘤消失快。肿瘤治疗后 ,CT呈低密度不复发 ;中等密度不强化者不易复发 ;呈混杂密度、轻中度强化者易复发。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可做为一个很好的标准来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全部行常规MRI检查,其中19例行Gd-DTPA增强MRI检查;17例作CT平扫,其中12例作静脉注射增强CT检查。结果:颅内表皮样囊肿多位于桥小脑角池,本组病例中占34.9%(15/4例);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态,占70.45%(31/44例);CT平扫多呈均匀低密度,占70.59%(12/17例),造影后多无强化,占91.71%(11/12例);MRT1加权像上多呈均匀低信号,但略高于脑脊液,T2加权像上多呈均匀高信号,占61.36%(27/44例),Gd-DTPA增强后多无强化,占84.21%(16/19例)。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均无水肿,占100%,肿瘤较大时可以挤压、推移周围脑组织或脑室结构,引起比较明显的占位效应,占70.45%(31/44例);肿瘤较大时,很少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在CT和MRI像上有特征性表现,MRI无论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上优于CT,Gd-DTPA的应用有助于颅内囊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肿瘤呈边缘相对锐利的等、高密度灶;MR扫描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肿瘤常见均匀强化,呈“握拳样”或“团块样”;肿瘤常常位于脑表面或近中线部位;多数肿瘤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结论: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病变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通过认真地分析影像表现并结合活检结果,CT、MR扫描有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作了回顾性分析。 18例表皮样囊肿均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12例还作了CT平扫检查。对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MRI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以及邻近结构的改变作了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 10例 ,鞍上或鞍旁 3例 ,松果体区和第四脑室内各 2例 ,小脑延髓池 1例。肿瘤大小不等 ,形态多呈不规则形 ,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 10例呈均匀低密度 ,2例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 ,CT值在 -15~ 10HU之间。在MRT1WI图像上肿瘤呈不均匀的低信号 ,在T2 WI、FLAIR图像上均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除 1例肿瘤边缘似有轻微强化外 ,其余肿瘤均无明显的强化。结论 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通过CT、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6.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病变的CT检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为了及早诊治外伤性颅内迟发性病变,探索CT复查的合适时间。材料与方法:搜集颅脑外伤后CT复查时发现新病变的CT资料131例,统计分析颅内的新病变和发现新病变的时间。结果:发现颅内迟发性病变201个,常见的病变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和硬膜下积液等。接近半数的病变在伤后3天内出现,10天内发现的病变占84%。结论:颅脑外伤后3、6、10天是CT复查的最佳时机,伤后10天内积极复查CT能及早发现颅内迟发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刘红艳  张雪林  陈燕萍   《放射学实践》2009,24(4):376-380
目的:探讨颅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D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行CT检查,12例均行MRI检查。结果:病变位于皮层或累及皮层下,均单发,边界清楚;幕下5例、幕上7例。CT平扫,3例呈均匀低密度;2例病灶边缘可见弧形钙化,且1例合并瘤内出血。MRI表现多样,T1WI为低信号或等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钙化或出血信号混杂;5例病灶囊性变明显,其中4例囊壁见等T1、等、稍高T2结节;FLAIR上2例病灶呈等低信号,边缘见高信号环影,余均呈高或稍高信号;DWI呈低信号,ADC值升高;MRS示肿瘤Cho和Cr改变不明显,NAA较正常参照侧增高;增强后病灶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结节样强化4例、病灶内环状强化1例、脑回样强化1例;无或轻度占位效应,无瘤周水肿。结论:DNT影像学表现多样,仍有呈慢性良性生长进程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4例。4例均行MRI扫描,其中2例并行CT扫描。结果: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分别位于前、中颅窝、右侧桥小脑角区及右顶部各1例,均呈明显分叶状。T1WI示肿瘤呈高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示肿瘤呈等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高度增强,其中4例肿瘤周边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带,3例见流空血管影,1例肿块内见坏死囊变灶、1例邻近颅骨骨质破坏,1例见幕上轻度脑积水。CT平扫示肿瘤呈高密度,未见瘤内钙化、邻近颅骨骨质增生及脑膜尾征等脑膜瘤常见征象。结论:MRI及CT表现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最终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进行CT平扫及MRI平扫和增强。结果 5例肿瘤均位于幕上,3例位于右侧颞叶,1例位于左侧颞叶,1例同时位于右侧额颞叶;5例中3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成分强化;4例见到钙化;5例肿瘤中仅1例于肿瘤周围可见轻度水肿。结论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