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82例实施后段玻璃体切割加眼内填充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予以体位护理、心理护理、眼部护理及并发症观察护理,结果患者术后视网膜平复、裂孔封闭,住院5~15d出院。提示加强后段玻璃体切割加眼内填充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能减少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20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德眼内注射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例术后出现短暂的眼压升高,1例发生无菌性眼内炎,经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提出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控制血糖、血压,做好特殊体位、术眼护理,预防眼压升高、眼内炎等并发症,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术是眼科手术中较复杂、精细的一项手术,手术时间长、术中所用的器械、仪器多、术后体位求严格[1].因此,术前的耐心准备,术中的默契配合,仪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术后耐心细致的护理是该手术成功的保证[2].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我们对141例视网膜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经临床随访,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的患者141例141眼,其中男91例、女50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43.3±6.1)岁.141例患者中原发性视网膜脱离81例、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9例、黄斑裂孔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三通道巩膜切口,玻璃体切割后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并以惰性气体C3F8眼内填充.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或手术意外.  相似文献   

4.
对20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德眼内注射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例术后出现短暂的眼压升高,1例发生无菌性眼内炎,经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提出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控制血糖、血压,做好特殊体位、术眼护理,预防眼压升高、眼内炎等并发症,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护理方法.方法:观察并总结对42例视网膜脱离病变的患者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术后护理.结果:体位心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规范的护理是保证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肖琼 《护理学杂志》2012,27(14):48-49
对92例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患者进行围术期体位护理,包括术前健康教育、体位训练,术后正确评估患者,并针对患者眼内充填物的性质、视网膜裂孔的部位应用辅助工具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结果92例患者预后良好,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8~16d,平均12.0d康复出院。随访5~18个月,术眼视网膜均获得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提出术前精心准备有助于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保持正确体位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切割(以下简称玻切)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术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病变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下简称网脱)的有效方法[1].其目的是让注入玻璃体内的硅油或气体上浮顶压脱离的视网膜使其复位.此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反应重,护士精心细致的护理可减轻术后各种不适,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92例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患者进行围术期体位护理,包括术前健康教育、体位训练,术后正确评估患者,并针对患者眼内充填物的性质、视网膜裂孔的部位应用辅助工具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结果 92例患者预后良好,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8~16 d,平均12.0 d康复出院.随访5~18个月,术眼视网膜均获得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提出术前精心准备有助于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保持正确体位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围手术期进行护理配合的体会.方法:对8例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的专科护理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围手术期的专科护理,对疾病的愈合及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体位舒适性和促进术眼康复。方法对198例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患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不同部位采取面向下、半卧位、侧卧位及头低位与面向下交替卧位。结果198例患者中,194例能坚持护嘱体位,术后住院7~8d痊愈出院;4例不能坚持,术后住院12~15d痊愈出院。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体位,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性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