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是我国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而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作为既可反映凝血功能,又能发现纤溶活性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均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法对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CI)急性期、恢复期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和血浆GMP-14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TIA伴有梗塞灶者无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还是血小板表面和血浆GMP-140含量均显著高于无梗塞灶者(P<0.05,P<0.001,P<0.05)。结果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内血液凝固性增强和血小板活化亢进。不仅对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梗死面积及出血量不同的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6例急性CVD患者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量及小量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脑梗死组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3)大量脑出血与小量脑出血组、脑梗死与大量脑出血之间血浆D-D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小时脑出血患者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D-D可作为急性CVD一个比较特异的指标,对临床鉴别小量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伤后第1、3、7天的外周血液中DD含量变化。结果:伤后当日患者血浆DD(5.17±0.78)μg·mL~(-1)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伤后3d时DD继续升高(8.83±0.88)μg·mL~(-1),第7天趋于下降(6.06±0.62)μg·mL~(-1);DD升高的幅度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损伤的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动态检测血浆DD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颅脑损伤的演变过程,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GMP-140含量的测定张晨王淑玲赵慧元郭英华现已证实糖尿病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为了探讨某些生化因素在糖尿病并发脑血栓形成(CI)中的作用,我们对CI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并发CI...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210例合并有高血糖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利用糖化血红蛋白(HBAIC),早期鉴别应激性高血糖还是合并有糖尿病。结果表明:脑梗塞组126例,应激性高血糖31例,占24.6%,合并糖尿病95例,占75.4%;脑出血组84例,应激性高血糖62例,占73.8%,合并有糖尿病22例,占26.2%。脑梗塞急性期血糖增高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脑出血组以应激性高血糖多见。HBAIC是脑卒中早期鉴别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在急性脑血管病时含量的变化。方法:以56例急性脑梗死和41例脑出血为研究对象, 5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血浆内皮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血清镁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对58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清镁测定,探讨血清镁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治疗的临床意义。现将材料、分析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血清镁对照组,其中男15名,女5名,年龄50~58岁,平均53岁。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二、急性脑血管病组: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56岁;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43例,出血性脑血管病13例,混合性脑血管病2例。58例中首次发病者37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心钠素及内皮素测定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研究吴家幂储照虎袁存国陈绍兰心钠素(ANP)是心房肌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具有强烈利尿、利钠、扩血管及降低血压等作用的多肽激素。内皮素(ET)是目前所知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作用最强的生物肽。为...  相似文献   

10.
动态测定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CH)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探讨NPY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6例脑出血,30例SAH患者及28例健康人血浆NPY的含量。结果:CH和SAH患者血浆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24小时内即显著升高,4~7天达高峰,8~15天开始下降,15天后CH组仍维持较高水平。重型CH患者NPY水平显著高于轻型和中型。大面积出血组高于小面积出血组。SAH患者伴迟发性缺血性障碍(DID)组明显高于不伴DID组。结论:NPY可能在CH及SAH的发生及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病血浆心钠素含量变化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了6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6例健康者的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发现脑出血组急性期A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塞组急性期A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ANP可能是CVD急性脑血循环障碍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55例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表明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ET-1增高更显著。ET-1含量的变化与病情相一致,与不同的梗塞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CSF)酸硷气体分析对中枢神经系统痰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本文对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CSF酸硷气体进行了测定分析,其中12侧作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另选30例无神经系统及心肺疾患的外科腰麻手术病人(骨折、疝、肛瘘)作为正常对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初步研究滕军放,李振三,刘鲁毅自1975年英国学者Hughs分离出甲硫氨酸脑啡肽(MEK)和亮氨酸脑啡肽(LEK)以来,神经肽与缺血性脑部损伤的关系已受到人们重视。目前脑缺血和脑出血的神经肽研究多为实验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O和ET含量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含量,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以探求NO和ET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高放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NO。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3日内NO水平明显降低,ET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脑梗塞患者3周后复查,NO无明显变化,而ET又有增加。结论:急性脑血管病NO/ET动态失衡,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5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和抑制性氨基酸、天冬氨酸明显升高(26.48%,20.22%);在缺血发生24h后开始显著上升,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血浆抑制性氮基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在脑缺血急性期也升高,r-氨基丁酸在恢复期下降,而甘氨酸、丙氨酸未见下降。本文结果表明,谷氨酸、天冬氨酸参与人类脑缺血性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证实脑缺血的发生,推测缺血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胆囊收缩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主要以硫酸酯化的八肽(CCK-8)的活性片段存在。为探讨CCK-8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自1998年8月-1999年2月,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CCK-8浓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ed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9-85岁。其中脑梗死46例,脑出血14例,均经临床及头颅O或MRI确诊。对照组20名为我院同期门诊健康查体者,男11名,女9名,年龄40-75岁。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肝脏、胆囊、胃肠道疾病及肿瘤。脑血管病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无伴…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对 38例脑梗死及 13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 1、2、3、15d和 2 7例正常对照血清NSE水平进行检测 ,并与脑损害大小及 1个月后ADL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均值、峰值水平与梗死体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7、0 81(P <0 0 1) ,两者与ADL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35 (P <0 0 5 )、-0 37(P <0 0 5 ) ;脑出血患者则无此相关性。结论 :血清NSE可以反映脑梗死程度及其近期预后 ,动态检测可以指导重症脑血管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白介素-8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白介素- 8( I L - 8) 改变的意义。方法 采用 E L I S A 方法测定了30 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6 例脑出血,14 例 脑梗死) 和30 例健康 对照者的血清 I L - 8 含量。结果 急性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 I L - 8 水 平(9754 ±3081 ng/ L)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135 ±1329 ng/ L) 。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 I L - 8 水平(10528 ±1891 ng/ L 和9489 ±3214 ng/ L)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它们之间则无明显差别。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急性期血清 I L - 8 水平 明显升高,提示 I L - 8 可能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法对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恢复期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和血浆GMP-14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