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室内(T15~28℃和RH66%~87%)及自然环境条件下,初步观察研究了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的生活史和某些生物学特征,并获得了有关参数。其生活史各期经历平均时间为:卵期22天,幼、若虫期分别为24和37天,成虫滞育越冬时间为233天,越冬后寻找宿主吸(饱)血时间为17天,饱血雌蜱孕卵期为15天,产卵期17天,总计一个世代发育周期大约为365天。每只雌蜱日平均产卵264.8粒,一生平均产卵4501粒;卵长宽径值为394.1×340.3μm,卵的孵化率为87.7%;幼、若虫期吸血率分别为69.5%和54.6%,由幼虫到若虫和由若虫到成虫其蜕变率分别为80.1%和94.6%;子代成虫雄雌比例为1∶1.3。以上基础数据,填补了国内对该蜱种生物学研究的某些空缺,对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蜱媒疾病提供充足,有效的试验材料,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人工饲养繁殖蜱类的技术和方法,将布旗法在新疆博乐林区采集到的超冬后未吸血的全沟硬蜱((xodes persulcatus)成虫带回实验室,以家兔,小白鼠和灰仓鼠为该蜱的供血动物,将受精后的饱血雌性蜱分别放进50个试管中(φ20mm),每管一只,编号,将装有饱血雌性蜱的试管放进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75%-85%的温箱内,观察产卵情况以及由卵→幼虫→若虫→成虫等各期发育蜕变过程,全沟硬蜱生活史各期经历的平均时间为:成蜱吸血期平均为7(6-9)d,孕卵期为6(4-7)d,产卵期为27(25-43)d,卵孵化期为28(26-31)d,幼虫吸血期为2(1-2)d,幼虫蜕变期为32(20-43)d,若虫吸血期为4(3-5)d,若虫蜕变期为107(50-164)d,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全沟硬蜱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约需213d,提示该蜱在一年内即可完成整个生活周期,远短于自然条件下该蜱3-4年的生活史;另外,用灰仓鼠和小白鼠作为成蜱的供血动物获得成功,这使实验室大鼠生产该蜱作为蜱媒疾病的研究材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新疆自草原革蜱体内检出鼠疫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 0 1年 7月中、下旬 ,在新疆乌苏古尔图地区查冈古勒沟段牧业点附近 ,发现三只病死的长尾黄鼠 (Citellus undulatus) ,其体外除有寄生蚤外 ,还寄生较多的蜱的幼虫与若虫。通过鼠疫病原学检查 ,三只长尾黄鼠都分离出鼠疫菌 ,对其寄生的蜱 ,按从同一只长尾黄鼠体外检到的蜱为一组 (留了部分蜱的标本 ) ,分 3组进行鼠疫细菌学检验 ,均检出鼠疫菌。后经我中心于心研究员鉴定均为草原革蜱 (Dermacentor nuttalli)的幼虫与若虫 ,以若虫居多。既往从该地旱獭体外寄生的草原硬蜱中检出过鼠疫菌 ,但未从寄生于长尾黄鼠的草原革蜱体内分离出鼠疫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全沟硬蜱的越冬形式和场所,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的媒介地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饱血和未吸血的全沟硬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各30只,分别置于直径12cm、高20cm、内含潮湿锯末的塑料管内,其上下口分别用两层纱布和一层白布封口,用橡皮筋扎紧。于11月上旬将其移至室外树林的草垫上,再用杂草和麦草将其覆盖。待第2年3月下旬(冰雪融化时)将其取回室内,观察其越冬后的成活率以及越冬后该蜱(未吸血和饱血的各生活期的蜱)的吸血和蜕变情况。结果表明:饱血若虫、幼虫、成虫越冬后的存活率分别为93.3%,96.6%和3.3%;而未吸血的若虫、幼虫和成虫越冬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6.6%,6.6%和90%。又根据现场观察结果,初步推断全沟硬蜱在野外越冬的形式主要以未吸血的成虫和饱血幼虫以及饱血或未吸血的若虫为主,越冬场所主要在海拔1500~1700m且草垫较厚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实验条件下森林革蜱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T:12-28℃,RH:6%-86%)条件下较系统地观察了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uarum)的生活史包括越冬,获得了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参数,再次证明森林革蜱在幼蜱、若蜱和成蜱各个蜕化期均离开宿 主,表现为三宿主型,成蜱出现一年春秋二次,但秋季出现的成蜱不吸血,故成蜱侵袭家畜的高峰期在3-5月;经过幼蜱和若蜱后,7、8月发育的成蜱以饥饿状态越冬,然后在次年的2、3月开始寻找动物正常吸血,饥饿成蜱可活9-10个月,试验条件下,在兔体上完成一代共需64-130d,平均97d,即雌蜱吸血期为10-15d,产卵前期为3-8d,产卵期为11-25d,产卵量约4329粒,卵化期为10-20d,平均97d,即雌蜱吸血期为10-15d,产卵前期为3-8d,产卵期为11-25d,产卵量约4329粒,卵化期为10-20d,孵化率为82.5%,幼虫吸血期为3-7d,幼虫吸血期为3-7d,幼虫蜕化期为8-21d,其蜕化率为77%,。若虫吸血期为6-12d,若虫蜕化期为13-22d,其蜕化率为98%,其各变态期均吸血,其中雌蜱吸血量可达吸血前的152倍。  相似文献   

6.
蜱类学(ixodology)记录全球的蜱类具名近千种。至2015年,软蜱科(Argasidae)计有5属200种,包括锐蜱属(Argas)61种、钝蜱属(Ornithodoros)118种、穴蜱属(Antricola)17种、赝蜱属(Nothoaspida)2种、耳蜱属(Otobius)2种。纳蜱科(Nuttalliellidae)单一纳蜱属(Nuttalliella)1种。中国软蜱区系非常贫乏,迄今只有14种记录。本文介绍最近文献确定的全部软蜱有效名,附带纳蜱的单一种。文中介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与蜱类命名的相关条款,并参照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的《昆虫名称》,按中名名称"简短化、系统化"的要求,拟定了软蜱和纳蜱有效名的中名,以利于国内外学术交流。此外本文对于软蜱的具名属与亚属的学名缩写,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方法 于克拉玛依市不同区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鉴定蜱种类,利用荧光定量PCR或套氏PCR/半套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巴贝斯虫/泰勒虫、贝氏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等9种病原体。结果 共采集蜱683只,分3属3种,其中亚东璃眼蜱数量(n=362)最多,其次为银盾革蜱(n=311)、图兰扇头蜱(n=10)。银盾革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3.2%(10/311),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0%(3/311);亚东璃眼蜱中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0.8%(3/362),泰勒虫阳性率为0.3%(1/362);其他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PCR扩增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银盾革蜱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与劳氏立克次体最相关,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优势蜱为亚东璃眼蜱和银盾革蜱,银盾革蜱携带劳氏立克次体,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提示该地区存在斑点热、巴贝斯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蜱携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整理了世界硬蜱科中硬蜱亚科的蜱类名录。至2015年底,硬蜱亚科(Ixodinae)计1属(硬蜱属Ixodes)247种。中国的硬蜱区系迄今记录24种。本文介绍了最近文献中确定的全部硬蜱亚科的有效种名,并参照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的《昆虫名称》,按中名名称"简短化、系统化"的要求,拟定了硬蜱亚科有效种名的中名名称,以利于国内外学术文献和会议交流。此外,本文对于硬蜱亚科的命名属与亚属的学名缩写,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了解长角血蜱若虫日间寻求活动节律及其变化原因,为研究者规划合理采样时间,从而准确评估蜱传疾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河北省小五台山地区选取半封闭山路设置3处样带,于长角血蜱种群数量高峰期内,连续5 d从6∶00-19∶00,每隔1 h采用拖旗法对处于寻求状态若虫进行有放回抽样调查,同时记录气温,相对温度和露点温度。结果 不同样带间蜱采样数量差异显著(F=66.50,P<0.01),离居住地越近蜱数量越多;各样带间长角血蜱若虫均表现出相同寻求活动节律,受气温和露点温度影响,6∶00-8∶00若虫数量下降,8∶00-12∶00有一起伏,随后逐渐上升至16∶00趋于稳定并于19∶00达到最大,16∶00-19∶00为日间长角血蜱若虫采集数量最高时段,占总采集数量的48.4%。结论 宿主活动强度对蜱数量分布有较大影响;蜱寻求节律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清晨水汽含量过大植被凝集露水,中午水汽含量过小,空气干燥,都可降低蜱寻求活动,导致不同时间下采样可造成蜱种群密度估计和蜱传疾病风险评估误差,16∶00-19∶00环境条件适宜,蜱寻求活动强烈,是最接近蜱种群密度的采样时间,建议在制定林间蜱种群密度调查方案时,应统一采样时间以便数据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类系统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蜱的分类和命名发生了很大变更,然而中国已发表的蜱类科、属检索表描述不全,且依据的分类系统过时。为此,本文以Barker和Murrell(2004)采用的分类系统为基础,编制蜱总科中各科、属检索表,为蜱类的形态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蝠硬蜱是一种专性蝙蝠寄生蜱,菊头蝠科在内的多种蝙蝠是其自然宿主,人类为其偶然宿主。长蝠硬蜱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现有证据指出该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本文从发现与命名、形态学特征及与近缘蜱种区别、生活史和生态学研究、线粒体基因组、携带病原体等方面,对长蝠硬蜱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别对4种牛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和两种犬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基于PCR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市的62个村,现场采集犬和牛体表蜱。巢式PCR特异性扩增巴贝虫18s rDNA,纯化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比对,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应用双重PCR、双重巢式PCR、双重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牛体表蜱内病原体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和牛巴贝虫(B.bovis)的感染情况。应用多重PCR检测犬体表蜱的犬巴贝虫(B.canis canis)、佛氏巴贝虫(B.canis vogeli)和罗氏巴贝虫(B.canis rossi)的感染情况。将各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检测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采集牛体表蜱102只。巢式PCR、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蜱内双芽巴贝虫和牛巴贝虫均为阴性,双重LAMP的浊度仪检测结果为5例阳性,颜色观测结果阳性样本为29例,该29例包含浊度仪检测的5例阳性。采集犬体表蜱184只。巢式PCR检测出犬体表蜱佛氏巴贝虫阳性样本9例。其中4例被多重PCR检测出佛氏巴贝虫阳性。同时多重PCR检测检出罗氏巴贝虫阳性样本4例,经测序均为罗氏巴贝虫阴性。结论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蜱体内巴贝虫未出现假阳性情况,巢式PCR检测微小巴贝虫,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未发生交叉反应,说明其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无阳性样本,敏感度需要进一步评价。双重LAMP颜色观测结果阳性率15.76%,浊度仪测出阳性率2.72%,其中双重LAMP颜色观测法2例阳性样本为巢式PCR微小泰勒虫阳性(Theieria microti)。双重LAMP法直观快捷,但对其检测的阳性样本需进行进一步确认,同时由于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需注重预防实验污染。犬体表蜱多重PCR可一次鉴别3种犬巴贝虫,鉴于在本研究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多重PCR不适用,建议将病原体独立检测。  相似文献   

13.
拉合尔鼻泡蜱,Alveonasus lahorensis(Neumann),1908在新疆分布于巴楚至叶城间的9个县市。它在实验室内完成整个生活史需8~9个月,由于其变态节律具明显的季节性,故一般需跨越两个年份。实验中对该蜱的变态(过程)、越冬和不同温、湿度对发育蜕变的影响,若蜱在吸血中的转移部位和同种蜱间的叮食现象及成蜱的耐饥力等均补充了文献中的有关记载。首次成功地应用动物皮膜,给该蜱喂饲不同营养液,并改进了蜱体定量接种技术及安全饲养条件,为通过正常吸血途径及绕过肠道屏障使该蜱人工感染病原体创造了条件。在皮膜喂血中还观察到其上皮对水平衡的生理临界温度为53℃,比Balashov(1967)应用死蜱上表测得的61℃更具现实意义。除测定吸血量外还首次测定了耗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福建省闽东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蜱感染梨形虫的状况及基因特征。方法 于2014—2019年在闽东地区采集野生动物(野兔、山麂、野鼠、野猪)体表寄生的蜱样品,采用形态学辅以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虫DNA,采用PCR扩增梨形虫18S r RNA片段,PCR产物纯化测序后,进行BLAST序列比对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采集372只蜱,分属12种,其中成蜱338只(雌蜱181只,雄蜱157只),若蜱29只,幼蜱5只。372份蜱DNA样品PCR扩增共获得21份阳性产物,蜱的梨形虫总感染率为5.65%,其中中华硬蜱(3/9)和卵形硬蜱(4/13)感染率较高。不同发育期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成蜱5.32%(18/338),若蜱10.34%(3/29),幼蜱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法,P> 0.05);不同性别成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雌性7.18%(13/181),雄性3.18%(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 P> 0.05)。野兔、山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两种软蜱不同发育期的同工酶酶谱研究。 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 Murray雄虫和雌虫: 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分别显示4和3条酶带。其相对活性分别为3.8、21、67.5、7.7%和5.5、17.1、77.4%。酯酶同工酶(Est)分别显示6和6条酶带。其相对活性分别为18.2、23.6、6、29.6、  相似文献   

16.
牛蜱属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 (Canestrini,1887)在安徽有广泛分布,对耕牛危害极大,太湖县(1989)、潜山县(1991)某养牛场因微小牛蜱侵袭而遭破产。现将本虫近年一些有关生物学研究情况,分述如下。形态变异微小牛蜱国内外由于分布广泛,形态上发生一定变异,曾出现过不少同物异名。Anastos  相似文献   

17.
蜱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节肢动物。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升高,蜱媒疾病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本文对我国常见的几种蜱媒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巴贝虫病及蜱传脑炎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病原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用同种抗原诱导动物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防治同一种蜱已有研究[1,2],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抵抗报道不多,研究内容仅限于对吸血量的影响[2],为了探讨异种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现象,作者等进行了草原革蜱(D.Nuttalli)中肠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对长角血蜱(H.longicornis)的交叉免疫抵抗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河南省信阳地区家畜寄生蜱感染巴贝虫的情况。方法 2022年6—8月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和商城县采集家畜动物体表寄生蜱,采用形态学和PCR扩增蜱虫16S rDNA鉴定蜱虫种类。提取蜱虫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目的条带经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釆集335只蜱,形态学和PCR扩增鉴定结果显示,长角血蜱49只、微小扇头蜱208只、褐黄血蜱1只、具环扇头蜱34只、刻点血蜱43只。PCR扩增结果显示,335份蜱虫样品中有2份样品扩增出巴贝虫400 bp大小的目的条带,蜱虫巴贝虫总阳性率为0.6%。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份样品扩增出的1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美国(MK609547)、泰国(MG199181)、中国(KU204794)的田鼠巴贝虫序列相似性均达99.26%;另1份样品扩增出的18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美国(MH620203)、印度(MN161136)和中国(KP666166)的吉氏巴贝虫序列相似性均达100%。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20.
软蜱属医学节肢动物,它与人类关系颇为密切,它可传播多种疾病。过去对软蜱种的鉴定,一直是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本文作者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moubata)成虫全虫的蛋白质进行观察,该虫成虫全虫的蛋白质显带共有29条。经测定各条带的分子量,最大的为103000,最小为12800。其中2条主带,其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