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95-196
目的 建立安全与稳定的血液供应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真正达到科学合理用血的要求.方法 分析采供血的形势,正视“季节性缺血”现象周期性上演,探析诸多影响因素及部分原因,探讨相关对策.结果 无偿献血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无偿献血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临床科学用血急需完善,用血量供需矛盾根本问题是临床对血液的需求在持续增长引起.结论 血液供应不足成为一个血液“安全问题”时,应当开源与节流并重;采供血业务面临的血液供需紧张矛盾,应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用血需求递增,血液供需失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供血机构体制改革后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于2006年对采供血机构进行了体制改革,对原有的1家血液中心、36家中心血站、中心血库,改革为1家血液中心,11家市级中心血站和采供血分支机构(2个分站、21个采供血点、35个储血点),并采用了血液集中检测。体制改革后采供血机构的组织体系、血液质量控制体系、硬件配置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采供血机构的下属分支机构管理还存在着盲点,血源、血液质量控制,采供血分支机构硬件设施等无法保证血液质量。建议进一步加大采供血机构的日常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从献血者到输血者间规范化管理、规范采供血分支机构管理,建立安全用血长效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军队采供血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化血液中心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在血液中心建立内部服务器,组建内部局域网络,安装军队采供血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到血液中心采供血活动中。结果:通过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Powerbuider10.5应用程序的应用,满足了现代血液中心采供血工作的需要。结论:军队采供血机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可以减少手工操作带来的人为误差,有效保证了血液质量及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开设床位近1000张,年门诊量80万人次,住院病人1.5万人次,手术6000台。我院于1995年根据天津市卫生局要求,实行采供血“三统一”,所用血液全部由血液中心提供。院内每月平均用血量22万毫升。由于血源紧张,院领导、输血委员会在全院号召节约用血,提倡成分输血。输血科调整内部机制,以保证临床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发生的献血员人群中艾滋病大规模流行的原因、发展及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阐述我国血和血制品的采集和供应与艾滋病传播的历史和现况,并提出从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促进采供血、提高献血量,提高血液分配利用效率,保障用血安全四个方面逐步解决血液短缺、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问题,实现安全采供血及血液储备。  相似文献   

6.
<正>深圳市血液中心检验科在2016年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证书和认可通知书,成为国内第四家、广东省首家获此资格的采供血机构。中心检验科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献血者血液进行输血性传播疾病的血液筛查工作,是国内首家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验收,率先在对临床用血开展HBV-HCV-HIV血液三联核酸筛查的采供血机构,有效缩短HBVHCV-HIV病毒窗口期,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健康必读》2010,(6):6-10
上海市血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集血液采集、制备、供应、科研及教学于一体的采供血服务机构,为上海市160余家医疗单位提供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用血情况,分析临床用血变化趋势,为做好血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盐城市2009年~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血用量逐年减少;红细胞类、血浆类年用量增长率逐步下降,2012年较上一年均呈负增长;血小板、冷沉淀用量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较大。结论临床医生用血观念正逐步向科学、合理用血转变。血站需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采集血液,制备血液成分,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9.
临床用血安全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也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浙江省采供血机构的血源管理工作,为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建立长效安全用血的管理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省、市卫生监督所于2005年6~10月,对全省辖区内的采供血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鉴于目前输血导致的血源性疾病传播问题还不能完全避免,特别是由病毒检测的"窗口期"导致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成为各级医务人员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当前临床用血质量现状,我们对湖南省14个市(州)40个采供血机构血液质量进行了连续6年监测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颁布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中第三十七条规定了“按临床需求要进行血液储存和调换”,改变了过去血站出库的血液何种原因都不得进行调换或调配。这一变化一方面考虑到当前开展无偿献血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合理地保护有限的血液资源,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采供血机构的调整。采供血机构已从1998年千余家调整为631家,进一步规范了采供血行为,原有自采自供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完全停止采供血液,而各地区的血液中心化检测已初具规模。调整后的采供血机构多数在地市级,而临床用血往往遍及到各区、乡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从而出现了临床用血过程中储存的新情况,特别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需求和储存问题。这一考虑也符合目前输血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2.
鉴于目前输血导致的血源性疾病传播问题还不能完全避免,特别是由病毒检测的“窗口期”导致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成为各级医务人员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当前临床用血质量现状,我们对湖南省14个市(州)40个采供血机构血液质量进行了连续6年监测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血液中心是大连市采供血惟一的合法机构,担负着为全市提供临床医疗用血的任务.为使采血量与56家医院的临床用血量实现供需平衡,血液中心必须对血液进行妥善、科学的调剂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血液中心是大连市采供血惟一的合法机构,担负着为全市提供临床医疗用血的任务。为使采血量与56家医院的临床用血量实现供需平衡,血液中心必须对血液进行妥善、科学的调剂和管理。 自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实施以来,依法由有偿献血、义务献血转为无偿献血,血站的管理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消计划献血,提倡家庭互助;不参加无偿献血的用血者要交纳用血互助金。那么对无偿献血血液的采、供、存管理与核算的规范性;用血审批量与临床用血量是否一致的监控性;用血互助金的交纳与返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各级采供血单位并未开展对每袋血液的细菌筛查工作,血液污染的控制主要靠对采供血的原材料、采供血过程以及血液进行随机抽检来监控血液的细菌污染,我们对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1998年-2010年2月临床用血的无菌监控结果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供血机构承担着为医院提供临床用血和保障安全用血的重任,通过总结采供血机构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试点和经验推广,聚焦采供血机构重点任务,坚持需求导向,为更好地发挥党的建设对血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校献血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临床医疗用血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采供血模式,一直是采供血机构探讨的课题。本站自2005年以来在市区5所高校建立了献血志愿者队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校志愿者队伍已成为我市无偿献血血源保证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站血库存量是血站血液供应能力的体现。其库存量取决于临床对血液的需求量。理想的库存量应能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用血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库存量和库存时间,以提高输血的效力。文章对陕西省血液中心2005年全年采供血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血站最佳血液库存量设定方法进行了探索,并提出涨库警戒线、减库警戒线、最佳库存量上下限等几个库存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采供血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地采集、制备、储存血液 ,并向医疗临床提供血液的公益性卫生机构 ,是依照“统一规划设置、统一管理采供血、统一管理临床用血”的基本原则设置的 ,因而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和较强的社会公益色彩。采供血经济特色之一 :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具有血液储蓄性质 ,为了鼓励无偿献血 ,我省制定了一些奖励办法 ,如为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临床用血时 ,将给予无偿献血者本人献血量3倍的经济偿还 ,给予献血者直系亲属献血量等量的经济偿还 ;无偿献血达到一定数量时 ,临床用血享受终身无限量免费用血。无偿献血意义还体现在 …  相似文献   

20.
《rrjk》2014,(9)
<正>太原市血液中心长期以来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为献血者和受血者开展采供血各项工作和服务。尤其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血液中心党委以及广大党员干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提高为献血者服务的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营造了良好的采供血工作氛围,为献血者和临床用血者架起了生命的桥梁,为太原市采供血工作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