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全球发病率高达667.5/10万人,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死亡率高达46.4%[2]。近年来,虽然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革新,但仅少数治疗方法被证实能使患者获益,如早期启用抗菌药物、早期足量液体复苏等[3]。较新的治疗方法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亚甲蓝、轻度低温诱导等[4]的具体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
<正>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一种心肌急性泵衰竭,心输出量降低的状态,会导致终末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最终危及生命[1]。CS原因居多,其中最常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2]。虽然目前针对CS患者的治疗中再灌注治疗和相关机械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短期预后[3-5],但院内死亡率仍高达27%~51%[1]。一、流行病学CS是一个危及患者预后的急危重症,目前AMI仍是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6],据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合并CS患者发病率在7.5%,  相似文献   

3.
<正>结核病是一个多系统、多器官累及的疾病,最常见于肺结核,也可发生在肺外的其他器官[1]。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占肺外结核的14%~41%[2],其中男性生殖系统结核占比最高,约为34%~43%[3],以附睾结核及前列腺结核最为常见。尽管男性生殖系统结核占比较高,且可通过性传播传染给女性[4],但目前对其关注并不多。精囊腺结核可由前列腺、附睾结核或尿路结核引起[5],  相似文献   

4.
<正>1 前 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1-2]。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近200万人次[1,3],其中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管理及二级预防做出巨大努力,总结出相应的指南及共识[4-5]指导临床实践,但仍不能有效阻止脑梗死发病的增长趋势[1,6]。  相似文献   

5.
<正>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心脏性猝死占全球所有心血管死亡的60%以上[1]。在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同样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2]。1990~2016年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绝对值增长了33.7% [3]。目前,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CAD)高达1 100万[2]。所以,CAD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CAD刻不容缓。在CAD的防治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正>黑色素瘤是起源于能制造黑色素的细胞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黑色素瘤只占所有皮肤癌诊断的10%,但至少65%与皮肤癌有关的死亡都是由黑色素瘤引起的[1]。亚洲人口的发病率较低(约为1/100 000)[2]。黑色素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的转移。它可以转移到几乎每个器官[3]。然而,皮肤黑色素瘤合并肝脏以及胃多发转移病变在亚洲少见,在所有病例中只有14%~20%。笔者将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并转移到肝脏及胃的少见头皮黑色素瘤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COPD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范围内约有3.28亿人罹患COPD[2],其中有1亿在我国[3]。截至2017年,COPD每年造成约319.78万人死亡,已成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三位[4]。氧化应激在COPD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静  闫祥云  陶莲德 《临床肺科杂志》2023,(7):1110-1113+1125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进行性疾病[1],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社会造成一定经济负担[2-3]。营养不良是COPD常见的肺外症状之一,国外研究显示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20%~60%[4-5];国内约为30%~80%[6-7],可见,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与COPD患者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9.
韦韬  高文  陈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24):6134-6137
<正>脑卒中是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全世界第二死亡原因[1]。在我国,脑血管疾病是继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2],急性脑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有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重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115.61/10万和81.33/10万,急性脑梗死占比高达60%~80%[3,4]。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并未有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所有肺癌比例的80%~85%[1],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2],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非常低,约为16%[3],是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原因[4]。临床上,大部分NSCLC诊断时已为晚期疾病[5],故对参与NSCLC发生发展相关分子及其功能意义认识的提高,可能影响肺癌的预后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最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2],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人,其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语言、吞咽、认知等[3,4],约64%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5]。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严重且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包括学习、记忆等高级脑功能的综合性障碍,不仅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严重影响其他功能康复治疗中的主动配合能力[6],  相似文献   

12.
<正>跌倒是全球老年人关注的重要问题[1],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2]。中国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为14.7%~34.0%[3]。而医疗机构中的跌倒发生率更高[4],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是医院护理管理质量重要评价指标之一[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HIV抗体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2例T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37例、Ⅲ期43例。于研究对象抗结核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分析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TBM临床分期和患者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抗结核治疗2周后,研究对象CD3+、CD4+ T细胞计数和CD4+/CD8+ T细胞比值[分别为(808.27±183.25)×106个/μl、(413.09±134.53)×106个/μl和1.23±0.29]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31.38±150.14)×106个/μl、(366.78±98.03)×106个/μl和0.9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00;t=2.809,P=0.005;t=6.548,P=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Ⅲ期TBM患者的CD3+、CD4+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613.23±140.29)×106个/μl、(342.53±98.36)×106个/μl、0.95±0.18]明显低于Ⅱ期患者[分别为(753.33±153.47)×106个/μl、(399.57±112.26)×106个/μl、1.22±0.21]和Ⅰ期患者[分别为(989.23±194.35)×106个/μl、(501.11±139.25)×106个/μl、1.42±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875、13.372、32.151,P值均为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患者的CD3+、CD4+ 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941.25±204.17)×106个/μl、(487.35±134.25)×106个/μl、1.36±0.31]明显高于病情恶化者[分别为(683.43±155.76)×106个/μl、(389.64±120.38)×106个/μl、1.02±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6,P=0.000;t=2.394,P=0.018;t=3.698,P=0.000)。结论: TBM患者抗结核治疗2周后,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且病情好转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好于病情恶化者。TBM患者临床分期越高,免疫功能受损越严重,对调整治疗方案的需求越高。  相似文献   

14.
<正>嗜酸性粒细胞性胸腔积液(Eosinophilic pleural effusion, EPE)被定义为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比值超过10%,伴或不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种非独立性疾病[1]。嗜酸性粒细胞性胸腔积液(EPE)归因于许多病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感染性、恶性肿瘤、创伤性和药物相关病因[2]。尽管有大量回顾性研究列举了EPE的病因,但即使在彻底地病情检查后,仍有14%~25%的此类病例仍为特发性嗜酸性胸腔积液[3],  相似文献   

15.
<正>心血管疾病是整个亚洲和中东地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在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且现今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2-3]。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动脉斑块的形成及破溃密切相关。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 )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我国HF发病率仍在升高,HF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高,生命质量差,治疗费用昂贵[1-2]。右心室功能障碍是HF病程发展的转折点,预示结局恶化[3]。右心室-肺动脉(right ventricular-pulmonary arterial,RV-PA)偶联代表右心室与后负荷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右心室功能障碍的早期标志[4-5]。右心室依赖于后负荷,而左心力衰竭竭通常引起右心室后负荷过载,早期右心室收缩力可代偿性地增加以适应不断增大的后负荷;但随着疾病进展,右心室进行性扩张以及功能受损,适应不良导致RV-PA解偶联[4,6-7]。  相似文献   

17.
<正>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年影响着全世界近1000万人。在西方国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的总发病率在每年0.52‰ ~0.69‰之间[1]。2007年到2016年,中国肺栓塞年住院率从0.012‰增加到0.071‰,住院死亡率从8.5%降至3.9%,尽管有这种趋势,肺栓塞仍然是高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2]。在过去十年中,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病因,也是造成伤残调整寿命年第三大常见病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一,是我国疾病致死首要原因[1-2]。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中60%~80%为脑梗死,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脑卒中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能够及时接受治疗,故脑卒中死亡率较前二十年有所下降,但幸存者中仍有75%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运动障碍是脑梗死后常见并发症[3]。有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9.
<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约32%的2型糖尿病(T2D)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CVD),多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促进了全球CVD负担[1],而糖尿病具有独立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HF)住院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两倍多[2]。  相似文献   

20.
<正>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是一组射血分数≥50%且具有心力衰竭(心衰)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诊断需具有左心室充盈压异常升高的证据,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异质性高的特点[1,2]。HFp EF约占所有心衰患者的50%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HFp EF患病率达4.9%且有随年龄升高的趋势[3]。与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不同,针对HFp EF的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法极其有限,对于HFr EF患者治疗有效的药物在HFp EF患者中并没有获益的证据[2],缺乏统一简便的诊断标准也限制了HFp EF的诊治[4]。目前,HFp EF已成为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