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足月初产妇产后发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0例于该院分娩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娩后随访6个月,统计产后POP发生率,并分析产后发生POP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产妇产后发生POP 19例(31.67%);发生POP产妇的新生儿体质量、肥胖、盆腔手术史、第二产程时间、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进行体力活动情况与未发生POP的产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体质量>4000 g、肥胖、有盆腔手术史、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过早进行体力劳动均为影响足月初产妇产后发生PO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足月初产妇产后POP的发生率较高,新生儿体质量>4000 g、肥胖、有盆腔手术史、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过早进行体力劳动均为影响足月初产妇产后发生PO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初次手术后的复发,以及再次手术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华西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手术治疗127例复发PO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初始治疗术式、复发情况、再次手术术式及预后。结果 127例复发患者术后随访1~8年,随访125例(2例失访),再次复发3例,其中1例为前盆底网片修补,2例为单纯阴道前后壁修补。结论 初次手术后复发的POP患者,再次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对于复发POP的手术治疗,应根据初始治疗的方式、复发部位、复发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盆底功能筛查的女性共2 668人,按照有无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将其分为尿失禁组、盆腔脏器脱垂组、两者均有组及正常组;比较各组年龄、BMI、绝经率、孕产次、分娩方式、盆腹协调性的差异。结果:4组年龄、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绝经率、孕产次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脏器脱垂组的绝经率、孕产次与两者均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失禁组的绝经率、孕产次与脏器脱垂组、两者均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分娩方式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有组的分娩方式与脏器脱垂组、尿失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失禁组的分娩方式与脏器脱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盆腹协调性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的协调性最好,其次是脏器脱垂组、尿失禁组,两者均有组最差。结论:年龄、绝经与否、妊娠及分娩次数、BMI、分娩方式均与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的发生密切相关。出现尿失禁或脏器脱垂的女性盆腹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分析产科分娩因素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娩的489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245例和剖宫产组244例,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产科分娩因素(常见的分娩因素有年龄、BMI、产次、孕次、新生儿性别、孕期增加体重、分娩孕周、胎儿体重等)与产妇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结果 489例产妇有79例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16.16%,阴道分娩产妇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为22.86%,高于剖宫产的9.43%,阴道分娩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的例数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经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新生儿性别、孕期增加体重对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没有影响,BMI≥24 kg/m2、产次>2、怀孕次数>2、分娩孕周≥37周、胎儿体重≥4 kg为影响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产妇BMI、产次、孕次、分娩孕周以及胎儿体重对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有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应该建议产妇重视BMI指标、产次、孕次、分娩孕周和胎儿体重,孕期不要过分摄入营养造成胎儿过大,以降低产妇产后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张丽君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5):124-126
目的对比分析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agan prolapse.POP)患者手术MRI表现。方法病例选取科室2012年9月-2014年9月确诊为POP患者47例作为POP组,选取同期医院体检正常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静态、动态核磁共振扫描(MRI),对比2组相关参数值及POP患者手术前后MRI表现。结果 POP手术前后静息位提肛肌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OP手术前后动态位PRT-L、PRT-R、ICT-L、ICT-R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但2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OP术前动态位LHS、ICA-L、ICA-R、LPA、M线、H线均显著高于术后和对照组(P0.05);术后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前后均行MRI扫描,横断上提肛肌形态无差异,但术后矢状位上,MRI显示膀胱颈位置上移,膀胱角度缩小,盆腔器官为最低点位于耻骨线以上。结论 MRI是POP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估的影像学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临床应用及基层医院普及价值.方法选择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诊断盆腔脏器脱垂的23例患者进行全盆底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并观察疗效.结果23例患者因子宫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引起的不良症状基本消失.结论全盆底重建术保持了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完整性,具有疗效满意、术后复发率低、术后生命质量满意的优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生理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浙江省妇科泌尿及盆底康复质量控制中心的POP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BMI)、产次、病程等一般情况及POP-Q评分,并行Glazer法盆底肌表面肌电生理检查,分析各项盆底肌电值特征及其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POP患者的前、后静息阶段的异常率分别为28.2%、26.5%,而慢肌阶段、耐力测试阶段和快肌阶段的异常率分别高达99.7%、99.3%和89.2%。其静息阶段平均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值呈正相关,耐力测试阶段变异性与绝经年限、年龄、产次呈正相关(均P <0.05)。POP患者的前后静息阶段平均值与Aa和Ba值呈负相关,后静息阶段平均值与C和D值呈负相关,快肌阶段最大值与C值呈负相关,耐力测试阶段变异性与Ap值呈正相关(均P <0.05)。结论 POP患者普遍存在盆底肌电值异常,与年龄、BMI、绝经年限及产次存在相关性;肌电值与不同POP缺陷的相关性不同,其中静息阶段电位与前、中盆腔缺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4):282-284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及尽早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产妇4 037例,于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和POP定量分度法评分,并搜集产妇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产后POP的危险因素。结果 4 037例产妇中发生POP者3 509例,未发生POP者528例,POP发生率为86.9%(3 509/4 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顺产、新生儿体质量过高、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为产妇产后早期PO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自我恢复差,POP发生率较高;产后早期POP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孕前及围生期盆底知识宣教,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Kegel训练法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恢复及预防盆腔脏器脱垂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效果。方法行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6例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9例、4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Kegel训练法。对比两组盆底肌恢复情况、盆腔脏器脱垂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盆底肌力正常率(59.18%),观察组为(91.49%)更高;相比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22.45%),观察组(8.51%)较低;相比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8.37%),观察组(2.13%)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经Kegel训练法干预后,可快速促进恢复盆底肌功能,预防盆腔脏器脱垂与压力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11.
12.
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个世界性的卫生问题,影响着每个年龄段的成年妇女,但确切的患病率尚不清楚。Swift等对1004名18—83岁的妇女进行每年的常规妇科体检中, 相似文献
13.
<正>由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存在多种形式,可分为前、中、后盆腔器官脱垂,包括子宫脱垂、阴道穹窿脱垂、膀胱脱垂及直肠脱垂等多种形式,因此病因也多样化,每个病人都有多种因素参与,很少由单一因素引起。探讨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因素和机理,具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意义,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48-51
目的 探讨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4~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妇科疾病患者116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168例为POP。根据是否为POP分为POP组与非POP组。调查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O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小学文化程度、体力劳动者、足月分娩次数≥3次、绝经时间≥5年、BMI≥23 kg/m~2、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POP发生率较高(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小学文化、体力劳动者、足月分娩≥3次、绝经≥5年、BMI≥23 kg/m~2、有盆腔手术史是女性PO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女性盆腔脏器脱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龄、文化水平低、体力劳动、足月分娩次数多、绝经时间长、肥胖、有盆腔手术史是高危因素,临床工作中,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提高相关意识,及时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磊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5):46-48
目的探究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盆腔器官脱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临床检查及动态MRI检查,分别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及HMO分度法进行脱垂程度评价,分析两种方法对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的诊断一致性。结果72例患者经MRI检查检出膀胱膨出59例、子宫脱垂44例、阴道穹隆脱垂2例、肠疝36例、直肠膨出40例;经临床检查检出阴道前壁膨出55例、子宫脱垂55例、阴道穹隆脱垂2例、阴道后壁膨出38例;动态MRI及临床检查对前盆腔、中盆腔及后盆腔检测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80、0.707、0.367;MRI检查及临床检查在前、中、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诊断上分别有18例、37例、24例诊断相符,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102、0.318、0.121。结论动态MRI在评估盆腔脱垂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与临床检查相比,MRI可能在后盆腔器官脱垂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高龄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0岁老年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0岁的女性盆腔脏器脱垂Ⅱ~Ⅳ度患者的手术和随访情况。结果 66名患者中,除1例术中发生直肠损伤外,余全部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109.17±35.04)min,术中估计出血量平均(161.06±144.92)ml,2例因出血〉500 ml而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3±2.36)d;住院期间4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余62例平均保留尿管3.7 d;2例出现心衰,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随访(16.23±12.46)个月,随访率95.5%,盆腔器官脱垂解剖治愈率达95.5%,主观治愈率为98.5%。术前尿频尿急症状除1例患者仍存在外余基本消失,术后3例出现新发压力性尿失禁,1例出现盆腔痛,5(8%)例患者出现网片侵蚀,所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高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合适的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盆底重建术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47例不同术式子宫切除术后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7例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50.1mL(35~105mL),平均住院天数6.3d(6~10d)。随访时间1月~6年,随访率100%。1例(2.1%)术后40天阴道后壁轻度膨出,1例术后1.5月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1例术后2月白带多,1例术后2月出现坐位时臀部疼痛伴尿不尽感,1例术后3月出现网片暴露,1例术后4月阴道壁息肉,1例术后7月出现阴道前壁轻度膨出伴同房疼痛,1例应用Prolift-T全盆腔重建术后因过早活动复发。结论子宫切除是盆腔脏器脱垂的主要原因。改良盆底重建术使用聚丙烯网片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6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手术治疗的子宫脱垂及前后壁膨出患者2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前后壁修补术125例(传统组),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110例(改良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65.25±15.65)min]、总住院时间[(6.70±2.30)d]和并发症发生率(2.70%)明显少于传统组[(90.50±30.20)min、(9.12±2.13)d、6.40%],改良组术后治愈率(90.9%)高于传统组(6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分别为(155.80±28.32)mL、(22.56±12.15)h、0.91%,传统组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分别为(170.35±20.05)mL、(24.15±10.50)h、0.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阴式全子宫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效果较满意,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