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的肠吸收特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肠吸收液中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特征药效成分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含量的液-质联用(UPLC-MS)分析法,比较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与原料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在大鼠不同肠段的累积吸收量,分析不同质量浓度大鼠空肠段的吸收过程,探讨其肠吸收部位及机制。结果: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特征药效成分新橙皮苷和柚皮苷90 min时的累积吸收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和结肠;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在高、中、低剂量下空肠的累积吸收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r>0.95,且随着药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新橙皮苷和柚皮苷的Ka均增加,符合一级药动学过程;在等剂量给药下,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中新橙皮苷和柚皮苷的累积吸收量约是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的1.6倍。结论: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在全肠道均有吸收,小肠的上中段为最佳吸收部位,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吸收可能为被动吸收循环入体,制成的玳玳果黄酮降脂滴丸可显著改善提取物在肠道的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UPLC-MS/MS分析方法同时测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在大鼠10种脏器组织中含量,分布规律及特征。方法:采用UPLC-MS/MS技术建立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小肠、脂质、肌肉组织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大鼠给药后分别于0.33,0.67,1,4,8 h的5个时间点,分别摘取以上10种脏器组织,测定脏器组织及血液中效应组分的质量浓度,采用DAS(V 2.0)药动学软件对各样本的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房室拟合,并计算不同组织效应组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及平均滞留时间(MRT)。结果:所建立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良好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良好、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定量下限均符合有关规定;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血液中的分布符合一室模型,除肾脏及脑组织外,其余脏器中提取物效应组分的房室特征多为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柚皮苷在肾脏中的拟合结果为非静脉注射的二室模型,新橙皮苷在脑组织拟合结果为静脉注射的三室模型,给药后8 h各组织中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AUC值大小顺序均为小肠 > 胃 > 肾 > 脂质 ≈ 脾脏 > 肺 > 肌肉 > 肝 > 心 > 脑,效应组分在各脏器中均无明显蓄积;效应组分在血液、肾脏、肝脏中的滞留时间较长,MRT均大于2 h,脂质最短,MRT不足1 h;各脏器中新橙皮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是柚皮苷的3倍,而心、肝、肾中则是3.5,2.1和3.4倍。结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组织中分布迅速,达峰时间早于血液;效应组分在肠道内消除缓慢,给药8 h后在各脏器中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无特异的蓄积部位。研究结果揭示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效应组分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及规律,为进一步理解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用HPLC-UV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研究穗花杉双黄酮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穗花杉双黄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药物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三叶青地上部分抗炎提取物(THAA)固体纳米晶肠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CORTECSTM UPLC-C18色谱柱(100 mm×2.1 mm, 1.6μm),乙腈(A)-水(含0.1%甲酸,5%甲醇)(B)梯度洗脱,建立同时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液中THAA固体纳米晶9个特征效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比较THAA固体纳米晶、原料、普通颗粒剂中特征效应组分群在大鼠不同肠段的累积吸收量、最佳吸收部位及可能的转运机制。结果:大鼠在体肠灌流液中效应组分群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良好,可用于肠吸收动力学研究;固体纳米晶保留了THAA效应组分群的肠吸收特性,十二指肠、回肠为最佳吸收部位;新绿原酸、绿原酸的肠吸收机制可能是促进扩散过程;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异牡荆苷-2’-O-鼠李糖苷可能是被动吸收过程;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在高浓度时吸收可能存在饱和性抑制现象,存在被动吸收过程及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固体纳米晶组效应组分群在各肠段的表观吸...  相似文献   

5.
五味子有效成分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 XM  Li JS  Li W  Han L  Liu XH  Di LQ  Cai BC 《药学学报》2010,45(5):652-658
考察五味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本文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有效成分的每种成分在不同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其Ka、Peff值均先升高而后下降,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3种有效成分在各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吸收最好,空肠与回肠的吸收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3种有效成分之间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中五味子甲素吸收最好,其他肠段的Ka、Peff大小顺序依次是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且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玳玳果黄酮滴丸的溶出度并初步探讨其速释机制。方法:在多种pH值溶出介质中采用多条溶出曲线评价玳玳果黄酮滴丸的体外溶出度,以柚皮苷为指标成分,运用HPLC法考察玳玳果黄酮滴丸在不同时间的累积溶出百分数,并通过差示扫描热分析研究滴丸的速释机制。结果:4种释放介质中柚皮苷在2.12~53.0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玳玳果黄酮滴丸中柚皮苷在20 min时累积溶出度可达8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玳玳果黄酮在PEG4000-PEG6000中形成了某种形式的固体分散体。结论:玳玳果黄酮滴丸具有良好的溶出度,玳玳果黄酮有效部位在滴丸内形成了良好的固体分散体,使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度增加而达到速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竹叶黄酮在肠道中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方法:通过对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别进行在体肠吸收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竹叶黄酮的含量,计算出竹叶黄酮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从而反映竹叶黄酮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灌流速度不同,Ka和Papp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浓度不同,Ka和Papp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相同的灌流速度及质量浓度下,竹叶黄酮在大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者与十二指肠的Ka和Papp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竹叶黄酮在大鼠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竹叶黄酮在全肠段均有吸收,竹叶黄酮的吸收不受其质量浓度、pH的影响,提示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玳玳果黄酮提取物及其敲出目标组分对脂肪变性细胞调控脂质代谢作用及机制,辨识关键效应组分。方法 采用油酸诱导建立HepG2脂肪变性细胞模型,非诺贝特为阳性对照,油红O染色法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为评价指标,考察玳玳果黄酮提取物、柚皮苷(目标组分)、新橙皮苷(目标组分)、其他相关组分(黄酮提取物敲除柚皮苷、新橙皮苷)、黄酮提取物敲除其他相关组分(柚皮苷-新橙皮苷6︰ 7)对脂肪变性模型细胞脂质集聚影响。基于AMPK/SREBP-1c及PPARα信号通路,采用q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肝脏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预防性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玳玳果黄酮提取物、柚皮苷、新橙皮苷、提取物敲除其他相关组分的细胞脂质积聚、TG及TC含量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或P<0.05);玳玳果黄酮提取物及柚皮苷、新橙皮苷可使促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T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mRNA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显著抑制并明显下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synthase,FAS)、乙酰辅酶羧化酶(coenzyme carboxylase,AC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或P<0.05);可促进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das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arnitinepalmitoyltransferase-1,CPT-l)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或P<0.05);其他相关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玳玳果黄酮提取物及其关键效应组分柚皮苷、新橙皮苷可有效改善脂质积聚;其作用机制为激活AMPK促其蛋白磷酸化表达,从而抑制脂质合成,同时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分解,由此减少脂肪沉积,发挥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玳玳果黄酮滴丸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高血脂模型,观察玳玳果黄酮滴丸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方法 选用SD大鼠60只,6,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余高脂饲料喂饲,建立高脂血症模型,测定用药前后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同时取肝脏切片,HE染色,观察玳玳果黄酮滴丸的降血脂作用。结果玳玳果黄酮滴丸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高血脂大鼠血清中TC、TG和LDL-C含量;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清中HDL-C含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玳玳果黄酮滴丸能够明显减轻肝脏的脂肪变性。结论玳玳果黄酮滴丸对大鼠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并能够阻止高脂血症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0.
单向灌流模型研究木犀草素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灌流液中木犀草素浓度为2.556、5.112和10.22μg/ml三个浓度时,有效吸收系数(Peff)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犀草素在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全肠段均有较好吸收。结论灌流液中木犀草素在2.556、5.112和10.22μg/ml三个浓度时,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且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11.
玳玳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玳玳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玳玳黄酮提取物中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玳玳黄酮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玳玳黄酮提取物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易于识别,专属性强;紫外分光光度法新橙皮苷在4.44~26.64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2%(RSD=1.65%);HPLC法柚皮苷在1.988—13.916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3%(RSD=1.56%),新橙皮苷在1.992~13.944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8%(RsD=1.89%)。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有效控制玳玳黄酮提取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Wu QQ  Chen Y  Xin R  Wang JY  Zhou L  Yuan L  Jia XB 《药学学报》2012,47(5):657-663
考察甘草苷、甘草酸及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差异。运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UPLC和HPLC法同时测定肠灌流液、胆汁和颈静脉血样中甘草苷和甘草酸浓度,并结合肠道酶共孵育实验及对两种成分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多元化比较分析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提取物中相应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特性。结果发现,甘草苷、甘草酸及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值均小于0.3,表明两种成分肠道吸收均较差。各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吸收均无显著性差异;各成分单体与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比较发现,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各肠段Peff值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甘草提取物中甘草苷在回肠段的Peff值有显著性提高(P<0.05),其余肠段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甘草提取物中其他成分促进甘草苷的吸收,但对甘草酸无明显影响。同时收集的提取物及单体的胆汁、血浆及肠道酶共孵育样品中均未检测到甘草苷、甘草酸及代谢产物,表明提取物中其他成分对于两种成分的影响在短时间(1~3 h)内可能未能提高其吸收入血及胆汁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周萍  蒋惠娣 《今日药学》2007,17(4):29-32
目的 研究木犀草素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 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 灌流液中木犀草素浓度为2.556、5.112和10.22 μg/ml三个浓度时,有效吸收系数(Peff)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犀草素在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全肠段均有较好吸收.结论 灌流液中木犀草素在2.556、5.112和10.22 μg/ml三个浓度时,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且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14.
研究白芷提取物对黄芩苷肠吸收的影响,初步探讨白芷促进黄芩苷吸收的机制。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研究黄芩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特点,以及白芷对黄芩苷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确定最佳促吸收部位;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黄芩苷不同浓度在最佳促吸收部位的吸收特性和白芷对黄芩苷的促吸收作用;建立大鼠肠灌流后肝门静脉取血模型,分析血中药物浓度,进一步验证白芷对黄芩苷的促吸收作用。结果发现黄芩苷吸收顺序为: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加入白芷后十二指肠的吸收显著增加,因此选择十二指肠为研究肠段。黄芩苷在十二指肠的表观通透系数(Papp)和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浓度达到一定时,吸收具有自身浓度抑制作用,说明黄芩苷吸收机制可能是载体中介转运。加入盐酸维拉帕米后,黄芩苷的Papp和Ka值基本保持不变,说明黄芩苷可能不是P-糖蛋白(P-gp)底物。加入白芷后,两种吸收模型均表明黄芩苷在十二指肠的单位面积吸收量显著增加(P<0.01),肝门静脉血中药物分析也显示白芷可增加黄芩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大鼠尿液及粪便中提取物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含量方法,研究大鼠口服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后的尿药排泄动力学及排泄特征。方法 采用UPLC-MS/MS建立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在大鼠尿液及粪便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口服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新橙皮苷及柚皮苷在尿液及粪便中的排泄率,并以亏量法计算尿液中的消除半衰期及消除速率常数,评价大鼠口服玳玳果黄酮降脂提取物后尿药排泄动力学及排泄特征。结果 所建立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专属性良好、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良好,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定量下限均符合有关规定,该方法能够满足大鼠尿液及粪便中效应组分的定量检测需要;口服72 h后,大鼠尿液中新橙皮苷、柚皮苷的平均累计排泄率分别为(1.76±0.76)‰和(1.39±0.57)‰;大鼠粪便中新橙皮苷、柚皮苷的平均累计排泄率分别为(52.45±6.30)%和(51.57±4.80)%;口服后效应组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在尿液及粪便中的排泄量分别在24~36 h和4~8 h达到峰值;72 h后仍有药物经尿液排泄,给药后24 h粪便累计排泄率便达坪值;亏量法计算得新橙皮苷消除速率常数为(0.080±0.021)·h-1,消除半衰期为(9.41±3.22)h,柚皮苷消除速率常数为(0.077±0.017)·h-1,消除半衰期为(9.51±2.97)h,新橙皮苷及柚皮苷的动力学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给药后效应组分原形即通过粪便较快地排出体外,粪便排泄是效应组分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新橙皮苷及柚皮苷经尿液排泄的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洛索洛芬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为剂型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测定洛索洛芬含量,取麻醉后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段作为受试肠段建立在体肠灌流模型,计算洛索洛芬的吸收速率常数和吸收百分率。结果:洛索洛芬在大鼠各肠段吸收百分率和吸收速率常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特异吸收部位。洛索洛芬在不同质量浓度及pH范围内的肠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不变。结论:洛索洛芬大鼠肠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各肠段均有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不同吸收促进剂对芍药苷在大鼠十二指肠吸收过程的影响,筛选最佳吸收促进剂。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芍药苷含量,分别考察聚山梨酯80、羟丙基-β-环糊精、癸酸钠、去氧胆酸钠和当归提取物对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 羟丙基-β-环糊精和当归提取物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肠道吸收速率,其次是癸酸钠和聚山梨酯80,而去氧胆酸钠则没有作用。结论 羟丙基-β-环糊精和当归提取物可作为芍药苷口服制剂的吸收促进剂使用,中药当归配伍芍药使用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及联用药物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研究药物浓度、肠段及联用药物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和胺碘酮对替米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替米沙坦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高,替米沙坦的Ka和Papp值显著性增大。乙胺碘呋酮和硝苯地平对替米沙坦在空肠段的Papp和Ka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但卡维地洛、尼莫地平和氨氯地平未见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替米沙坦肠吸收机制可能以被动扩散为主,其转运过程可能受P-gp等外排泵的影响,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合并用药可能影响替米沙坦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银杏中活性黄酮成分槲皮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槲皮素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研究槲皮素在小肠内的吸收情况。结果槲皮素在(1.01~20.18ug/mL)浓度范围内其肠管通透率和血管通透率均基本保持不变,各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物浓度对槲皮素通透率无影响,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20.
游剑  李青坡  于英伟  崔福德 《药学学报》2004,39(10):849-853
目的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莪术油中三成分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灌流液中莪术油浓度为0.4,0.8和1.2 mg·mL-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酮表观吸收系数均较低,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玛酮和莪术二酮二者在体肠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莪术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灌流液中莪术油在0.4-1.2 mg·mL-1时,三成分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均为被动扩散过程,且三成分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