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hromblyzer Compact BE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检测85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早期患者42例和晚期患者43例)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水平,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早期恶性肿瘤组TT、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APTT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晚期恶性肿瘤组PT、APTT、TT和Fib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T、APTT和TT等时间指标的延长提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指标的增高可导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传统凝血试验(the routine coag-ulation tests)的各参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2种检测方法在恶性肿瘤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时检测TEG和传统凝血试验的79名手术前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择100名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分析并比较2组受检者上述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和有无栓塞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s):12.36±1.68比11.02±0.53,APTT(s):26.53±2.17比19.67±2.56,Fib(g/L):3.67±0.89比2.59±0.92,TT(s):18.35±3.27比14.12±0.64,D-二聚体(mg/L):0.96±0.14比0.13±0.0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癌患者的PT、APTT、Fib、T...  相似文献   

4.
1865年Trousseau首次报道了1例疑诊胃癌的患者发生游走性血栓静脉炎,半年后该患者确诊为肿瘤;1878年Billroth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栓中存在肿瘤细胞,推测血栓与肿瘤转移可能存在相关性。随后的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及动物模型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的凝血异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丽辉  许凤芝 《现代康复》1998,2(6):562-564
1865年Trousseau首先报道了恶性肿瘤病人极易发生静脉内凝血,此后多年的研究证实各种肿瘤旁血栓均可出现在静脉、动脉或动静脉中.这种现象称之为Trousseau综合征”。目前认为癌细胞不仅激活血凝.而且还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血小板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异常。Minna等报道癌症患显示出血栓栓塞风险增大,它的临床发生率从1%~11%不等。而CJassman等发现约50%癌症病人和约90%的转移性肿瘤病人可检测到凝血系统的一些实验室指导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厚街医院肿瘤血液科2017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凝血功能检查并对比不同TNM分期、复发转移患者结果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检验胃肠道恶性患者TNM分期、复发转移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部分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化指标的测定徐凤华门剑龙(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天津300052)关键词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化标志物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造成低氧...  相似文献   

8.
凝血反应的“副产品”——体内凝血活化的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由肝脏合成的促抗凝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成分在不同肝病中的变化特点,探讨肝脏疾病凝血与出血之间的平衡关系。方法(1)凝血因子活性检测(F:C):包括 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FⅫ:C 均采用一期凝固法,试剂来自德国 Simens 公司,所用仪器为美国 ACL advance;(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g)测定采用凝固法,仪器为美国Backman 公司 ALT TOP,试剂与仪器配套;(3)蛋白 C(PC)、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仪器均为法国 stago 公司的 sta-R,试剂与仪器配套;(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为日本一化,仪器为法国 stago 公司的 sta-R;D-二聚体(D-D)含量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为法国 Diagnostic stago 公司提供的 STA-Liatest D-Di 试剂盒,仪器为法国 stago 公司的 sta-R 全自动血凝仪;(5)血小板(PLT)计数采用电阻抗法,仪器为日本 sysmex 的 XE-2100;结果除 FⅧ外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抗凝蛋白均降低;凝血象延长;FDP,D-D 含量升高。结果除 FⅧ外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抗凝蛋白均降低;凝血象延长;FDP,D-D 含量升高。结论肝脏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促抗凝成分伴发平行减少;纤溶活性增强致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衡,此平衡紊乱可能与终末期肝病患者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新生儿分为早期早产儿(35例)、晚期早产儿(35例)和足月新生儿(30例)三组。对所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头颅MR,分析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以及胎龄、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早产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低下现象,与足月新生儿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凝血功能低下程度显著低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的颅内出血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所有早产儿中颅内出血的发生几率为40%(28/70)。结论凝血功能低下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同时也是发生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胎龄与凝血功能低下程度成正比,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865年Trousseau等就观察到恶性肿瘤患者有易发生血液凝固的倾向;1878年Biuroth发现在血栓中存在恶性肿瘤细胞,从而认为血栓与恶性肿瘤转移有关.在尸检时一半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见到血栓栓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蓝素文  胡创英  陈秀杰 《全科护理》2008,(30):1829-183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抗凝标本凝血原因和预防发生凝血的措施。[方法]对31例抗凝血标本凝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1份发抗凝血标本发生凝血6份是放进抗凝管的血量过多,9份是由于护士抽完血忘记摇匀,11份是摇匀时间不够多,1份血液偏黏稠,还有1份是因病人多次化疗引起的,3份没及时送检。[结论]发生抗凝血标本凝血的原因中,主要原因在于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所以,护士在采血时应尽量避免在留置针上抽血,要选择粗且有弹性的静脉,采血后按顺序注入采血管,并且动作要快,摇匀时间充足,同时保证剂量准确,及时送检,以避免或减少抗凝标本凝血。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病人抗凝标本易凝血原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抗凝标本凝血原因和预防发生凝血的措施。[方法]对31例抗凝血标本凝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1份发抗凝血标本发生凝血6份是放进抗凝管的血量过多,9份是由于护士抽完血忘记摇匀,11份是摇匀时间不够多,1份血液偏黏稠,还有1份是因病人多次化疗引起的,3份没及时送检。[结论]发生抗凝血标本凝血的原因中,主要原因在于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所以,护士在采血时应尽量避免在留置针上抽血,要选择粗且有弹性的静脉,采血后按顺序注入采血管,并且动作要快,摇匀时间充足,同时保证剂量准确,及时送检,以避免或减少抗凝标本凝血。  相似文献   

14.
在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抽选58例和妊娠正常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妊高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正常妊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凝血酶时间(简称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较对照组来说结果明显降低,同时纤维活蛋白(简称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症患者血液明显存在高凝状态,妊高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并发症的预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的毫米波辅助治疗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综合应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可获得更佳的效果。近年来毫米波辅助治疗技术,给癌症的综合治疗增添了新的篇章。近10年来,从基础到临床,对毫米波生物效应的研究已开展得非常广泛,并...  相似文献   

16.
荆凌华  刘松年  胡杰 《临床荟萃》2009,24(18):1608-161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DIC是临床各科常见的危重病症,其病死率高,特别值得临床医生重视。为提高对DIC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住院DIC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病进展情况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肝衰竭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人,根据病情分为衰竭组,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均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因子活性等。结果:四组研究对象PT, APTT,TT及Fig等凝血指标随患者肝病进展而升高,而FⅠ:C,FⅡ:C,FⅤ:C,FⅦ:C及FⅨ:C等凝血因子活性随患者肝病进展而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各凝血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与患者肝病进展有关,可作为早期监测肝病进展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的凝血功能紊乱与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凝血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和凝血系统激活的交叉也是临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标志。感染从多个方面影响机体凝血功能,造成凝血功能紊乱,如损伤内皮细胞,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生理性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凝血过程中所生成的多种凝血因子可以反过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预后。结果本组23例,死亡22例,治愈1例。结论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应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