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制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术治疗青少年痛性副舟骨伴平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应用距下关节制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术治疗的20例8~14岁痛性副舟骨伴平足畸形患者(30足)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踝与后足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测量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和距舟覆盖角(TNCA)、负重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和跟骨倾斜角(Pitch角)以及后足力线位片的跟骨外翻角(CVA)。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T1MT、TNCA、Meary’s角、CVA均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itch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38.33±10.15)个月,无患者出现跗骨窦螺钉脱出,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跗骨窦区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青少年足副舟骨综合征(AN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9例(24足)青少年AN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测量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负重正位X线的距舟覆盖角(TCA),负重侧位X线的跟骨倾斜角(CPA)和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足部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末次随访时,正位X线TC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CPA[(17.60°±2.67°)vs(15.13°±2.34°)]、Meary角[(-1.75°±-0.87°)vs(-2.60°±-1.18°)]和AOFAS中足评分(87.85±5.14 vs 57.50±3.85)、VAS评分(1.75±0.77 vs 6.00±0.51)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未见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疼痛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青少年ANS患者,改良内固定融合术可以有效改善足弓,缓解症状,改善足部功能和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3.
踇外翻足X线二维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踇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I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踇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II-V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踇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低切迹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1例35足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闭合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低切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进行长期随访,通过X线测量术前、术后Bohler's角并进行比较,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判定足部功能优良率。结果 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复查跟骨侧位和轴位线片,跟骨高度、长度及宽度均较术前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解剖形态恢复满意,Bohler’s角恢复到(31. 9±3.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治疗31例35足,优26足,良4足,可3足,差2足,患足术后的功能优良率为85. 7%(30/35)。结论 复杂的跟骨骨折均应采取手术处理,使用低切迹跟骨锁定钛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能够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保留患足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足母]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Ⅱ-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Ⅱ-Ⅴ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一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并。结论:[足母]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经跗骨窦入路有限切开联合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排钉技术"固定距下关节面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6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Sanders分型:Ⅱ型35足,Ⅲ型28足),经跗骨窦切口置入微型锁定钢板以及螺钉的内固定方法,距下关节面采用"排钉技术"固定来治疗跟骨关节内的骨折,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跟骨的高度、宽度以及B?hler角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来确定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8.7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跟骨的宽度由术前(39.75±5.58)mm恢复至(37.04±5.83)mm,跟骨高度由术前(38.75±5.38)mm恢复至(41.46±5.68)mm,跟骨B?hler角由术前平均11.07°±13.39°,恢复至末次随访时30.6°±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优23足,良32足,可8足,优良率为87.3%;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9.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联合微型钢板,结合"排钉技术"固定距下关节面用以治疗跟骨关节内的骨折复位效果较满意,可以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软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王琪  李克锋  黄文泽  王欣  郭磊 《中国康复》2024,39(5):298-302
目的:探讨短足运动联合足弓支撑鞋垫对柔韧性扁平足患者足内侧纵弓(MLA)、动态平衡和近端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86例柔韧性扁平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穿戴足弓支撑鞋垫12周,观察组采用短足运动联合穿戴足弓支撑鞋垫12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影像学指标、足姿势指数(FPI)、足内侧纵弓(MLA)高度变化、动态平衡、近端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干预后距骨-第一跖骨角角度(Meary''s 角)、前后位距跟角 (Kite 角)、FPI、MLA、平均轨迹误差(ATE)、完成耗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跟骨倾斜角(pitch 角)、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Maryland足部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较干预前增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Meary''s 角、Kite 角、FPI、MLA、ATE、完成耗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itch 角、AOFAS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足运动联合足弓支持鞋垫可有效维持MLA高度,改善动态平衡以及足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患者20例(27足),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最后随访时进行X线摄片,包括站立负重正、侧位和籽骨轴位,并进行影像学测量并记录,包括第1~2跖骨间角(IMA)、外翻角(HV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圆角征以及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度,Handy-Clapham正位籽骨分度,Yildirim轴位籽骨分度。同时记录患者AOFAS前足趾评分,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IMA从术前13.30°±2.60°下降到4.60°±2.70°(t=14.257,P<0.001);HVA从术前36.03°±6.71°下降至术后10.19°±5.43°(t=18.016,P<0.001);DMAA从术前16.74°±9.51°下降到术后8.33°±5.86°(t=5.126,P<0.001);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从术前10.67°±6.13°下降到术后2.81°±3.81°(t=5.166,P<0.001)。术前圆角征阳性14足(51.9%),术后为4足(14.8%),差异有显著性(χ~2=8.33,P=0.004)。手术前AOFAS评分为(48.85±8.65)分,术后(93.70±3.6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417,P<0.001)。按照Handy-Clapham胫侧籽骨评分,术前27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7足均矫正至≤4度;按照Yildirim籽骨分度法评定,术前27足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2足矫正至正常,5足矫正至1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15例,满意4例,基本满意1例。结论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纠正外翻畸形的术式,同时还可以纠正第1跖骨的旋转,术后籽骨复位效果好,术后DMAA角可以随之有一定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McBride加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治疗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2例(36足)拇外翻畸形患者在改良McBride手术的基础上,行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截骨处行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V)和第1、2跖骨间夹角(IMA)矫正情况,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5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截骨处延迟愈合、跖骨头缺血坏死、拇内翻感染及皮神经损伤导致的局部麻木。术后HVA平均为(12.7±0.1)°,较术前矫正(17.3±2.6)°;术后IMA平均为(8.6±1.6)°,较术前矫正(3.5±1.2)°。按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评分:优28足,良6足,差2足,优良率为94.4%。结论改良McBride加Aust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重建了足拇趾的软组织力量平衡,Austin截骨改善了第1跖骨的正常负重,矫形满意,截骨愈合率高,是治疗拇外翻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向贴近式空心螺钉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研究。方法:通过撬拔结合手法复位跟骨骨折块并通过经皮双向贴近式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8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术后半年Bohler角、Gissanes角、跟骨宽度变化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并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进行评估,观察术后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术后半年Bohler角由术前0°~8°,平均(3.6°±1.0°)改善为25°~32°,平均(27.2°±1.7°);Gissanes角由术前158°~169°,平均(163°±1.3°)改善为123°~147°,平均(133.6°±7.5°);跟骨宽度由术前36~41mm,平均(37.3±3.5)mm改善为28~33mm,平均(30.2±3.0)mm;所有术后患者均达到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1~13周,平均(12.2±0.7)周;术后半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74~96分,其中优20例,良7例,可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皆未发现跛行。结论:通过撬拔复位双向贴近式空心螺钉固定跟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足踝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通过轴向和横向两枚螺钉的贴近搭接,近似完成了跟骨的三点固定,达到增加固定强度,预防关节面再次塌陷的目的,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以江苏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拇外翻患者为对象,共131足。其中中重度拇外翻68足,对此68足拇外翻患者均予以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分析疗效。结果随访时间均为术后1年,拇外翻角、第一与二跖骨夹角、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并发症发生率为3. 33%(2/68)。术后1年VAS疼痛评分(1. 68±0. 12)分,较术前的(6. 65±0. 31)分降低(P <0. 01),AOFAS评分(89. 54±2. 36)分,较术前的(42. 38±3. 42)分升高(P <0. 01)。结论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可改善患者症状,且并发症少,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足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Taylor空间外固定架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在膝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唐山市开滦总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膝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aylor外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2组均行HTO。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胫股骨角、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情况。记录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129.33±8.97) mL、(58.27±4.31) 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62.36±16.34) mL、(73.32±5.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的胫股骨角较术前显著降低,HSS、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胫股骨角(168.3±0.5)°低于对照组[(178.6±1.9)°],HSS、KSS评分分别为(89.33±5.92)、(80.27±5.71)分,均高于对照组[(85.24±5.27)、(76.33±5.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Taylor外固定架联合HTO更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可吸收螺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是治疗踇外翻的常用术式,应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尚存争议。目的:评价可吸收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中度踇外翻患者行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V形截骨后采用1枚2.7mm可吸收螺钉固定,穿前足免负重鞋6~8周。结果与结论:纳入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踇外翻角改善为15°~21°,平均(17.63±2.07)°;第1,2跖骨间角为7°~9°,平均(8.00±0.7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70.13±7.10)分提高到术后的(92.75±7.30)分(P〈0.05)。说明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后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Chevron osteotomy is a widely accepted method for correction of symptomatic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Full weight bearing in regular shoes is not recommended before 6 weeks after surgery. 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is known to stimulate bone formation leading to more stable callus and faster bony fusion. We performed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ed study on 44 participants (52 feet) who underwent chevron osteotomy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daily transcutaneous 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 treatment at the site of osteotomy. Follow-up at 6 weeks and 1 year included plain dorsoplantar radiographs, hallux-metatarsophalangeal-interphalangeal scale and a questionnaire on patient satisfac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ny pre- or postoperative clinical features, patient satisfaction or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 (hallux valgus angle, intermetatarsal angle, sesamoid index and metatarsal index) except for the first 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 The DMAA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46) relapse in the placebo group upon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radiographs after correction and fixation (5.2 degrees) and at the 6-week follow-up (10.6 degrees). Despite potential impact of LIPUS on bone formation,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an influence on outcome 6 weeks and 1 year after chevron osteotomy for correction of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E-mail: max_zacherl@hotmail.com)  相似文献   

15.
Scarf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carf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临床疗效及手术指证。方法 68例108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行Scarf截骨+Akin截骨治疗,术后采用AOFAS评分联合X线片观察疗效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68例获随访6~1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截骨处愈合时间12周,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治疗优良率96%;术后拇外翻角度、第1、2跖骨间角及胫侧籽骨位置((5.70±1.25)°、(6.20±0.92)°、(2.48±0.51)级)均较术前((40.20±5.43)°、(18.00±2.00)°、(4.98±0.65)级)明显下降(P〈0.05),AOFAS评分((88.30±7.06)分)较术前((50.80±6.09)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Scarf+Akin截骨手术可技术互补,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拇外翻畸形矫正方式多样,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结合截骨矫形的方式损伤小,能够满足拇外翻矫形的目的,是临床上新型的微创生物型内固定材料。目的:回顾性分析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应用于截骨矫形拇外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拇外翻畸形患者30例,其中双侧矫形患者8例,单侧矫形患者22例。根据自愿均采用第一跖骨截骨矫形迷你双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后拍摄X射线片测量外翻角、跖间角、籽骨位置,进行AOFAS评分,并计算第一跖骨短缩长度。结果与结论: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结合截骨矫形治疗后,拇外翻畸形患者的外翻角、跖间角、AOFAS评分及籽骨位置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第一跖骨短缩在矫形可控范围内避免畸形复发及跖骨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截骨交叉克氏针联合临时张力带手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肘内翻畸形患儿均行肱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交叉克氏针联合临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提携角的变化、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均获12—36个月的随访。截骨处于术后8周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或达到术前范围。无一例术后提携角丢失,无肘内翻畸形复发、感染、退针及桡、尺神经损伤。结论采用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张力带作肘内翻截骨后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内固定取出方便、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月利用自体腓骨长肌肌腱在踝关节镜下治疗的32例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标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距骨倾斜角变化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6.00±6.65)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时未观察到踝关节不稳定现象,踝关节肿胀、疼痛均消失,查体跖屈内翻应力试验(-)、抽屉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0±3.84)分、Tegner评分为(6.03±1.1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距骨倾斜角(4.61±1.09)°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解剖重建ATFL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镜下能更精准地探查韧带残端,定位韧带附着点,原位解剖重建ATFL,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9.
陈春林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58-1260
【目的】比较GSS-II通用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与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37例胸腰段骨折病人分别采用上述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治疗,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之间疗效。【结果】GSSⅡ组患者术前平均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分别为(0.47±0.08)%、(27.6±3.7)°,术后1周为(O.94±0.11)%、(5.4±0.4)°,末次随访为(0.91±0.09)%、(6.8±0.5)°。而AF组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术前分别为(0.53±0.07)%、(24.6±2.8)°,术后1周为(0.96±0.09)%、(3.8±0.6)°,末次随访为(0.94土0.10)%、(5.7±0.7)°。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组间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人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F钉系统与GSS-Ⅱ系统均为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GSS-Ⅱ系统操作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