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12月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15例未口服布洛芬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3例闭合,3例未闭;15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观察组闭合率81.25%,对照组闭合率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日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的差异。方法将49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布洛芬组25例与对照组吲哚美辛组24例,分别服用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比较两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布洛芬组引起的少尿、肾功能损害及喂养不耐受等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安全、有效,用药方便,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早产儿PDA53例,随机分为布洛芬组(n=31)和消炎痛组(n=22),布洛芬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g组(n=20)及〈1500g组(n=11),均予以口服或鼻饲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10mg/kg,于24、48h后各给予5mg/kg。消炎痛组0.2mg/(kg·次),每间隔12h 1次,共3次。用药期间观察尿量、胃肠不耐受、黄疸、胃肠道出血情况。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布洛芬组PDA关闭率为74.2%,消炎痛组关闭率为77.3%,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布洛芬组出生体质量≥1500gPDA关闭率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g(Χ^2=5.21,P〈0.05),疗效与出生体质量有关。布洛芬组4例(12.9%)出现一过性少尿,消炎痛组9例(40.9%)合并少尿,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5.45,P〈0.05)。布洛芬组治疗前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炎痛组8例血尿素氮增高,6例血肌酐增高,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方便、安全,能显著减少少尿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利弊。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月经心脏彩超确诊为PDA的早产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0 mg/kg,24 h后口服5 mg/kg,3剂一疗程。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aO2)、血糖、尿量,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并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颅内出血等倾向。治疗结束后第7天复查心脏彩超并完善头颅CT,生后4周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结果:布洛芬关闭PDA的有效率为86%,同时NEC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却明显增加,脑室内出血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并能减少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治疗前血小板减少对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sPDA早产儿,给予口服布洛芬(首剂10 mg/kg,第二、三剂5 mg/kg,每日1次,共3 d)一个疗程;治疗前采血,根据血小板计数的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口服制剂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PDA 106例,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每24小时给药一次,剂量分别为(10-5-5)mg/kg。用药期间和结束后监测PDA关闭情况、循环功能、肾功能、出凝血功能和颅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1)经治疗99例(99/106,93.4%)PDA关闭。(2)疗效与胎龄有关,胎龄≥34周疗效为96.4%(54/56),优于胎龄〈34周的疗效90%(4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2000 g疗效与出生体质量〈2000 g相当,分别为94.2%(49/52)和92.6%(5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表现为一过性少尿(46.2%),肌酐和尿素水平正常。未发现血小板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9.2%,程度较轻,未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未发现颅内出血加重。结论:口服布洛芬可以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尚需观察其远期不良反应,以评价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早期诊断和口服吲哚美辛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DA资料完整的2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经口服吲哚美辛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 结果 早产儿PDA占同期住院早产儿的3.1%(28/914)。有原发肺部疾病的占47.6%(10/21),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6例;无肺部疾病的占52.4%(11/21);61.9%(13/21)闻及收缩期杂音,但未闻及连续性杂音。PDA诊断日龄<7 d占85.7%(18/21)其中3-4 d占52.4%(11/21),口服吲哚美辛后24-48 h PDA关闭占94.1%(16/17)。1989年3月-2001年8月早产儿伴收缩期杂音、青紫、NRDS和心率增快的PDA检出率分别为46.3%(19/41)、66.7%(2/3)、100%(4/4)和100%(3/3)。 结论 早产儿PDA多发生于生后3-4 d;早产伴收缩期杂音、青紫PDA检出的比例较高;NRDS或心率增快为早产儿PDA的特殊表现;PDA患儿在生后1周内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对40例接受口服消炎痛治疗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PDA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25例.关闭31例(77.5%),其中早产儿关闭12例(80.0%),足月儿关闭19例(76.0%),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1 500g、1 500~2 500 g、>2 500g 3组消炎痛关闭率分别是10.0%、85.7%、70.0%,关闭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口服消炎痛对治疗新生儿PDA有明显疗效.其关闭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对 4 0例接受口服消炎痛治疗的 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0例 PDA中早产儿 15例 ,足月儿 2 5例。关闭 31例 (77.5 % ) ,其中早产儿关闭 12例 (80 .0 % ) ,足月儿关闭 19例 (76 .0 % ) ,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体重 <15 0 0 g、 15 0 0~ 2 5 0 0 g、 >2 5 0 0 g 3组消炎痛关闭率分别是 10 0 .0 %、 85 .7%、 70 .0 % ,关闭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口服消炎痛对治疗新生儿 PDA有明显疗效。其关闭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应用布洛芬口服干预治疗时,不同奶量喂养方案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泉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174例确诊为PDA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低增幅组和高增幅组,每组各87例,均采用布洛芬治疗。治疗期间,低增幅组采用低增幅奶量递增方案喂养,高增幅组采用高增幅奶量递增方案喂养。对比两组PDA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效果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DA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及尿前列腺素E2(PGF2)的降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增幅组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高增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干预治疗PDA早产儿时,采用低增幅的奶量递增方案喂养患儿,有助于减少消化道并发症,且对PDA闭合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口服布洛芬和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口服布洛芬悬液和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胎龄 30~35周早产儿, 心脏彩超证实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 随机分为布洛芬组 (n=15) 和消炎痛组 (n=15), 于生后 3d口服分 3次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 10mg/kg, 于 24、48h后各给予 5mg/kg。消炎痛组 0 2mg(kg·次 ), 每间隔 12h1次。结果: 两组关闭率相似, 布洛芬组 12例导管关闭 (80% ), 消炎痛组 13例导管关闭 ( 87% ), 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布洛芬组 3例合并尿少, 消炎痛组 10例合并尿少,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消炎痛组 5例血肌酐增高, 6例血尿素氮增高, 布洛芬组无血肌酐增高, 1例血尿素氮增高, 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消炎痛组 2例大便潜血阳性, 1例血总胆红素轻度升高, 两组均无腹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结论: 生后 3d口服布洛芬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与口服消炎痛同样有效, 并能显著减少尿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究早产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RL)和血小板指数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PDA早产儿68例作为PDA组,同时选取同期在该院出生未出现PDA的早产儿作为非PDA组,收集产妇以及新生儿临床资料,应用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并计算二者比值NLR;应用目测镜检法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并计算血小板压积(PC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DA早产儿发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估NRL、PCT对PDA早产儿的诊断价值。结果PDA组产妇产前CRP水平、羊水异常发生率均高于非PDA组(P<0.05)。PDA组胎龄低于非PDA组,房内径、动脉导管内径均高于非PDA组(P<0.05)。PDA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数、NLR高于非PDA组,淋巴细胞数、MPV、PLT、PCT均低于非PD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CT是影响PDA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早产儿PDA诊断的AUC为0.729,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为51.47%。PCT对早产儿PDA诊断的AUC为0.848,敏感性为85.29%,特异性为64.71%。结论NLR、PCT是影响PDA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对早产儿PDA诊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刚出生一周的婴儿,统计分析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并对检出率加以对比统计。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新出生的160名婴儿进行超声波心动图检查,对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情况加以检测。结果被调查的160名婴儿中,存在卵圆孔未闭情况的有145名,检测出动脉导管未闭的有90名,同时检测出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的有85名。结论对于刚出生一周的婴儿来说,出现卵圆孔未闭情况的几率很高,大约为90.62%,而发生动脉导管未闭情况的则相对较低,为56.25%,两者同时出现的比例为53.12%。可见一周内新生婴儿卵圆孔未闭的发生概率要大大高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概率,两者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生率在低体重儿为40%。以往国内都用吲哚美辛(消炎痛)片剂磨粉水溶后口服,因不良反应严重,使用时限制较多,布洛芬与消炎痛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且布洛芬治疗PDA在国外已有较多报道,故本研究就布洛芬治疗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成年人PDA患者15例,分析采用动脉导管结扎术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再通,13例痊愈,随访2个月至9年,患者心脏杂音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总体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成年人PDA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成年人复杂PDA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