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2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ICD的治疗效果。22例中扩张型心肌病8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7例、QT延长综合症1例,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发作。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即第三代)。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7.1(1~23)个月,11例患者(50.0%)VT/VF发作118次,其中54次为非持续性VT,均自行终止;接受ICD治疗的64次为VT/VF发作,45次为VT,22次由ICD的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6次由低能量(2~15J)转复终止、2次发作为窦性心动过速(误判为VT),其余5次VT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由高能量除颤终止。ICD诊断的VF发作共有19次,发生于4例患者,有1例患者接受除颤16次,4次系为频率超过VF感知频率的VT。19次发作均被ICD有效除颤终止。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例术后3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2个月反复发作VF,多次接受ICD除颤治疗,最后死于心功能衰竭。结果表明常规进行?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 …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住院患者,采用ICD和药物治疗,并随访21~36个月。结果: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复发率100%,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复窦性心律,有效率100%。对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共有34次持续性VT/VF发作,相对集中在8个不同时间段,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王方正1人员和设备条件1.1人员应有一组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专业队伍,术者应是熟练掌握起搏器安置技术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内科医生,还应有熟悉ICD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护士配合。1.2手术间ICD的埋置必须在无菌条件...  相似文献   

4.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指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ator,ICD)自1980...  相似文献   

5.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6.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住院患者 ,采用ICD和药物治疗 ,并随访 2 1~ 36个月。结果 :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 ,复发率 10 0 %。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治疗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对 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 ,共有 34次持续性VT VF发作 ,相对集中在 8个不同时间段 ,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2例非心律失常源性死亡。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多数于再次发作时危及生命。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VT VF发作 ,但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 ,尤其当患者处于各种应激状下时易反复发作。ICD治疗效果肯定 ,对这类高危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7.
埋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适应证及术后随访宋有城1埋置ICD的适应证美国FDA初期认可的适宜于埋置ICD的病人,必须有一次与急性心肌梗死无关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并且电生理检查(EPS)可诱发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药物不能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后来,...  相似文献   

8.
报道 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ICD ,并进行随访观察 ,从心电储存器中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 :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由于ICD放电过迟 ,导致患者心源性晕厥。另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致ICD误感知。 2例均经过重新调试 ,设置ICD工作参数 ,并联合足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至今未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 ,合理设置工作参数 ,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ICD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二例三台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分别对其进行了42,54个月随访。ICD储存资料证实心律失常事件148次,启动治疗程序28次。其中电击除颤12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14次,均为首次成功,成功率100%;发生误放电2次,占治疗程序的7.1%(2/28)。其余120次事件自行终止。术后口服奎尼丁可减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缩短发作时间。其中1例已更换ICD,原导管系统仍符合使用条件。误放电原因与突发性标准未设置及设置不当有关。患者对电击的不适感与ICD电击条件无关,系术后心理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0.
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与药物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94例患者 ,均有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和 /或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 ,其中冠心病 6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2 6例。根据电生理心室程序刺激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 (A组 )、ICD组 (B组 )和慢频率室速药物治疗组 (C组 )。分别给予胺碘酮和 /或阿替洛尔药物治疗和ICD治疗。观察随访 1 ,2 ,5年的总生存率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 (EF)值亚组的生存率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 ,随访 5年的总生存率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 <0 .0 5 ) ,B组的低EF(≤ 0 .40 )值亚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C两组的低EF值亚组 (P <0 .0 5 )。B组随访期间无心律失常死亡者 ,其心律失常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两组 (P <0 .0 5 )。结论 :ICD对于合并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人预防猝死的总体效果优于 β 阻断剂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这尤其见于长期随访 (≥ 5年 )和伴有心功能不全 (EF值≤ 0 .40 )的病人。对于有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患者 ,若心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 ,在没有条件安装ICD时 ,胺碘酮与 β 阻断剂联合应用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6例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 16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患者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予病人更恰当的治疗。 16例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置入了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 ,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出院前及第一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 ,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 30个月。结果 :16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发作 789次 ,其中 12 7次为非持续性VT ,均自行终止 ;6 6 1次 (99.9% )被ICD有效终止 ,其中 6 5 0次 (98% )由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9(1.4 % )次由低能量 (小于 10J)转复终止 ,2次 (0 .3% )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 ,由高能量除颤终止 ,1次自行终止。ICD诊断的VF共 37次 ,均被成功转复。随访过程中 2例更换过ICD ,但保留原导管系统 ,1例术后死于心力衰竭 ,1例自杀。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并在随访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球每年突发性心脏骤停的人数为300万,平均生还率〈1%。美国每年约有70万患者死于心脏病,其中46万是心脏性猝死。在心脏性猝死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占62%,心室颤动(室颤)占8%,尖端扭转型室速占13%。国外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本研究旨在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CD治疗的疗效随访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识别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准确有效地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是其良好的心动过速的识别功能。临床医生理解和熟悉ICD的识别程序和功能,既能更深地了解ICD的工作原理,也能提高ICD植入后的程控和随访水平。1ICD对R波(QRS波)的感知ICD的感...  相似文献   

14.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置任自文1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基本结构与功能ICD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两部分组成。脉冲发生器的主要构件包括电池、感知与起搏线路和电容器。电池供给能量,电容器的作用是充电、放电,感知与起搏线路则负责心...  相似文献   

15.
16.
心脏猝死(SCD)在美国是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定义为心脏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绝大多数由室颤(VF)或持续性室速(VT)恶化为VF所致。在美国每年约40~50万人患此种心律失常,其中仅20~30%经急救存活。尽管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急救医学取得进展,SCD率仍居高不下。在120万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0%并不能防止SCD发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为有SCD潜在危险的患者带来希望,自1985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FDA)批准ICD临床应用以来,埋植ICD已  相似文献   

17.
经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9~ 74岁。冠心病 (1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 3例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左束支阻滞及Ⅰ度房室阻滞各 1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例冠心病及 1例心肌病患者置入单腔ICD ,扩张型心肌病置入双腔ICD。 5例均成功置入ICD。平均起搏阈值0 .5 2V ,平均R波振幅 15 .7mV。随访 6~ 36个月 ,4例患者出现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 ,平均电击能量 5 .4J。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 ,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 ,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18.
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四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9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VT)病人接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其中冠心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8例术前有电击复律/除颤史。9例术前、术后均接受胺碘酮治疗,随访9.8±8.0个月,7例经ICD储存资料证实共发生VT666次,100%被ICD有效终止,首次治疗程序成功率为97%。4例VT经电击复律,2例因窦性心动过速而误放电,6例有疼痛与恐惧感。1例同时埋置了ICD与单极电极导线起搏器,随访16个月未发现任何不良的相互作用。心理障碍是ICD治疗值得重视的问题,医生应协助病人尽量缩短心理调整过程,使之尽快对埋置的ICD进行适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我院所做的1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