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障碍患儿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降温、镇静、机械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取廉泉、夹廉泉、颈夹脊、风府、风池、哑门,运动区、感觉区,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时间,治疗前后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评分及营养状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31/34),高于对照组的73.5%(25/34,P0.05)。观察组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D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DD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营养状况比较,观察组营养正常率为61.8%(21/34),优于对照组的32.4%(11/34,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能有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障碍,改善患儿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7,(3):391-393
目的:评价中医手法联合冰刺激为主的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低频电刺激、吞咽肌功能锻炼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风池、风府、哑门、颊车、下关、承浆、廉泉及夹廉泉穴)及冰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洼田饮水实验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P0.01)。观察组痊愈8例,显效12例,28例治疗有效,7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87.2%。对照组3例痊愈,6例显效,有效34例,12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8.1%。结论:穴位按摩及冰刺激的综合治疗对恢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重症脑病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症脑病后吞咽障碍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 d后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分别在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吞咽功能评估分值;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患儿吞咽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重症脑病后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4.
姜奕含  于涛 《光明中医》2016,(12):1804-180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例延髓梗死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取承浆、地仓、廉泉、金津、玉液等,每疗程后经洼田饮水试验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测评吞咽功能。结果患者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提升3级,SSA评分下降11分。结论针刺治疗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和单纯吞咽训练组,针刺取风池、风府、完骨、翳明、廉泉等穴,吞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吞咽训练对照治疗.结果:根据床边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治疗组治愈率42.8%,有效率51.4%,总有效率94.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视频荧光吞咽造影(VFG)评价,治疗组治愈率37.1%,有效率51.4%,总有效率88.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比较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测指导的针刺取穴方法与传统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按中央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表面肌电图检测指导的针刺治疗方法,即根据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判定具体病变肌肉而选取相应的穴位,包括:地仓穴、口禾髎穴、承浆穴、颊车穴、下关穴、旁廉泉穴、外金津穴、外玉液穴、人迎穴、吞咽穴;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方法,穴位包括:风池穴、廉泉穴、合谷穴、完骨穴、通里穴、太冲穴、照海穴。两组均留针30分钟,每日1 次,共治疗28天。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电视吞钡造影(VFSS)评分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吞咽时程,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SSA、VFSS评分及sEMG吞咽时程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80.0%(36/45,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指导的针刺取穴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夹廉泉联合点刺金津玉液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电针夹廉泉联合点刺金津玉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胃管留置率、肺部感染率,评估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月后的营养状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WT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均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胃管留置率、肺部感染率均降低,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月后,治疗组白蛋白(ALB)、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予电针夹廉泉联合点刺金津玉液治疗可有效改善DAS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天突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天突深刺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天突深刺,对照组采用指南推荐的针灸组穴(风府、双侧百劳、双侧人迎、廉泉、双侧夹廉泉)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于入组前及治疗后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KWST)、藤岛一郎吞咽评分(FIRS)及动态吞咽检查(VFSS)。根据以上3项评分计算临床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KWST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KWST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IRS和VF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31/35),优于对照组的74.29%(26/35,P0.05)。结论:天突深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优于使用指南推荐的针灸穴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观察贺氏三通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区组随机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贺氏三通法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予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贺氏三通法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微通、温通、强通治疗(微通法常规针刺双侧风池、风府、翳风、廉泉、夹廉泉、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均选用醒脑开窍穴施以常规针刺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风池向喉结透刺并针刺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等穴,每日1次。对照组加用吞咽训练,每日1次。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饮水试验得分比较,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取翳风(双侧),风池(双侧),廉泉针刺并配合吞咽功能训练。[结果]临床治愈18例,占42.8%;显效16例,占38.1%;有效6例,占14.3%;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为95.2%。[结论]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是提高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理想有效途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 emg)评定针刺风池穴对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即刻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96例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吞咽常规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施行项丛刺:风池(主穴),配以旁廉泉、廉泉、完骨及天柱,并结合金津、玉液舌下点刺放血,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wst)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sa),并首次利用s emg探讨针刺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空吞咽及吞咽5 m l水的即刻影响,初探针刺风池穴治疗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两组患者wst等级均较疗前改善(均p <0.05),ssa得分均较疗前减低(均p <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s emg示,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及吞咽5 m 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更有效,项丛刺风池穴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法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出血后吞咽障碍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组(简称"结合组"),每组各25例。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结合组给予针刺治疗加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治疗14 d后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2组间的评分差值,较结合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总有效率(96.0%)优于针刺组总有效率(88.0%)(P0.05)。结论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通过刺激咽喉部,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缓解,实现吞咽反射的恢复和重建,明显提高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宝珍  张洪来  张凯  刘媛媛  李猛 《新中医》2014,46(8):161-16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结合组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组吞咽功能评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结合组93.3%,针刺组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结论:应用针刺同时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针刺治疗。两者联合是一种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颈项部腧穴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合并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1周为时间窗,对干预时间进行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为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干预提供临床证据。方法:59例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吞咽训练组(29例),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采用Sheppard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干预时间评估以1周为时间窗,按干预时间(1周及1周)分为两组,疗效因素相关分析用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的改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评价,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价,组内治疗前后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DDS评分差值及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时间因素分析,1周与1周在DDS评分差值及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项部腧穴能改善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DDS评分与才藤荣一吞咽障碍评定分级,促进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疗效评价与干预时机呈正相关,干预越早(1周),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6.
针刺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吞咽障碍2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21例脑卒中并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刺舌三针、天突合吞咽功能训练(寒冷刺激、吸吮训练、喉抬高训练、摄食训练)治疗。结果: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5%。结论:针刺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吞咽障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Z  Huang F  Yan HX  Min Y  Gao Y  Tan BD  Qu F 《中国针灸》2010,30(12):969-973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97例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电刺激组(35例)和康复组(30例)。康复组给予常规治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针刺组给予常规治疗配合针刺治疗,穴取风池、扶突、额三针等;电刺激组给予常规治疗配合电刺激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咯痰功能计分及吞咽功能透视检查进行吞咽功能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电刺激组为94.3%(33/35),均优于康复组的66.7%(20/30)(P0.01)。治疗后各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电刺激组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针刺和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比单纯的康复训练疗效更好,针刺与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治疗仪及吞咽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组20例患者采用针刺风池、翳风、完骨、人迎、舌三针、吞咽穴及治呛穴结合吞咽治疗仪及吞咽训练的方法治疗;吞咽训练组20例患者单纯采用吞咽训练的方法治疗。每组患者均治疗20次,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治疗前后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单纯吞咽训练组总有效率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氏积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以及单纯吞咽训练治疗均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而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慢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针刺结合吞咽治疗仪及吞咽训练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避免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病(PD)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6例PD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毫针针刺和舌针点刺)治疗,毫针针刺穴取廉泉、上廉泉、翳风等;舌针点刺穴取金津、玉液、咽后壁。康复训练及针刺均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口期传递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咽期传递时间(PTT)、喉关闭时间(LCD)]和营养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糊状物和液体OTT、SRT、PTT、LCD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营养指标(BMI、ALB、PA、H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9%(26/28),优于对照组的67.9%(19/28,P0.05)。结论:针刺辅助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舌三针联合风池穴注射胞磷胆碱钠与普通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1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舌三针联合水针组(治疗组)21例和普通针刺组(观察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针刺舌三针(廉泉、夹廉泉)联合风池穴注射"胞磷胆碱钠注射液";观察组予以针刺风池、翳风、廉泉、金津、玉液、通里穴治疗,上述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20 min行针1次,1次/d,周日休息。治疗4周后运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46±0.92)低于观察组(3.11±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优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联合风池穴注射胞磷胆碱钠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