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Yu AY  Wang QM  Xue AQ  Zhu SQ  Zheng LY  Su YF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2):1095-1098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ICPIOL)矫治高度近视眼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49例(86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15.33±3.81)D,植入ICPIOL.术后随访3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前房、瞳孔、ICPIOL和晶状体、眼底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2、3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SE显著改善(F=513.68,20.88,827.65;P<0.01).术后3年时,UCVA≥0.5有85%,≥0.8有35%;BCVA未见下降,17%比术前提高1行,59%比术前提高≥2行;81%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 D,54%稳定在预期的±0.50 D.术后1、2、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累积丢失率分别为3.60%、5.78%、7.74%.除了3只眼术中在抓持虹膜固定ICPIOL时有轻度虹膜脱色素,1只眼ICPIOL脚襻脱位重新手术固定,2只眼黄斑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IC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3年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TICL )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10/2014-06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60例310眼,分析其裸眼视力( UCVA)、最佳矫正视力( 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和屈光度显著改善且稳定。术后 UCVA>0.8的有86%,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植入术后1h有14眼眼压升高,均未超过28mmHg,术中晶状体损失1眼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环曲面人工晶状体( TICL )旋转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3眼,黄斑出血1眼。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虹膜夹型(IC-PIOL)和房角支撑型(AS-PIOL)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探讨两者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情况.方法 应用手术植入IC-PIOL组23例35只眼,等效球镜(SE)(-9.38~-24.13)D;植入AS-PIOL组22例31只眼,SE(-9.88~-22.25)D.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瞳孔、人工晶状体等情况.结果 术前IC-PIOL组和AS-PIOL组UCVA,BCVA,SE和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两组组内UCVA、BCVA和SE均显著改善,术后7d至18个月两组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时IC-PIOL组和AS-PIOL组结果分别如下,安全性系数(术后BCVA/术前BCVA):1.018±0.017和1.019±0.022,有效性系数(术后UCVA/术前BCVA):0.983±0.024和0.979±0.036,两组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4.41%和4.46%,手术前后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瞳孔阻滞:1只眼和1只眼;瞳孔形态异常:8只眼(药物散瞳下)和4只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2只眼和3只眼;光晕或眩光:2只眼和8只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IC-PIOL和AS-PIOL矫正高度近视18个月内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和并发症需进一步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4.
Yu AY  Lin ZD  Wang QM  Luo SK  Li B  Zhong XW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4):336-339
目的研究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PIOL)矫治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度近视眼患者13例(25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15.63±3.51)D植入ICPIOL。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前房、瞳孔、ICPIOL和晶状体、眼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d、7d及1、3、6、12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SE显著改善。术后1年时,所有眼UCVA均1〉0.5,其中〉10.8有71.43%;BCVA未见下降,95.24%提高≥2行,4.76%提高1行;所有眼的屈光状态均稳定在±2.00D,其中±0.50D有71.43%,±1.00D有85.71%。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统计学意义。除了7只眼术中在夹持虹膜固定ICPIOL时有轻度虹膜脱色素,1只眼主切口渗漏于术后第2天重新缝合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IC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1年内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矫治中老年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在矫治中老年患者高度近视的疗效,为临床此项手术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47例(80只眼),年龄为43~71岁,平均(53.71±7.26)岁,等效球镜度数(SE)-10.75~-33.00D,平均(-20.78±5.1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0.9,植入单片式球面人工晶状体(IOL),角膜散光≥-1.5D者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眼压、前房、IOL位置和眼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年时,65%(52只眼)BCVA≥0.5;所有眼SE显著改善.非联合AK组(53只眼)预测误差范围为-2.25~+2.54D,平均(-0.23±1.03)D,其绝对误差范围在±0.5D内者18只眼(33.96%),±0.5~±1.0D者16只眼(30.19%),±1.0~±1.5D者12只眼(22.64%),大于±1.5D者7只眼(13.21%);眼轴长度、植入IOL度数分别与预测性误差具有直线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小(r=0.329,0.388).矢量分析提示,联合AK组(27只眼),实际AK矫止效应(1.72±0.93)D,手术效应轴与术前散光轴的夹角为(5.1±3.1)度: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术后后囊膜混浊及眼底山血各1只眼,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矫治中老年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屈光状态稳定,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SBK治疗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9-12/2010-06间采用SBK治疗近视患者71例142眼的术前及术后6mo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mo患者裸眼视力0.8~1.5,平均1.14±0.17,所有患者UCVA均≥0.8,UCVA≥1.0者136眼(95.8%),UCVA≥1.2者64眼(45.1%);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除2例3眼较前下降1行外,其余与术前相同或提高,BCVA均≥0.8,BCVA均≥1.0者136眼(95.8%),BCVA≥1.2者70眼(49.3%),术后6mo64眼(45.1%)UCVA≥术前BCVA。屈光度:术后6mo等效球镜(SE)为-0.65~+0.97(平均0.15±0.41)D。SE均≤±1.00D,92.8%≤±0.5D。术后6mo观察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变化大致相同。结论:SB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荣  张红 《眼科研究》2009,27(3):226-228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32例(3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入Toric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旋转度,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500±0.405)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200±0.179)D。3个月时与术后第1d轴位相比较,IOL旋转平均为(2.132±1.853)°。结论ToricIOL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稳定性。方法在高于-10.0D的高度近视患者中,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2h、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屈光度变化、并发症等。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安全性: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框架矫正视力(BSCVA)者占81.67%。有效性:术后6个月UCVA≥0.5者占88.33%,UCVA≥1.0者占28.33%,等效球镜度(SE)=(-0.71±0.95)D。准确性:术后6个月随访与预期矫正值≤0.5D者占58.33%,与预期矫正值≤1.0者占83.33%。稳定性:术后1周、1令月、6个月屈光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预测性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5年6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超高度近视患者37例(65眼),年龄17 ~44(27.5±8.0)岁,等效球镜度-9.00~-27.00 D,平均(-18.55±4.19)D,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2(42.3±16.7)个月.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患者视觉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视力(UCVA、BCVA、近视力)、屈光度、眼压、前节OCT测量IOL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定义安全性指数为术后平均BCVA与术前平均BCVA的比值,有效性指数为术后平均UCVA与术前平均BCVA的比值.不同时间点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在整个术后随访过程中,安全性指数始终>1.术后1个月和2年时有效性指数<1,其余时间点均>1.随访5年内93%患眼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期等效球镜度差值在±1 D以内,84%患眼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期等效球镜度差值在±0.5 D以内.患眼术前近视力为0.9±0.2,眼压为(15.2±2.7)mmHg,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5年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丢失率平均为3.0%±2.5%(0.07%~9.1%).前节OCT测量Verisvse人工晶状体中心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间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5)mm(>2.0 mm)及(0.73±0.08)mm(>0.5 mm).术后与术前相比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2只眼可见Verisyse人工晶状体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只眼瞳孔呈轻度横椭圆形,1例(2眼)因剧烈运动导致IOL半脱位,后经手术复位,>80%患者人工晶状体夹持处虹膜脱色素.经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 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是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之一,但是其更长期的安全性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37眼(治疗组),另外,对照组30眼,手术方式相同,术中植入SA60AT型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旋转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3个月94.53%患眼UCVA≥0.5,81.07%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92%.治疗组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82±0.87)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63±0.30)D,而对照组为(1.14±0.36)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第1天IOL轴位偏离平均为(3.95±3.69)°,术后3个月平均偏离(2.52±1.95)°,94.60%患眼<5°.结论 Toric IOL可使患眼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眼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超琼  胡茫  汤林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222-2223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视力、屈光状态以及相关并发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07/2008-07接受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32例48眼,术前平均球镜当量-15.65±3.41D。统计术后6mo;1a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内皮细胞计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4~1.0,平均0.75±0.34。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1.0,平均0.58±0.2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4±0.30。达到术前矫正42眼(87.5%),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4眼(29.2%),随访6mo;1a,无明显变化。术前屈光平均球镜当量-15.65±3.41D;术后屈光度数平均球镜当量-1.58±2.47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108±265)个/mm2,术后6mo为(3054±317)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见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对眼内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18例(34只眼)接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每只眼术前及术后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睫状肌麻痹验光、角膜曲率、裂隙灯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UBM、B超、角膜水平直径散瞳眼底检查.手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作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术中1点位作虹膜周切口.结果 34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6,0.5±0.3;术后分别提高为0.5±0.2,0.7±0.2,术后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9.9±5.4)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1.5±1.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3249.6±337.1)/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3103.4±305.5)/mm~2丢失率为4.5%.术前平均眼压为(15.5±2.7)mm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9.4±7.3)mmHg,增高率25.2%.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0±0.30)mm,而术后1月明显减少到(2.99±0.19)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矫正效果好、预测性好、可逆性和简单等优点,但要谨慎看待这种手术长期的安全性,更长时间的随访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联合角膜松解术(AK)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方法对21例(34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对其中20眼散光度数≥1.5 D的联合AK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密度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分别为(-13.5±2.2)、(-0.30±0.84)、(-0.28±0.86)、(-0.28±0.84)D;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4.80±0.16、4.81±0.17、4.82±0.17;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4.74±0.26、4.86±0.17、4.87±0.17、4.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871±256)个/mm^2,术后为(2 773±267)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AK术眼术前后散光分别为(-2.31±0.64)、(-1.22±0.57)、(-1.02±0.40)、(-0.93±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晶状体眼ICL联合AK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杨阳  何阳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071-2073
目的:评价及探讨矫治超高度近视眼的各类屈光手术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临床中观察到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各类屈光手术者108眼,近视范围-10.00~-24.50D,术前屈光度平均为(-12.25±1.53)D,散光平均为(-1.52±0.55)D;手术方式的选择:(1)I组52眼,行LASIK术:(2)II组23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III组33眼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观察平均6mo,主要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及眼前段、眼底情况。结果:三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比术前提高,术后裸眼视力≥0.5者分别是42眼(80.8%),20眼(87.0%),28眼(84.8%),术后屈光度分别为(-2.10±2.38)D,(-1.75±1.33)D,(0.83±1.16)D,主要并发症I组术后6mo黄斑出血1眼,II组术后15mo视网膜脱离1眼,III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5%。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晶状体性屈光手术效果优于LASIK术。对超高度近视行屈光手术,要根据患者年龄,眼部情况,手术医师的技术等,选择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接受植入前免黏弹剂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患者共26例51眼。统计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拱高、眼压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51眼)患者中术后1周UCVA≤0 logMAR的有46眼(90.2%),术后1个月、3个月均有48眼(94.1%)UCVA≤0 logMAR;手术的有效性指数为1.142±0.176。术后随访终点患者BCVA[(-0.042±0.066)logMAR]较术前BCVA[(0.011±0.045)logMAR]显著提高(F=32.609,P=0.000),手术的安全性指数为1.150±0.165。随访终点患者残留等效球镜度在±0.50 D和±1.00 D内分别有38眼(74.5%)、47眼(92.2%);随访终点患者拱高为130~1145(465.85±238.23)μm。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338,P=0.28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瞳孔阻滞、前囊膜混浊、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的ICL植入术矫正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吴敬明  冯琛  陈艳路  王弘媛  赵周婷 《眼科》2012,21(6):390-394
【摘要】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 、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行有晶状 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6.00~-24.00 D)患者38例(73眼)。方法 对上述患 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瑞士STAAR公司)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 患者38例(73眼),48眼植入矫正近视接触镜(ICM),25眼植入矫正近视合并散光的接触镜 (TICL)。随访时间6个月。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TICL轴向、裂 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15~1.0,≥0.8者40眼(54.79%),好于术前最佳 矫正视力(BCVA)者72眼(98.63%),比术前BCVA提高1行者33眼(45.21%),提高2行者13眼 (17.81%),提高3行者8眼(10.96%)。术后屈光度球镜与预期球镜相差±1.00 D以内者54眼 (73.97%),与预期球镜相差±0.50 D以内者12眼(16.44%),术后屈光度柱镜与预期柱镜度数相 差±0.50D以内者19眼(76%)。7例(10眼)术后2小时发生急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 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术后早期眩光者6眼(8.22%),未发现TICL明 显偏转、晶状体明显混浊。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提高高度近视的裸眼 视力,并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好,6个月时无严重并发症,适合屈光范围广。(眼科, 2012, 21: 390-394)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3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7.00- -23.00 D,平均(-11.48±3.70)D。术前裸眼视力(UCVA)0.02-0.3,平均0.05±0.0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8-1.2,平均0.90±0.27;角膜内皮密度2000-3961个/mm^2,平均(2735.13±464.50)个/mm^2;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d,1周11、3、6和12个月的裸眼视力较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确切,特别适宜于无法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者,其远期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