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段医源性损伤后不同的胆道再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例胆总管下段医源性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2例采用胆总管局部修补,3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直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采用充分引流,术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22~46 d,平均住院时间为31.5 d。结论根据损伤的具体部位、破口大小、合并症及发现时间的早晚,对不同病人采取个体化治疗;对胆总管下段损伤的预防及早期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彤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3,(6)
患者男,42岁,住院号00480。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畏寒,发热,黄疸反复发作,加剧3天入院。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伴局限性腹膜炎乃行胆囊摘除胆总管外引流术。在手术中误扎结肠系膜致部分横结肠缺血,遂切除横结肠6cm,行端端吻合术。在寻找胆总管时又误把十二指肠侧壁作胆总管切开,并行修补术,术后第4天发现全腹明显膨胀,切口排出脓性带咖啡色液体500ml。术后第10天再行剖腹探查,发现结肠端端吻合口完全断裂,十二指肠侧壁修补口裂开。腹腔内有大量胆汁和粪性液体,行结肠造瘘,十二指肠侧壁瘘口内放置导尿管,并于上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防范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系在Baker’s探条探查胆道时致十二指肠后壁损伤;另2例为邻近炎症病变致十二指肠延迟性穿孔。处理方法分别用损伤修补、十二指肠腔内外引流和胃空肠造瘘术。全组治愈4例,死亡1例。结论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防范是主要的,而合理、灵活地选择恰当的处置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十二指肠后壁或胆总管下段损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或十二指肠后壁意外损伤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6例病人均患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因使用金属胆道探子致十二指肠后壁损伤或胆总管下段损伤。结果 前4例死亡;第5例抢救治疗存活,但耗资巨大;第6例术中及时发现,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顺利。结论 常规使用金属胆道探子探查胆道,易导致胆总管下段或十二指肠后壁损伤。作者提倡用导尿管探查胆道下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造成损伤后术中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胆道手术中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是胆道手术中一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未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将产生致命的后果。我院在 1990年至 1999年行胆道手术中致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 5例 ,3例在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 ,治愈 4例 ,死亡 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 1、例 2均为术中胆道器械取石戳伤十二指肠壁 ,例 3为术中胆道探子戳伤十二指肠降部 ,均在术中发现行穿孔外修补 ,十二指肠后腹腔多根多孔。经负压管引流、T管引流 ,有效胃肠减压等处理后 ,痊愈出院。例 4为术中胆道取石截伤十二指肠壁 ,术后高热 ,右腰背部疼痛、腹胀、肠鸣音消失 ,第三天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7.
胆管探查是胆管外科的基本手术操作.探查胆总管下段时若操作不当,常会损伤胆总管下段和十二指肠.术中如未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多数患者将因无法控制的腹膜后感染而致死亡.此类惨痛教训已有不少,但并未引起外科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9.
胆道结石复发率高,再手术中易发生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统计我院近20年再次胆道手术347例中,损伤十二指肠15例,治疗效果尚好,现就其损伤原因、预防与治疗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本组十二指肠损伤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5~65岁;二次手术4例,三次手术7例,三次以上手术4例;损伤部位于十二指肠上部9例,降部6例;损伤程度浆肌层撕裂5例、全层破裂10例,裂门<0.5cm者5例、裂口>0.5cm者10例,其中1例为星状破裂2cm×1.5cm;本组15例均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其中附加T管引流2例,T管引流+左肝外叶切除1例,置U 相似文献
10.
11.
胆道手术造成的十二指肠损伤主要包括探条探查引起的十二指肠穿通伤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引起的十二指肠前壁切开处瘘,一旦发生极易引起胆汁漏、胰瘘和肠瘘,造成严重的腹腔感染: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对此类患者的预后有决定性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胆道手术引起十二指肠损伤的病例资料,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从1990年3月-2002年6月诊治的10例胆道手术致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因分离十二指肠与肝胆广泛粘连而损伤十二指肠前壁51例十二指肠被误认为胆总管而切开;7例在金属探条探查胆道时致十二指肠损伤。处理方法分别用损伤修补、十二指肠腔内外引流和胃空肠造瘘术。术中及时发现6例均治愈;术后诊断4例,1例保守治愈,3例分别经多次手术,其中1例死亡。结论 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防范是主要的,而早期发现及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胆道手术中损伤十二指肠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道手术中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是Calot’S三角区,误伤肝总管、肝动脉、门静脉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经验丰富的专家,不少亦有在此处犯错误的经历。因而外科医生在解剖Calot’S三角时常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一旦打开胆总管,则每每会有险滩既过,坦途已呈的轻松感。殊不知平静的水面下依然潜伏着暗礁,探查胆总管下段时若手法不当,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胆道再次手术中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及处理,笔者回顾性分析15年间治疗的13例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资料。2例系在Baker′s探条探查胆道时致十二指肠后壁损伤;9例因分离十二指肠与肝胆广泛粘连而损伤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例因分离十二指肠与肝肠广泛粘连而损伤十二指肠降部前壁。分别用损伤修补、十二指肠腔内外引流和胃造瘘术处理。全组治愈11例,死亡2例。提示胆道再次手术时,急诊手术者易于发生十二指肠损伤;责任心与细致地操作是减少损伤的关键,恰当的处理方法乃治疗成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是胆道外科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多由于解剖结构辨识不清、操作粗暴造成,也可因胆道病变局部炎症或肿瘤等病理因素波及十二指肠而造成难以避免的外科损伤所致。十二指肠前壁损伤通常发生在腹腔内,易于发现和及时处理;后壁损伤位于腹膜后,位置隐匿,难于即刻发现,加之腹膜后组织结构疏松,更易造成广泛侵蚀与感染。术前进行充分而精准的影像学预判、术中高度重视组织结构与解剖关系的辨认、操作轻柔精细,是预防胆道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关键。胆道术中十二指肠损伤一旦发生,切忌心存侥幸,务求做到不遮掩、不回避,在损伤修补处理上遵循可靠缝合、充分减压、通畅引流的原则。术后延迟发现的损伤,处理更棘手,胃肠道改道、造口,彻底减压旷置损伤肠段,以及充分合理的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争取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6岁,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下2个月前在外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描述胆总管结石位于下段,并被推入肠道。术后4周夹T管后感上腹部胀痛,经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下段有1.2cm×0.8cm之结石影,以“胆总管残余结石”转入我院。入院后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见胆总管下段有一菜花样新生物,完全阻塞胆总管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在胆道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外科1963~1980年为86例胆道良性疾患再次手术者施行了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9例,女47例,年龄14~74岁,平均45岁。水次系第2次手术者68例,第3次16例,第4次2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既往手术种类: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45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2例,胆囊切除术8例,胆囊造瘘术4例,胆总管探查术4例,奥狄氏括约肌切开成形术2例。本次手术发现胆管结石69例,其中单纯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防下段胆管探查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方法总结自1992年5月~2004年5月期间315例胆管下段探查术中12例胆管下段损伤的原因。结果胆道探查术中用金属探条极易损伤下段胆管。结论胆道探查术中用规范操作是防止损伤的有效措施,及时发现损伤、对损伤胆管合理有效的处理是提高病人预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2岁半,1997年12月16日被开水烫伤右上、下肢,右侧躯干和右臀部,总面积30%,深Ⅱ度。伤后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并涂中草药(具体不详),伤后3天解柏油样便,5~6次/日,稀烂便,伤后6天解红色水样便,精神极差,呼之不应入院。查体:表情淡漠,全身皮肤粘膜苍白,肢端冰冷,呼吸浅速,28~30次/分,心音低钝且弱120次/分,血压60/41mmHg,体温不升,腹稍胀,肠鸣音尚可闻;创面较干,呈苍黄色,部分附着黑色药痂。肛周见暗红色血便附着,腥臭味。胃管引出鲜红色胃液。诊断:①烫伤面积30%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