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方法 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并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组(对照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实验组)。先将C5~C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实验组把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损伤侧C6脊髓前角,对照组则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不仅能存活,并可向二端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 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脊髓节段前角后不仅能存活。并能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体前路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锥体前路的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结果改良切口椎体前路健侧颈7移位成功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未发生副损伤及并发症,切口Ⅰ期愈合.结论锥体前路的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可减小手术瘢痕,缩短神经再生的距离,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臂丛神经高位撕脱伤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测定,探询其变化规律,可提供一种非影像学的诊断方法,用以鉴别臂丛神经的根性撕脱和非根性撕脱.方法:将Wistar雌性大鼠39只随机分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和高位非根性撕脱伤各6组及对照组,共13组.其中损伤12组分别以CarlstedtT法[1]颈椎后入路制成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和高位非根性撕脱伤损伤动物模型,于规定时间处死,抽取脑脊液和血液,定量测定MBP.结果:(1)根性撕脱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和脑脊液中MBP含量于损伤后均出现显著增高(P<o.01),有统计学意义;(2)高位非根性撕脱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中MBP含量于损伤后出现显著增高(P<0.01),而脑脊蒗中MBP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高位臂丛神经损伤大鼠血液中MBP含量均可出现显著增高.而脑脊液中是否出现MBP含量变化,则可以作为一项判断该损伤是否累及神经根的参考指标,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臂丛神经根笥发断伤及根性撕脱后脊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情况。方法 选用60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笥切断僵和根性撕脱伤,于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取髓标本,观察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 臂丛神经根笥切务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变化,而根性撕脱伤1周后神经九目开始减少,2周时神经元数自己减少30%,6周时达70%,撕脱伤与切断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测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中运动及感觉神经元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变化,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神经相关细胞因子TGF-β、TNF-α、bFGF可能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大白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损伤术后1、3、7、10 d和14 d 组,共6组.损伤组均从前路造成臂丛C-5~T-1神经根性撕脱伤.按各组所示时间取脊髓分别检测TGF-β、TNF-α及bFGF的蛋白表达.并通过观察阳性细胞数对组织切片中TGF-β、TNF-α及bFGF进行半定量分析及比较. 结果: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TGF-β、TNF-α、bFGF表达均增高, 前两者3 d时达到高峰, 随后下降, 14 d时仍高于对照组.而bFGF 7 d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14 d时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因子在中枢神经元表达增高, 可能有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神经移植重建一直是临床一大难题.2004年5月~2006年8月,我院为7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健侧C,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术,通过一套完整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案,配合科学的康复指导练习,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损伤是常见严重损伤,尤其根性撕脱伤预后较差,以往认为是不可逆损伤,无手术指征。1987年顾玉东等报道采用多组神经移位的方法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取得良好疗效。我院自2002年起,采用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率91%,优良率63.6%,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997年5月我科收治1例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患者,经血管转位吻合,神经肌腱转位缝合方法成功,伤口Ⅰ期愈合.住院3周,断指存活良好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介绍患儿男,4岁1个月。因左拇指伸于拖拉机一钢管内造成旋转撕脱离断4h,于1997年5月21日入院。入院时见左拇指近节中段完全离断,离断面尚完整,断指有轻微挫伤,拇长屈肌暖自肌腹处抽出离断9cm,拇长伸肌鲢抽出离断约5cm,指固有动脉抽出离断约2.5cm,指固有神经抽出离断约2cm,指背静脉抽出离断0.3cm,拇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完好。伤后5.5h在臂丛加基础麻醉下行断指…  相似文献   

10.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临床上并不多见。由于损伤后肩胛带以下的肌肉麻痹,使上肢的功能完全丧失,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恢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病人的功能一直是广大骨科医生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开展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讨论影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1991~2007年收治的68例全臂丛根性损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神经桥接术等手术方法。结果:术后获得随访的49例病人中,术后功能恢复至M4S57例,M3S414例,M2S217例,M1S111例;臂丛神经完全根性撕脱伤手术优良率40.8%。结论:术前准确诊断损伤性质及部位,术中精细操作是臂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早期行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多层螺旋CT(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M检查。应用曲面重组获得冠状位图像和轴位图像观察神经根损伤情况,并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M能清晰显示正常神经根的前后支。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征象包括椎管内脊髓神经前后支充盈缺损的缺失、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CTM表现与手术探查所见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M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的前后支,对椎管内根丝的损伤能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可塑性形成的机制。方法 30只雄性C57BC/6小鼠,体重20 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又分为3个亚组: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每组5只。按照上述分组在制作全臂丛损伤模型后行健侧颈7移位术,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应用BiostarM-140s基因芯片检测小鼠脊髓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脊髓组织分别有55,6和118个基因发生表达水平的改变。其中编码免疫球蛋白重链、chitinase 3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和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均表达增加。编码血管紧张素、collagen、myosin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表达减少,而在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表达增加。突触蛋白synaptotagmin和synaptobrevin在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基因表达改变不明显,而在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能引起脊髓组织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时间依赖性。免疫应答发生于术后各个阶段,而突触可塑性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游离股薄肌移植在臂丛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47例臂丛根性损伤患者行71次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上肢主要功能,术后随访观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2例患者,26例恢复屈肘、伸指、伸拇功能,肌力M3-M4级;18例恢复屈指、屈拇功能,肌力M3-M4级;2例恢复伸肘功能,肌力M3级;4例屈指、屈拇肌力M1级。结论: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股薄肌移植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在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中应用的意义。②方法 肩外展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斜方肌,屈肘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胸大肌,中间肌腱缺损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桥接;术后患肢石膏制动42d.③结果 16 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患肢肩外展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5% ,屈肘为93.7% .④结论 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Twenty-one patients, under 6 years of age, with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were treated from 1975 to 1987. Among them, 9 had root avulsion of the upper trunk, 2 root avulsion of the lower trunk with middle trunk broken, and 10 root avulsion of the whole brachial plexus. Follow-up of 16 patients showed excellent results in 2 patients, good in 11, fair in 1 and poor in 2. It is suggested that good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if multi-paired nerve transfer is adopted in treatment. We conclude that owing to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in children, it is harmful to perform phrenic nerve transfer concomitantly with intercostal nerve transfer. Advisably, two-stage operation is required, otherwise dyspnea and pneumonia are liable to occur. In addition, the time of the operation could be extended to 4-5 years after injury in children, but b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if the operation is performed within 1 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