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1012年1月收治的DIC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去除病因及应用凝血因素治疗,本组31例患者中,25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结论: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同时大量补充凝血因素,并辅助肝素治疗,以提高抢救率.  相似文献   

2.
林玉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20-2021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过程。结果:从资料分析数据发现6例产科DIC均抢救成功。结论:产科DIC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3.
戴秋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12-112,114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及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记录。结果应对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诱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疾病,去除病因的同时,根据诱因及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肝素进行治疗。结论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病死率高、发病急、病情严重凶险的特点,所有在临床应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正确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9例产科DIC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与结论:9例产科DIC6例抢救成功,3例失败。表明对产科DIC应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去除病因,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24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产科DIC中19例抢救成功,5例死亡。结论: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是主要诱因,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科急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抽取本院治疗的18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中表现主要为:大出血,并且血液不凝。经过积极治疗,其中包括治疗原发病、补充血液以及手术等,15例成功抢救,3例死亡,其中12例切除子宫,其抢救成功率高达83.3%。结论:产科患者一旦发现出血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32例产科DIC病例资料.结果 6例经积极处理后仍有阴道出血者,行次全子宫切除;2例行次全子宫切除后病情未控制再次手术切除残余子宫颈.32例均抢救成功.结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时应采取去除病因、尽早终止妊娠、抗休克和输新鲜血液等措施,必要时行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8.
涂皎 《吉林医学》2010,31(4):477-478
目的: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产科12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资料分析数据发现12例产科D IC中9例抢救成功,3例死亡。结论:产科DIC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其救治。方法 本文对10例产科领域发生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诱发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例DIC中8例均经输注鲜血治疗,5例积极治疗原发病,1例及时终止妊娠,2例经肝素抗凝治疗。9例痊愈,1例由于脾蒂破裂大出血导致不可逆性休克并发DIC病情恶化死亡。结论 在DIC的抢救治疗中,早期诊断,尽快除去诱发DIC的原因,以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同时输注大量鲜血,增加组织器官循环灌注量,加上合理抗凝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刘琳 《右江医学》2009,37(4):466-46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产科DIC多由产科并发症引起,往往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笔者对我院近10年中抢救治疗的13例产科DIC病例分析总结,旨在探讨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及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三例产科DIC病例分析,讨论了产科DIC的识别、预防及处理。提出早期发现DIC与早期足量用肝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对2005年10月~2010年10月5年间收治的30例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DIC高危因素为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去除病因、止血、合理使用肝素及补充凝血因子、高度警惕全身各脏器缺血性损害是抢救产科DIC患者的重要方法。结论:早期明确DIC的诊断,大量输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新鲜血浆,及时使用肝素,果断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DIC的相关性,如何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对24年内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子痫、重度子痫前期为14例。诱发因素为胎盘早剥10例,产后出血8例,羊水栓塞1例,孕产妇死亡率为21.05%,其中前12年为25%,后12年为14.29%,围产儿死亡率为36.84%,其中前12年为41.67%,后12年为28.57%。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越严重发生DIC的比例越高,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Two cases of abruptio placentae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were treated with heparin, and coagulation was monitored by thromboelastography as well as the usual hematology tests. The cases demonstrated the vagaries of DIC and both showed decreased overt hemorrhage after heparin treatment was started. Heparin may be indicat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abruptio placentae where delivery is not imminent, where significant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exists, and when adequate serial coagulation studies are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3年9月底期间诊治的9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C的发生率为同期分娩人数的0.17%,诱发因素依次为产后出血性休克、羊水栓塞、子痫抽搐及妊娠急性脂肪肝。9例患者治愈7例,死亡2例。结论:产科急性DIC绝大部分发生在胎儿娩出后,且多发生在有并发症的孕产妇。诊断根据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确定。  相似文献   

16.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严萍 《河北医学》2002,8(12):1069-1071
目的 :分析 8例DIC患者 ,以期减少DIC的发生 ,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研究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结果 :8例DIC患者中治愈 5例 ,占 6 2 .5 % ,死亡 3例 ,占 37.5 %。诱发因素 :羊水栓塞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出血性休克 ,胎盘因素。在积极治疗去除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合理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抗休克 ,补充凝血因子 ,对难以抢救的大出血及时切除子宫。结论 :早期诊断 ,去除病因 ,及时治疗 ,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对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查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诊断为有感染的患者定义为感染组40例;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同时有感染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归为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测取各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数值。结果感染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及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分别为[(42.8±10.5)mg/L、(0.8±0.3)μg/L;(16.5±5.8)mg/L、(1.5±0.6)μg/L;(88.7±21.7)mg/L、(6.8±1.7)μg/L],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以联合组最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最低,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反应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进行分层,CRP≥10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高,而C反应蛋白〈1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认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异常凝血,可以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作为检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出血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疗效。结果: 初诊时合并出血症状54例(85.7%),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7例(74.6%)。早期死亡11例(17.5%),放弃治疗3例,完全缓解49例(77.7%)。结论: APL出血发生率高,全反式维A酸(ATRA)或复方青黛片的应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输注、抗DIC治疗可以减少早期出血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10年间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指征 ,旨在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 19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 ]19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指征均为子宫出血 .子宫出血的原因中胎盘因素居第 1位 ,共 8例 ,其中胎盘植入 5例 ,胎盘粘连 3例 ;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居第 2位 ,共 6例 ,其中死胎滞留 3例 ,重症肝炎、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羊水栓塞各 1例 ;产后宫缩乏力居第 3位 ,共 5例 ,其中双胎 2例 .本组产妇死亡 1例 .[结论 ]胎盘植入和难以控制的子宫出血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主要指征 ,要降低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 ,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 ,加强孕期检查 ,及时诊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诱发病  相似文献   

20.
A 58-year-old man who survived an episode of fulminant pneumococcal septicemia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had undergone splenectomy 23 years previously.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25 reported cases of fulminant septicemia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ssociated with asplenia in adults (excluding cases in which corticosteroid o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was given). The pneumococcus was responsible for all of these cases as well. The mortality in this series was more than 90%, and death occurred within 24 hours of presentation at hospital in almost 70% of the fatal case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density bacteremia and adrenal hemorrhage. Gram-staining of the buffy coat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or the exudate from purpuric skin lesions was carried out in only 6 of the 26 cases but yielded positive results in all but 1. It is concluded that a diagnosis of septicemia in asplenic adults can be established within a short time of pres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probability and the results of Gram-staining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exudate from the skin lesions. Prevention appears to be the cornerstone of management because of the variable interval from splenectomy to the onset of the syndrome and the high mor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