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5例PVSD患者,年龄6个月~43岁.PVSD直径2.0~6.0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2.0~4.0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51例采用食管超声,4例采用经胸壁超声.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55例患者均微创封堵成功.其中应用等边对称封堵器41枚,偏心封堵器14枚.随访1~3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绪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封堵治疗50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 3,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5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1.8~13.4(5.54±2.75)mm,封堵成功率96.0%(48/5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方位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实施室间隔缺损患儿44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评估室间隔缺损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毗邻情况;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复核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评判封堵效果;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儿定期随访。结果:44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412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2.4%。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中量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对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封堵过程监测引导及术后疗效评估作用重要且相对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该院在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手术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共53例,平均年龄(7.9±7.4)岁;平均体质量(22.6±14.8)kg。术前利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价缺损大小、类型、形态,确定封堵器型号;术中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三尖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者定期随访。结果5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51例成功封堵(96.2%),2例转行体外循环手术(3.8%)。封堵器平均型号(7.7±2.0)mm。封堵成功的患者中有48例获得随访(94.1%),随访时间6~36个月,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心律失常、主动脉瓣严重反流、三尖瓣严重反流或二尖瓣严重反流。结论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安全可靠;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封堵过程的监测、引导及评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经胸微创外科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中的作用。方法对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筛选的47例适合封堵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术前TEE再次根据VSD位置、大小、形态选择封堵器的类型、型号;术中全程监测引导封堵过程;术后即时评价手术效果;术后1周内、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TTE随访,观察术前、术中、术后患者残余分流、瓣膜反流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47例VSD患者在TEE引导下行经胸微创封堵治疗,43例封堵成功,其中采用等边封堵器27例,偏心封堵器15例,肌部封堵器1例;其他4例中,1例因残余分流较大,1例因对主动脉瓣、三尖瓣影响较大,1例患者放置封堵器效果不满意,出现封堵器移位,经调整封堵器的类型、型号后效果仍欠佳,然后改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VSD补片修补术,最后1例封堵效果不满意,因患儿有地中海贫血且年龄小,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VSD补片修补术风险太大,告知家属,家属放弃治疗。结论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微创外科VSD封堵术中起重要作用,术前筛选病例、术中全程监测引导封堵器的释放,术中及术后评价其效果等都需要TEE及TTE。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房间隔缺损(ASD)、9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15例ASD、9例VSD封堵成功。2例因ASD太大缺乏合适尺寸的封堵器而终止手术。术后即刻,1d、1、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筛选病例,选择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关闭及评价手术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短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小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3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3例,女26例,年龄6月~6岁,体质量5.8~23 kg,X线心胸比值0.40~0.68。其中膜周部VSD 37例,肌部VSD 2例。经胸骨下端3~5肋小切口,暴露右心室表面,在TEE引导和实时监测下,穿刺右心室游离壁,建立轨道,通过短输送装置直接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结果:37例患者封堵成功,2例改为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置入封堵器直径4~10 mm,术后3~5 d出院,随访3~24月,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返流以及周围组织卡压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短输送系统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CPB)下封堵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例PDA、7例ASD及1例VSD经TTE引导行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12例患者9例封堵成功,其中PDA4例、ASD5例,2例ASD及1例VSD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75%。成功者术后无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型号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多发性ASD患儿,经右侧胸骨旁微创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在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引下,测量ASD的大小及数目、孔间距,并据此选择合适类型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TEE引导封堵器的套管经房间隔缺损进入左房并对多发性ASD进行封堵,术后即刻评价封堵器治疗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效果。结果 18例患者均采用1个封堵器封堵多发性ASD成功。术后即刻TEE检查所有患儿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无变形、移位和脱落,多发性ASD无残余分流,心脏瓣膜功能不受影响。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多发性ASD是安全、有效的技术,TEE对病例和封堵器的选择及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彧  唐红  宋海波  白文娟  安琪  赁可  张尔永 《西部医学》2009,21(9):1585-1586,158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单纯继发孔中央型ASD95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一步评估引导微创外科封堵治疗,术后3~6月TTE随访。结果95倒患者行ASD微创外科封堵术,封堵成功86例,占90.5%,9例封堵失败。TEE与TTE对ASD最大径及残缘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房间隔伸展径TTE测量值大于TEE(P〈0.01)。TTE对上、下腔静脉缘的显示率为71.6%和77.8%,低于TEE(P〈0.01)。术后3~6个月1vrE随访,封堵器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影响周围瓣膜功能及静脉回流,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右心重构改善,右房、右室内径较术前缩小,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贯穿了微创外科ASD封堵治疗的全程,TEE与TTE联合应用,对术前诊断与筛选、术中选择封堵器和实时监控、术后效果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无残余分流、溶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中期效果良好 ,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Hu HB  Jiang SL  Xu ZY  Liu YL  Lü XZ  Zhu ZH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592-1596
目的 评价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近期疗效。方法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4 8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17岁± 12岁 ( 3~ 4 8岁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显示VSD的直径 5 1mm± 1 2mm( 3~ 12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4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4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5例 (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5例患者接受了平均 3 8个月的随访 ( 1~ 12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例残余分流于随访 3个月时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成功实施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VSD的40例患者在封堵术前、术后3d、3个月及6个月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功能的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每搏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收缩末期容量(RV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右室射血分数(RVEF)和肺动脉压力(SPAP)。并将这4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所测得的心功能指标作对照研究。结果左室容量负荷和左室收缩功能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持续改善。右室容量负荷术后恢复正常,右心功能在术后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正常。结论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VSD既减轻了右室的容量负荷,也改善了左室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5.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方法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 24例患者(PDA6例,ASD13例,VSD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及VSD。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24例患者均于术后24h、1个月和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完全封堵率100%。结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罗俊  唐炯  蔡琳  王伟  彭瑛  程亚沙  何川  邓晓琦  熊峰  燕纯伯 《西部医学》2007,19(3):379-380,382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2例VSD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7-40岁),其中伴膜部瘤者有1例,VSD直径(3.5-8.9mm)。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鞘管应用合适的国产Amplatzer封堵伞进行封堵,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疗效。结果在对患者1年的随访中,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未见残余分流,瓣膜反流程度无加重。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和1、2、3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部X片。结果:共有11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封堵治疗,年龄2.5~48(18.6±9.2)岁,体重8~66(28.6±16.2)kg。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2.3~15.7(6.90±2.76)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20mm。116例中,11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术后3个月随访86例,6个月随访72例,1年随访62例,2年随访42例,3年随访26例。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12例封堵器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无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室穿刺封堵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经验.方法采用全麻下胸骨下段小切口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婴儿VSD 45例.男性27 例,女性18 例,年龄(7±4.6)月(3~12月),体质量(9±3.5)kg(4.5~12 kg);VSD均为膜部或膜周部,缺损直径4~8 mm.结果成功植入VSD封堵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8年8月,46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其中21例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18例为嵴下型室间隔缺损,7例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SD)的直径为4~10mm,术中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46例中43例封堵器均成功置入。1例术中封堵器影响主动脉辩,2例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改开胸手术,3例术后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行超声检查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植入国产偏心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6例VSD患者,包括14例膜周部VSD,1例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纠治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和1例VSD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均伴有室间隔膜部瘤,在常规左心室造影并建立右侧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侧股静脉导丝轨道后,使用第1枚封堵器封堵VSD后,复查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大量残余分流,重复上述方法使用第2枚封堵器封堵残余分流,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以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未提示有严重并发症则释放封堵器。术后1周内监测ECG、TTE、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术后1、3、6、12个月随访ECG和TTE。
结果  所有患者均使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行左室造影见封堵器位置良好,轻微残余分流6例,未见三尖瓣或动脉瓣。反流加重术后1周内随访ECG见2例有一过性传导阻滞,包括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血常规有1例血小板较术前下降幅度>50%,但无明显溶血和出血,术后无对比剂肾病发生;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在术后1周内明显改善(P=0.001,0.008及0.001)。术后1年内随访,患者心脏杂音消失,TTE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TTE测及残余分流者逐步减少至2例,无心脏瓣膜受累,ECG提示未见新发心脏传导阻滞。结论 对于特定的VSD患者使用双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