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其病因主要为食管的防御机制下降,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抗反流韵屏障功能减弱,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能力障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4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毒副作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显示食管黏膜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约有40%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中发病率随年龄增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其中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随着胃镜的普及,RE检出率逐年增高。传统认为疾病发展过程从正常黏膜→反流性食管炎→Bar-ret食管与食管腺癌,其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医认为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简称LES)张力低下,常处于松弛状态,不能引起食管蠕动,并且食管对反流物清除能力削弱,导致反流物中胃酸、胃蛋白酶、十二指肠液等损害食管黏膜,而发为食管炎。或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甚至可能癌变。笔者用愈管护膜方治疗RE30例疗效满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心、反流等症状和或食管炎,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1].胃酸与胃蛋白酶是反流物中损害食管黏膜的主要成分,胆汁反流,其中的非结合胆盐和胰酶是主要的攻击因子,参与损害食管黏膜[2],发病率及复发率高.我院采用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属食管黏膜炎性病变,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等损伤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理想,因此备受关注,有关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广泛展开。现将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万期  肖弋 《中草药》2004,35(9):1085-1085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伴有食管黏膜病理性损害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传统方法的疗效欠佳且用药周期较长,并有一定的副作用。笔者采用云南白药加葛粉治疗,通过局部给药,方法简单,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机应强调木郁土壅、胃失和降,临床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常见,运用疏肝健脾法,常用方为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形成,其临床症状主要是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药物治疗以抑酸及促胃动力为主。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胃食管反流病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患病率为5.77%,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1]。中医学对此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辨证施治用于临床,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78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进行中医分型,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3型。观察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9.7%,男女性别比为1.06∶1。随着年龄增长,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病变程度呈加重的趋势。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黏膜内镜严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于食管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伤,包括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NERD),反流性食管炎(DR)以及并发症与食管狭窄,出血、穿孔和barrett食管(BE)。本病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若出现BE则发生食管腺癌的几率高出一般人群20-50倍。目前西医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产生的症状及并发症 ,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 ,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前者有较明显的反酸、烧心、胸痛等表现 ;后者仅有食物咽下困难、呃逆、嗳气等非特异性的表现。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抑酸剂联合胃肠动力药物 ,但只一时取效 ,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考中医文献无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将其归…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破损,而出现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常引起嘈杂、泛酸、胸骨后疼痛或吞咽困难等症状。本文对近年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思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杨万期 《河北中医》2011,33(4):548-548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病情难愈,常反复发作[1]。2007-03—2010-12,笔者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齐玉珍 《河北中医》2003,25(1):53-54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以食管黏膜炎性改变为主的疾病。其主要病变在食管黏膜 ,日久可累及整个食管壁 ,多发生于食管中下段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严重者可并发食管狭窄和溃疡。目前 ,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存在疗效不满意、复发率高的问题。 1 999~ 2 0 0 1年 ,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30例 ,并与单纯西药治疗 30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30例 ,男 1 8例 ,女 1 2例 ;年龄30~ 5 5岁 ;病程 2~ 8年 ;其中伴有胆汁反流性胃…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很多经方,历经千年的临床验证,目前仍然广泛用于脾胃系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现就应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体会介绍如下。1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酸、胆汁胰液、胃蛋白酶等胃、十二指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其以反酸和烧心为典型症状,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该病以改善症状为主,但复发率高,远期疗效差。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红学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且与肝、胆、脾相关。其发病多与情志、饮食因素有关。病机以肝脾不升、胆胃不降、脾气虚弱为本,湿热为标。故马老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从调畅气机、健运中州立法,兼顾清热祛湿。运用加味柴平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显著疗效。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马主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马红学老师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