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有效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指标监测体系,客观地评价血液采集、制备和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血站采供血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17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2022年1—12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软件对其中的献血服务(10个)、成分制备(7个)和血液供应(4个)3个方面21个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血站质量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7家血站献血服务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定期献血者比例44.66%(2 233/5 000)、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2%(11/50)、非标量全血采集率0.46%(23/5 000)、HBsAg初筛漏检率0.052%(13/25 000)、血液采集一针率99.42%(4 971/5 000)、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86.49%(173/200)、400 mL全血采集率66.50%(133/200)、献血者满意度99.25%(39...  相似文献   

2.
采卉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5):374-374
本刊讯采卉自2005年3月起,全国已有部分省市完全取消了有偿机器采集血小板,代之以自愿无偿成分献血和对全血开展手工分离制备血小板,并且满足了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充分有效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卫生部关于限期停止有偿机采血小板的通知》已在8月11日发出,明令自2006年9月30日起,一律停止有偿机采血小板。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并动员类医疗机构配合做好此项工作,制定应急措施,防止出现临床用血短缺情况;采供血机构要加大力度开展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无偿献全血数据和无偿献血开展的现状,探索社区无偿献血新模式的发展。方法选取在2008-2015年广州市区内辖区以街道名义组织的大型献血活动和社区无偿献全血活动,分析由辖区街道一级动员和组织辖区内居民参加社区献血的比例和增长率。结果 2015年广州市区内共有262 897人次参加无偿献全血,共418 267单位,团体单位献血人次占50.90%,献血量占45.79%。社区献血活动参加献血的人数和献血量都呈上升的趋势,2015年社区无偿献全血人次为40 295,献血量为55 122 U,分别比2014年增长11.20%和9.86%。社区献血所占团体单位献血的人数和献血量比例从2008的7.41%和8.59%增加到2015年的43.08%和28.78%。结论社区献血工作模式是未来无偿献血工作之路,采供血机构应通过尝试更多新型社区献血,深化与社区互动,构建稳定的社区献血服务模式,无偿献血才能稳定、健康和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偿献血者献血400ml后相关血液学指标的恢复情况,以获取我国献血者献全血的适当限量及频次的科学资料。方法选择各年龄自愿无偿献血者123名,其年龄、体格检查与血液检验均符合现行我国法规要求,在其献血前及献血后24h、7d、1个月和3个月采集血样,检测WBC、RBC、HGB、HCT、PLT、TP、ALB、血清铁,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献血后3个月内各项血液学指标均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结论献血后3个月的恢复期是安全的,全血献血间隔期3个月、献血量400ml对献血者身体健康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2-2014年全国献血情况。方法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2012-2014年全国350个采供血机构的献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2-2014年,全国献血人次分别为1 235.12万人、1 256.54万人和1 280.55万人。人口献血率分别为9.16‰、9.34‰和9.40‰。献血量分别为4 119.40吨、4 197.66吨和4 273.97吨。人均献血量分别为3.06 m L、3.12 m L和3.14 m L。捐献全血人次分别为1 168.61万人、1 182.25万人和1 199.66万人,献血量分别为1 965.51万U、1 990.05万U和2 016.24万U。捐献机采血小板人次分别为66.50万人、74.30万人和80.47万人,献血量分别为93.88万治疗量、108.56万治疗量和119.74万治疗量。2012-2014年,我国捐献全血的献血形式是以个人无偿为主,所占比例超过70%,而团体无偿所占比例为20%左右。捐献全血的个人无偿献血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团体无偿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形式以个人无偿为主,所占比例超过90%。结论 2012-2014年,我国的献血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了解和认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无偿献血的33651人,对献血量及献血次数的不同分类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献2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483人(2·21%),再次献血者19人(0·08%);献4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245人(2·26%),再次献血者15人(0·14%);献200ml与400ml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524,P>0·05),两组内献血数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χ2=0·762,P<0·05)。结论200ml与400ml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明显关系,但献血次数对献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献血点的建设和献血设施配置情况,为血液管理部门和采供血机构在献血点建设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全国32个血液中心和325个市地级中心血站的献血点设置、分布和献血车、献血屋、献血房车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献血点2 806个,市内献血点1 377个(占49.07%),郊县和农村献血点1 429个(占50.93%),大中城市市内献血点比例为66.15%(299/452),显著高于郊县的33.85%(P<0.05);在各种献血设施中,我国已有献血车1 457辆,献血屋582个,献血房车212辆,血液中心拥有献血车的比例(60.17%)较中心血站低(65.94%)(P<0.05),而献血屋较中心血站高(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分别为30.93%和24.51%)(P<0.05);在已有的献血屋中,仅61.17%(356/582)为独立建筑,40.72%(237/582)为采供血机构自有,59.28%(345/582)为租借使用。结论我国献血点的数量仍有较大缺口,郊县和农村献血点的利用率有待提高,采供血机构应充分发挥不同献血设施的优势,形成健全的献血网络和合理覆盖的献血点布局,满足公众就近献血的需求,保证采供血事业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血液中心采供血工作的“新四项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市于1993年启动无偿献血工作。在1995年,深圳率先在全国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对无偿献血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深圳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并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献血200ml向400ml转变、献全血向献成分血转变、献血向献骨髓转变、一次性献血向定期献血转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市无偿献血者不同献血量的人口学特征及在不同献血点400 mL全血献血率之间的差异,为今后血液的采集,动员和献血点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采血地点、出车频率及献血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回顾分析2016年度成都地区全血献血者数据。结果 2016年174 231名献血者捐献了183 857袋全血,其中单次献血者164 605人,200 mL占1.89%,300 mL占41.76%,400 mL占56.35%。400 mL全血献血率固定献血点72.69%明显高于移动献血点35.10%(P0.01),郊县固定献血点79.75%明显高于市区67.77%(P0.01),固定献血点中献血车76.44%明显高于献血屋59.92%(P0.01),移动献血点中郊县400 mL全血献血率最高为71.69%(P0.01)。400 mL献血量献血者在性别,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献血频数和民族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6年度成都地区固定献血点共计46个,其中郊县共有20个街头献血点,出车603次,日均采集55人次(20 785 mL)。市区共有11个街头献血点,出车1 157次,日均采集42人次(15 567 mL)。郊县献血屋9个,开放353 d,日均采集19人次(6 769 mL),市区献血屋6个,开放1 520 d,日均采集10人次(3 395 mL)。移动采血点共计304个,累计出车714次。市区献血点开放天数超过郊县,但郊县献血点日采集量超过市区。结论成都地区400 mL全血献血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优先动员男性,年龄段在45—60岁,低学历,重复献血的易捐献400 mL的群体,提升400 mL献血率。对400 mL率高的献血点,多增加采血车次和延长工作时间。增加400 mL采集率,在不增加检验和成分制备工作量的同时,达到了既增加血液采集量又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CD-1400+EX血细胞分析仪对18例脑外科手术病人在血液稀释法自体献血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各参数变化进行动态观察.14例献血量在400~800 ml之间 , 4例自体献血量为1000 ml,患者的MPV和PDW在献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Plt和PCT 在献血后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例自体献血1000 ml后,Plt降至50×109 /L,PCT降至0.03%.患者对自体献血均能耐受,术后无并发症,恢复良好.提示手术中血液稀释法自体献血,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京市互助献血状况及占无偿献血的比例。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家庭、亲友互助献血反馈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互助献血共4 695人次,献血量为7 157 U,互助献血占无偿献血比例为6.58%。男女比例1.9∶1。其中直系亲属占51.44%,非直系亲属及其他志愿者占48.56%。互助献全血4 306人次,互助献血小板389人次。结论互助献血是街头无偿献血的1种有效补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血液紧缺的状况,但从长远看有其弊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采供血机构全血供应的变化趋势,发现趋势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以寻求解决的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邮寄的方式回馈,辅助以电话咨询),对355家采供血机构2006~2008年的血液采集总量和全血供应的情况进行调查。分别计算2006~2008年355家采供血机构和其中31家血液中心、324家中心血站的全血供应在总采血量中的占比,以及3年间全血供应的变化值。分析全血供应的总的趋势,比较血液中心与中心血站全血供应的比例差异和变化差异。结果 2006~2008年全国355家中心血站以上级别的采供血机构的总供血量平均年递增15.3%,全血绝对供应量平均每年以13.3%的幅度递减,全血的相对占比由2006年的7.37%降为4.14%。血液中心的全血供应比例明显低于中心血站。结论我国全血供应比例仍然偏高,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全血供应政策不能实行"一刀切"。只有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输血专业知识,提高成分输血优先意识,规范临床全血输注指证,健全输血监管,才能合理控制全血供应,做到全血使用"有据可依"、"有据能依"。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下无偿献血者的类型及发展(增长)趋势。方法从浙江省献血管理BIS2.0系统中,检索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衢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捐献全血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R 3.5.3对采用街头自愿与团体招募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下全血及成分血增长趋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 7年间衢州市始终保持千人口献血率11‰,采血人次与采血量:2012—2017年全血由14 413人次23 233.05 U增长至17 490人次26 624.5 U,人次与量的增长率为2.26%、1.37%。2012—2018年机采血小板由1 613人次2 281.1 U增长至2 207人次3 370.9 U,人次与量增长率为5.48%、6.78%。献血者年龄分布:献全血中18-29(22.92±3.48)岁是主力军,占了37.43%。献机采血小板者中40-49(44.96±2.77)岁者为主,占45.83%。团体与街头自愿招募献血:7年间街头自愿招募模式人次由2012年11 731人次降至7 560人,下降了35.56%,团体招募由2012年的4 295人次增至11 061人次,增长了157.53%,自2015年起保持年增长率55%。年龄≥50岁者占全部献血者中比率11.39%,占献全血者的9.27%,占献机采血小板者的17.99%。结论 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的应用使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逐步凸显;团体招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导招募模式;献血者老龄化现象显现。  相似文献   

14.
深圳“12345”无偿献血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自1993年启动无偿献血工作以来,深圳市血液中心(简称中心)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只用了5年时间,深圳市便实现了从严重“贫血”到志愿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并连续9年确保临床用血100%来自志愿无偿献血,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制定无偿献血的地方法规,率先100%由无偿献血供应临床用血,率先创立无偿献血义务服务队)和“四个转变”(献200向400ml转变,献全血向献成分血转变,献血向献骨髓转变及1次献血向定期献血转变),连续四届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城市,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获得者占全国的30.2%。深圳市志愿无偿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献血400ml后献血者相关血液学指标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年龄、体格检查及献血前血液检验指标均符合我国现行法规要求的各种年龄的自愿无偿献血者123名,每人采血400ml,在献血后24h、7d、1个月和3个月时各采集血样1次,观察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血清铁的动态变化与恢复情况。结果献血者献血400ml后,其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同献血前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400ml后,其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和血清铁在3个月内均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结论无论男女,只要符合我国现行规定的年龄与健康标准,每人每次献血400ml,且间隔3个月献1次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岛地区血液采集规律及所采集血液的报废情况。方法收集本站2007~2010年各年度采血数据,统计各年度的采血量,分析青岛地区人均用血量的增浮比例、各种血液成分品种和各种血型血液的采集比例,以及血液报废的比例。结果 2007~2010年,青岛地区的全血采集量分别为31.01吨、31.52吨、34.72吨和34.28吨,2010年比2007年采集全血量增加了10.55%;换算成人均用血量由2007年的3.49 ml增加到2010年的4.18 ml;单采血小板由4 798个治疗量增加到7 549个治疗量,增加了57.34%;冷沉淀由2 065袋增加到8 731袋,增加了322.8%。各种血型血液采集的比例顺序是:B∶O∶A∶AB=30.64%:29.64%∶29.15%∶10.56%,各年度间构成比例基本稳定。血液报废量由2007年4.25%降至2010年4.11%。结论青岛地区的血液采集呈每年增长趋势,尤其是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临床用量增加明显,加强对血液的管理控制以及合理的血液调配,血液报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石家庄地区人口结构分析,千人口献血率概念在采供血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结合中心采供血发展趋势,设定血源招募的合理发展方向,有效提升血液采集效能。方法对2012-2015年石家庄地区人口以适龄献血段为界进行上下划分,计算千人口献血率(‰)、千人口献血量(‰)和适龄献血人群千人口献血率(‰),并对有关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近年来,石家庄地区未成年组和老年组人口占比呈逐年增加趋势,适龄献血组人口占比逐年下降,未来几年适龄献血组人口继续保持减少趋势。结论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测算得出的千人口献血人数、千人口献血人次和千人口献血量3个比率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适龄献血千人口献血人次/人数/献血量比率能更好地反映当地血站的血源募集能力,适宜作为血站行业之间的比对指标。采供血机构应以适龄献血人群献血率为核心指标,通过增加适龄人群献血频率和提高400 m L采集率等合理措施提升采血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2019年全国血液安全网络舆情分析,为采供血行业有效应对和预防血液安全网络舆情风险,营造良好的无偿献血氛围.方法 设置献血政策、血液供应和输血风险等方面的关键词,利用拓尔思互联网舆情管理系统,采集2019年度全国血液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声量走势、地域分布和重点舆情事件.结果 2019年度共采集信息22995...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ml,最多不得超过400ml,故通常血站的采血规格为200和400ml。本市推行无偿献血初期采用政府指令性计划模式,绝大部分市民在献血时认可并接受采集200ml,对血液采集实现从200ml到400ml的过渡造成困难。为转变观念,根据献血者的提示,笔者于2006年2月在无偿献血工作中推行300ml采集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成都地区采供血现状调查及未来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通过对成都地区血液采集供应现状调查,分析和预期本地区采供血总体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006年成都地区血液采集量、成分分离量、血液传染指标阳性率、临床用血量与成都市人口和医疗机构床位数进行统计,用相关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地区血液采集平均逐年增长率约为17.74%;成分血分离逐年递增率:红细胞分离率由27.4%增加到84.55%,机采血小板年采集量逐年平均增长率为38.00%;临床成分输血率逐年增长,全血使用逐年下降;年用血量与全市人口数存在线性关系(γ=0.997,P<0.001);人均用血量与全市人口存在线性关系(γ=0.998,P<0.001)。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医技水平的提高,血液的用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持续增长,因此继续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确保血液安全有效供应将是血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