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乳果糖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肝炎肝硬化SBP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检测SBP患者乳果糖治疗前后对照组及健康组均口服糖分子探针乳果糖、甘露醇,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示差法,评估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治疗前肝硬化SBP、无菌性腹水(SA)组尿LAC/MAN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治疗1周后乳果糖治疗组尿LAC/MAN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1)肝炎肝硬化SBP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2)乳果糖短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肝炎肝硬化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而易延误诊治,其预后险恶,为肝硬化重要的致死病因之一[1].所以,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方法尤为重要.近年来本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培菲康胶囊和米雅口服以治疗SBP,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方法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限钠、保肝、利尿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氟哌酸0.2g,2次/d,口服复合乳酸菌素胶囊0.66g,3次/d,连用7d,7d后口服培菲康胶囊(双歧杆菌三联菌株)420mg,3次/d,连用21d,口服乳果糖10g,1~3次/d,连用14d。用药前后分别测定体重变化、腹水消退时间、血清内毒素、尿微量白蛋白(MA)、24h尿钠(UNa+)。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总减轻量分别为(5.9±3.5)、(4.1±2.9)kg,腹水消退时间分别为(20.0±6.6)、(24.2±7.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内毒素、MA、U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MA、U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及MA有明显降低,UNa+有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4h UNa+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使用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UNa+)排泄,促进腹水消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以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凝血因子共同检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40例并发腹膜炎为研究组,40例未并发腹膜炎为对照组,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名为健康组,分析3组血清降钙素原,凝血因子、C-反应蛋白差异。结果 研究组降钙素原(1.38±0.89)ng/mL、C反应蛋白(13.95±5.88)mg/L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凝血因子Ⅱ、Ⅴ、Ⅷ分别为(30.25±4.68)%、(32.65±5.55)%、(190.41±14.36)%均低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1、4.652、16.322、12.410、10.369,P均<0.05)。结论 3项联合检查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对照组给予阿洛西林联合氧氟沙星,2组疗程10~14 d,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退热时间、腹腔积液消失时间、腹腔积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减少至0.25×109/L以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应用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6水平的变化以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生率,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降低SBP发生的方法.[方法]10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 和治疗组(B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贝飞达 乳果糖联用,疗程3个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IL-6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IL-6明显下降,SBP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浆中内毒素及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SB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 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SBP 组)30例、单纯性腹水肝硬化患者(非 SBP 组)30例及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干式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 PCT 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 CRP 的水平。比较 PCT、CRP 及 PCT+CRP 在诊断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分析 PCT 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非 SBP 组比较,SBP 组患者血清 PCT 与 CRP 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在诊断肝硬化合并 SBP感染中,PCT、CRP 及 PCT+CRP 的敏感性分别为93.3%、90.0%和96.6%,特异性分别为90.0%、75.0%和95.0%。结论联合检测血清 PCT 和 CRP 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肝硬化合并 SBP 患者早期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策  刘文生 《华西医学》2010,(9):1597-1599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诊疗情况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对SB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4例肝炎后肝硬化SBP患者,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给与治疗,并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肝炎后肝硬化SBP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为主,具有典型腹膜刺激征的不足半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不多见,腹腔积液中白细胞计数、PMN计数和细菌培养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重要诊断指标。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合并SBP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在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旋氧氟沙星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梗阻性黄疸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入院后即予以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630mg/次,3次/d,连续服用7d;对照组仅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及入院后7d检测血清内毒素、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结果入院7d后,两组患者内毒素及L/M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血清内毒素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L/M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益生菌可以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将6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Child-pugh B组(28例)和Child-pugh C组(36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d的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血浆内毒素(ET)水平和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治疗前Child-pugh C组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 B组(P〈0.01),但血浆DAO水平低于Child-pugh B组(P〈0.01)。治疗后7d,两组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组DAO水平出现上升趋势而Child-pugh B组则出现下降趋势,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和DAO活性作为肠黏膜通透性的检测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肠黏膜通透性升高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 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治疗组UTI 10万U/d静脉滴注,每天3次,疗程10 d,对照组不使用乌司他丁,抗感染、护肝治疗相同。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住院第1、3、7、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TNF-α)和治疗10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TB)、肌酐(Cr)、尿素氮(BUN)等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在疗程第1、3天及第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肝肾功能指标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例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死亡2例,对照组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5例发生肝肾综合征,死亡3例。结论乌司他丁治疗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能减轻肝、肾炎症损伤,降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内毒素水平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抗氧化能力差别,探讨乳果糖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7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内毒素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体内抗氧化水平;并随机分为乳果糖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抗氧化能力、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内毒素血症阴性患者(内毒素水平<45ng/L)与内毒素血症阳性患者(内毒素水平≥45ng/L)比较,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27、-3.47,P均<0.05),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内毒素水平与MDA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5),内毒素水平与SOD和NOS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0.62、-0.30,P均<0.05)。乳果糖治疗组治疗后血中SOD水平和NOS水平明显升高,MDA和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8、-3.12、4.69、3.74,P均<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SOD水平升高,内毒素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8、3.19,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MDA和N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3、-1.54,P均>0.05)。结论乳果糖能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氧化系统损伤,可能与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24 h动态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 mm Hg(A组,52例),PP≥60 mm Hg(B组,54例)分为2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脉压增加主要因收缩压增加所致;随脉压增加,收缩压负荷增加,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脉压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脉压,并将脉压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草药制剂抑毒调平液的抗乙肝病毒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抑毒调平液治疗,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治疗,疗程3mo。于治疗前、治疗3mo末、停药3mo末进行肝功能、HBV-M、HBV-DNA定性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3mo末及停药3mo末,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HBeAg、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抑毒调平液能显著改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有确切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观察肠道综合物理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A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进行肠道运动疗法治疗,C组进行肠道综合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肠道运动疗法)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量表、Wexner便秘评分量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AC-QOL)、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PAC-SYM)、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肛门直肠测压等指标,分析评估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3组的NBD、Wexner便秘,PAC-QOL及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肛门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肛门静息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各项量表评分、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A、B组有明显减少(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测压各项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便秘症状,肠道综合物理疗法比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及肠道运动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88例分为两组,A组(n=46)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乳果糖,B组(n=42)口服乳果糖,疗程4周。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首次服药后48 h内排便率(89.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P<0.05)。A组用药后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总有效率比较均显著优于B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优于单用乳果糖,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可能以氨中毒学说最确实有据,乳果糖的降氨作用机制比较清楚,国内外关于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很多,但尚缺乏关于乳果糖长短程治疗与安慰剂对照治疗的比较研究。目的:采用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长/短程治疗,并比较其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对象:于1998-06/2002-03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连续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择经数字连接试验,数字符号试验和/或诱发电位检查异常并配合治疗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乳果糖短程组及长程组,每组20例。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复合维生素B,2片/次,3次/d,治疗24周实验结束;乳果糖短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口服乳果糖15~90mL/d,治疗8周,长程组则给予口服乳果糖至24周。分别在第0,8,16,24周末进行生活质量(中国版)调查,并观察肝性脑病发生率。同时进行血氨浓度的实验室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治疗过程中患者生活质量和血氨浓度的变化。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失去联系,短程组1例交通意外死亡,长程组2例不能耐受腹泻的副作用退出。共56例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短程治疗组、长程治疗组6个月累积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40%(8/20),30%(6/20),5%(1/20)。长程治疗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及短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短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8,12,24周对照组、乳果糖短程组及长程组组间生活质量的环境领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第8周时乳果糖长程组、短程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长短程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16周时乳果糖长程组均较短程组和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短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24周时乳果糖长程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和短程组。③治疗后16,24周乳果糖长程组血氨与对照组、乳果糖短程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乳果糖长程维持治疗能提高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降低血氨浓度;短程治疗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分为A、B、C三组。A组(63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B组(32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乳果糖,C组(32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乳果糖灌肠。治疗前及治疗第5、10、15、20天,分别检测三组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①治疗10天时三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01);20天时的双歧杆菌数量与治疗10天时比较,A组无明显变化(P:0.318),B组和C组均明显减少(均P〈0.001)。②治疗20天时,A、B组肠球菌数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674和P=0.452),C组患者肠球菌明显升高(P〈0.001);A组酵母菌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636),B、C组患者酵母菌均升高(P=0.036和P〈0.001)。③A组患者在治疗第15天,B、c组患者在治疗第10天血浆内毒素下降至最低值,分别为(184.48±69.56)、(152.71±32.44)和(122.71±32.61)EU/L,三组患者血浆内毒素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7、P〈0.001和P〈0.001),并且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A、B组(P〈0.001);在治疗的第20天,B、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又明显升高(均P〈0.001),而A组无明显变化(P=0.484)。结论单纯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但作用轻微。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口服或灌肠可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但容易出现新的菌群失调,进而加重内毒素血症。乳果糖灌肠方式使药物作用更直接,但肠道黏膜损伤更大,对肠道菌群及内毒素水平影响更明显、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