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集素受体分布与膀胱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菜豆凝集素(PHA)及扁豆凝集素(LCA)等3种凝集素对52例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25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亲合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发现PHA、PNA、受体阳性率在浸润性肿瘤中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05。84%淋巴结转移癌与其原发膀胱癌在凝集素标记的量上有差异,并且比原发肿瘤获得更多的PNA及PHA受体。结论膀胱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PNA、PHA受体阳性率与膀胱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癌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麦胚凝集素(WGA)、扁豆凝集素(LCA)、花生凝集素(PNA)、马铃薯凝集素(STL)、双花扁豆凝集素(DBA)、荆豆凝集素(UEA-1)作为分子探针对26例星形细胞瘤进行组织化学杂色标记,观察其凝集素受体的表达,发现WGA、LCA阳性率较高,PNA、STL的凝集素受体表达阳性率次之,其中LCA、STL对分级有一定帮助;DBAUEA-1的阳性率极低,对于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意义不大,但是UEA-1对脑血管疾患及血管源性的肿瘤的研究有较大意义。可见,凝集素对于颅内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级及分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的HL-60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人类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后各时相细胞表面5种凝集素受体的变化.方法:以刀豆凝集素(ConA)、麦胚凝集素(WGA)、花生凝集素(PNA)、蓖麻凝集素(RCA)、荆豆凝集素(UEA-1)共5种Na^125I-凝集素,标记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的HL-60细胞,检测各时相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变化.结果:HL-60细胞从幼稚分化发育至成熟各阶段中,细胞表面与UEA-1、WGA、ConA结合的凝集素受体有增多的趋势,诱导分化前后各凝集素放射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WGA放射活性在分化前后明显增加,而与PNA结合的凝集素受体在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呈减少的趋势,在诱导分化后期减少最为明显,诱导分化前后放射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半乳糖-N-乙酰氨基半乳糖结构主要表达于HL-60细胞早幼粒阶段,随着细胞的分化成熟而显著减少,其可能是肿瘤特异性抗原.HL-60细胞在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膜上含L-岩藻糖糖链结构增多,N-乙酰氨基葡萄糖结构增多和/或唾液酸化作用增强,并出现D-葡萄糖和/或D-甘露糖糖链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Ki-67与CK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Ki-67、CK7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将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88例膀胱癌患者中,Ki-67与CK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2%(38/88)与54.5%(48/88);浅表型膀胱癌组织中Ki-67阳性率显著低于浸润型(P<0.05),CK 7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型(P<0.05)。Ki-67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随分级的增高而增加,CK 7表达随分级的增加而降低。浅表性膀胱癌2年内复发患者中Ki-67阳性率为73.3%,非复发组为54.0%,复发组显著高于非复发组患者(P<0.05)。结论 Ki-67与CK7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Ki-67表达阳性可能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肿瘤血管形成及其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的长度密度(LV)、结果显示,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LV明显比正常膀优高(P<0.01)。但高分化膀胱癌微血管LV与正常膀胱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癌分化越差,微血管LV越高;有肌层浸润组微血管LV明显高于无肌层浸润组(P<0.01);术后肿瘤复发组微血管LV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5年死亡组微血管LV显著高于5年生存组(P<0.01)。结果提示微血管LV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和预后密切相关,其肿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形成有利于肿瘤生长,浸润及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凝集素受体分布与其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应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麦胚凝集素(WGA)及刀豆凝集素(ConA)等3种凝集素对52例人体膀胱癌、10例正常人体膀胱粘膜,进行亲合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发现正常膀胱粘膜PNA、WGA受体阴性,PNA受体阳性率随膀胱癌病理分级的上升而递增,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NA、WGA受体阳性率在浸润性肿瘤中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05)。结论:提示PNA、WGA受体阳性率与膀胱癌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53、CerbB-2基因蛋白在膀胱癌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6例人体膀胱癌进行研究。结果 P53、CerbB-2蛋白在正常膀胱中粘膜中表达均阴性,P53蛋白在膀胱癌中的阳性率为53%;CerbB-2蛋白在膀胱癌中的阳性率为45%。P53蛋白在2a内复发肿瘤的阳性率高于2a后复发肿瘤,相互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蛋白在2a内复发肿瘤的阳性率低于2a后复发肿瘤,相互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和CerbB-2基因蛋白表达均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有关,且P53蛋白对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胚泡着床过程中小鼠子宫内膜细胞表面糖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糖基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方法:用刀豆凝集素(ConA)、荆豆凝集素(UEA)、胚凝集素(WGA)、花生凝集素(PNA)和麦凝集素(WGA)为分子探针作亲合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了与4种凝集素相对应的受体糖基在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胚泡植入期间,ConA受体一直为弱阳性,变化不明显;UEA受体主要分布于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表面,随妊娠天数增加含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PNA受体出现于孕5d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着床前期;WGA受体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表面皮和腺上皮细胞膜上,胚胎植入后,WGA受体在着床处的蜕膜细胞膜上明显增多,结论:在着床期子宫内膜各种细胞的凝集素受体糖基呈现规律性变经,提示了宫内膜糖基的变人与胚泡着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凝集素受体分布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应用生物素标记物花生凝集素,麦胚凝集素及豆凝集素等3种凝集素对52例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亲合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 发现PNA WGA受体阳性率在浸润性肿瘤中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是否存在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应用亲和组化法对100例乳腺癌的12种凝集素受体与ER和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ER阳性62例,阴性38例,花生凝集素受体(PNA—R)与ER阳性符合率91.9%,阴性符合率84.2%,总符合率89.0%;PR阳性52例,阴性48例,蓖麻凝集素受体(RCA—R)与PR阳性符合率88.5%,阴性符合率77.1%,总符合率83.0%。(2)PNA—R,ER,RCA—R和PR在乳腺癌各年龄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各组织学类型及染色强度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PNA—R与ER,RCA—R与PR呈正相关。(3)PNA—R,RCA—R,  相似文献   

11.
五种凝集素受体在膀胱癌中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凝集素受体的分布与其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生物素标记的茶生凝集素(PNA)、麦胚凝集素(WGA)、扁豆凝集素(LCA)、刀豆凝集素(ConA)及菜豆凝集素(PHA?等5种凝集素对52例人体膀胱癌,10例正常人体膀胱粘中膜进行亲合组织化学法研究。结果 发现正常膀胱粘膜PNA、WGA及PHA受体阴性,PNA受体阳性率随膀胱癌病理分级的上升而递增,相互之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7种凝集素对82例大肠癌及40例非癌大肠粘膜进行了亲合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PNA在大肠癌的阳性率是86.6%,正常大肠粘膜全为阴性;UEA—1在左侧大肠癌的阳性率是58.7%,左侧大肠正常粘膜不表达UEA—1受体;ConA在大肠癌的阳性率是82.9%,正常大肠粘膜阳性率为56.7%;DBA、SBA在大肠癌的阳性率分别比正常大肠粘膜减少52.4%和26.8%。作者认为PNA受体是大肠癌的较高特异性肿瘤标记,UEA—1、ConA、DBA和SBA四种凝集素受体对大肠癌也有一定意义,可能为肿瘤相关标记。癌细胞PNA、UEA—1和RCA受体的定位分布与大肠癌的分化和组织学类型有关,大肠癌凝集素结合反应与癌转移之间无必然联系,但PNA和UEA—1对淋巴结微小转移癌灶的检出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 ABC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了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的雌激素受体和四种凝集素受体.高分化乳腺癌 ER,UEA—1,PNA 的阳性率和 UEA-1,PNA 受体的分布与低分化乳腺癌不同.这些差异可作为乳腺癌恶性程度的指标.良性病变 UEA-1和 PNA 受体的阳性率与乳腺癌不同,其分布与低分化乳腺癌不同,此种差异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依据.ER,conA,UEA-1阳性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这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对 ER 与凝集素受体的染色结果经配对卡方检验证明无相关性,因此凝集素受体的测定不能代替 ER 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混合癌的诊治方法.方法报告1990年6月至2004年8月我院收治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膀胱混合癌占同期230例膀胱恶性肿瘤的6.9%,移行、腺细胞混合癌3例,移行、鳞状细胞混合癌4例,移行、鳞状、腺细胞混合癌1例,鳞状、腺细胞混合癌2例.以膀胱刺激症和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膀胱全切和部分切除为主,其1、3和5 a的生存率分别为81.3%、56.3%和12.5%.结论膀胱混合癌的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1966年~1993年共收治膀胱肿瘤352例,其中73例(20.1%)施行了膀胱全切除术、随访了手术时机与术后存活时间的关系。40例第一次确诊即行全切除者,20例(50%)存活5年以上,14例(35%)存活10年以上;33例在1~4次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再行全膀胱切除者,18例(54.5%)在术后2年死亡,仅5例(15.1%)存活5年以上。作者认为第一次确诊即行膀胱全切除可以提高长期存活率。对代膀胱的选择及尿道癌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发病、临床病理特征和诊疗方法。方法 总结15例病人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临床表现以血尿、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为主,出现临床症状时80%患者属T3期以下。结论 膀胱非移行细胞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时多属中晚期,治疗以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其疗效及愈后与肿瘤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1岁。TNM临床分期,T3N1M01例,T2N0M02例,T3N0M0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TUR-Bt1例,膀胱全切术1例。其中1例膀胱小细胞癌含有移行细胞癌成分,1例含鳞癌成分。2例患者接受2~4个疗程的化疗。4例患者随访11~35个月,3例因肿瘤复发死亡,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1例无瘤存活35个月,仍随访中。结论膀胱小细胞癌罕见、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转移,预后差,手术加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诊治。方法:对198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1例膀胱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膀胱鳞状细胞癌中2例未手术治疗,存活4~6个月。另有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38个月正在随访中,1例存活10年,2例术后5个月内病死,4例术后11~13个月病死,1例术后22个月病死。结论:膀胱鳞状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