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术探讨     
《中医杂志》2012,(13):1081
编者按脾胃学说是以脾胃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等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形成的针对脾胃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治、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整套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脾胃学说的相关理论,不仅对中医脾胃病论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他中医各科病证的论治  相似文献   

2.
李玉贤主任医师诊治内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将《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收效较好,凝炼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挥,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脾胃病之治疗。  相似文献   

3.
总结颜新教授对脾胃学说的临证应用。分析颜新教授对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认识和传承,认为其重视脾胃的生理机能,善于总结疾病过程中脾胃失调的病机,依据疾病过程中脾胃失常的病机,善治多系统的复杂病症。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成熟于东垣,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脾胃学说的源流、发展至成熟,并从脾胃各项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出发,试述脾胃学说与中医外科各类疾病的关系及意义。此外,阐述了防己黄芪汤等经典名方在外科领域的拓展应用,范例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中医理论在横向、纵向辨治外科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医脾胃病研究思路、发展方向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中医内科研究应朝着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把临床微观、病因等治疗相联系,并且开发专病、专方研制,从而改善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脾胃外感论     
脾胃学说历来重视"脾胃内伤",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创新,作者结合现代临床和病因学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脾胃外感"论,是从新的视角阐述脾胃病发生原由,为临床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7.
仲景虽然没有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内容贯穿于<金匮要略>杂病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就仲景重视脾胃在杂病辨证论治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李玉奇教授,为我国首批名老中医之一,工精中医内、妇、儿,尤其擅长脾胃病,精研脾胃病30余载,在国内首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本文对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并系统分析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之端倪。  相似文献   

9.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骆云丰  王萍  周秉舵  唐旭东 《中医杂志》2023,(12):1292-1296
<正>脾胃学说肇始于秦汉,形成于金元,发展于明清,完善充实于当代,成为中医学的重大应用基础理论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一系列中医脾胃理论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脾胃系病的规范化诊疗、标准化教研以及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常用于脾胃疾病的经典方剂的筛选显得尤为必要。2019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进行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遴选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读《脾胃论》后谈阴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脾胃学说是李杲对《内经》藏象学说的发展,则阴火理论又可说是脾胃学说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之一,它对于临床治疗阳气虚热证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李氏并未对阴火提出明确的概念(虽然揭示了阴火的主要病机与病证、治法),致使阴火理论至今未能被一些中医所熟悉与应用。因此,进一步明确与完善这一理论,使之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是中医理论工作中的课题之  相似文献   

12.
高生  王茂泓 《新中医》2009,(11):17-19
张小萍是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十五”学科带头人。张教授从医40余载,善理杂病沉疴,临床尤精于脾胃病,在学术思想崇尚脾胃学说,注重以胃气为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治疗脾胃病证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随师以来,感悟尤多,兹将张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证《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四圣心源》等文献中关于中气的论述,总结中气学说的源流,探讨其与运气学说、脾胃学说、扶阳学说的关系,认为中气学说与上述各家学说密不可分,是中医整体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当前中医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海峰教授,年逾古稀,江苏镇江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后又毕业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中医脾胃学说有较深的造诣。在学术上博采众家而有所创见。临床中主  相似文献   

15.
魏惠亚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7-1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非专论脾胃,但有关脾胃病证治约涉及四分之一篇幅,其顾护脾胃思想贯穿于辨证施治始末.李东垣《脾胃论》则力求经旨,同时吸收仲景治伤寒的特点,进一步强调"内伤脾胃学说".本文拟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李东垣《脾胃论》调治脾胃方药的比较中得出两者的异同,以期使两者的脾胃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工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中医院陆长清主任医师,1930年出生,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儿科专家,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各种小儿病、脾胃病、肾病等。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上倡导中西医贯通,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中医整体观念,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平衡学说,即平衡阴阳、调理气血、调和脏腑。治病以脾胃为本,调理气血为先,同时注重调理脏腑生理功能,形成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脾胃病学说独具特色,其以《素问》阴阳离合论为理论基础,以仲景阳明病学说为临床核心,形成了系统的"胃阳学说",发展了中医的脏象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脾胃病理论。本文从胃阳之生理、病理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初步总结了叶氏的"胃阳学说"。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有着相似生理功能,中医脾胃与脑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中医脾胃学说在脑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价值。认为基于脑-肠-微生物轴的理念从中医脾胃学说防治脑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佃贵教授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从事脾胃病专业30余年,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对脾胃病颇有研究,尤其是对脾胃病中的疑难杂症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并首次提出“浊毒学说”,创立化浊解毒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书中如阳明病篇、太阴病篇所包含的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阐述的中医临证思维,尤其是对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及其中所包含的外感兼夹脾胃病时的辨证论治方法,更为后世医家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