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听觉相关穴位刺激时中枢变化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观察正常人在针灸刺激听觉相关穴位时中枢的兴奋情况。方法正常人受试者30名。选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穴作为刺激穴位,穴位旁刺激作为对照。针灸刺激用专用电针治疗仪施加,频率2000Hz,电流强度以受试者能忍耐的最大值为限。功能成像采用组块设计,刺激持续时间1000ms,刺激间隔1000ms。结果受试者接受穴位电针刺激激活脑区有两侧半球的:初级体感中枢、次级体感中枢、颞上回、颞中回、枕叶、缘上回、额上回、额下回、扣带回前部、中央前回、小脑半球。对照实验中,非穴位刺激激活的脑区与穴位刺激基本相同。但两种刺激对脑区的激活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比较针刺穴位和穴位旁区激活脑区的强度,表现为穴位刺激显著高于穴位旁刺激的脑区有:两侧次级体感中枢、两侧颞上回、两侧缘上回、左侧枕叶、右侧小脑半球。结论正常人太溪穴和中渚穴接受电针刺激比单纯体感刺激在部分脑区激活强度显著增高,认为是穴位刺激特殊效应所致。太溪、中渚两穴联合刺激较体感刺激更明显地激活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提示这两个穴位通过听觉中枢调节听觉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 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矢状向位置的关系。方法 选择73例正常 志愿者,其中男9例, 女64例,年龄19~22岁,平均(19.89±0.70)岁。所有志愿者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将数据导入专业软 件,测量前牙牙根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夹角,统计前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并进行下颌平面角与中切牙倾斜度 和根尖区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常 上、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夹角小于尖 牙(P<0.01)。上颌前牙牙根多数位于牙槽骨唇侧(94.98%),少数位于牙槽骨中央(5.02%);而下颌前牙多数位于牙 槽骨中央(48.18%),部分位于牙槽骨唇侧(34.24%),位于牙槽骨舌侧最少(17.58%)。正常 下颌平面角(SN-MP)与 上、下中切牙倾斜度(SN-U1、MP-L1)和下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LW)呈负相关(r 分别为-0.498、-0.421 和-0.383,P<0.01)。结论 正常 上前牙牙根多位于牙槽骨唇侧,下前牙牙根多位于牙槽骨中央及唇侧;与低角患 者相比,高角患者前牙较为直立且下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较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了解针刺太溪穴、丘墟穴的脑功能区信号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2名健康志愿者,实验采用组块刺激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每个阶段持续60 s),按照随机配对数字表,分别手法捻转行针刺右侧太溪穴、丘墟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 Hz),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结果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针刺太溪穴主要激活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额中回BA46,其次为左右顶叶中央后回BA2、BA3,左额叶额下回BA45。针刺丘墟穴主要激活左侧颞上回BA42、BA22,其次为右顶叶中央后回BA40、BA43,右额叶额下回BA47,右颞叶颞上回BA22和左侧脑岛BA13。结论针刺与认知相关的太溪穴、丘墟穴的脑部主要激活区域位于额颞顶叶,这些激活区功能与听觉及智能相关。  相似文献   

4.
赵玲  申勇  张迪  崔青  张建华 《河北医药》2014,(20):3054-3058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带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特征的动物实验模型,进而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及CT,MRI等影像学改变。方法选用25只新西兰家兔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5),术前均先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运动功能评分。实验组于颈前路c3椎体前方,置入一颗骨水泥压迫钉。术后连续6个月定期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行体感诱发电位(SEP)、CT成像以及MRI成像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症状最初出现在术后3个月内,术后6个月时运动功能差异较大。实验组体感诱发电位在波幅与潜伏期上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T矢状位及轴位像均可明显观察到骨水泥压迫钉的位置,平均椎管占用率为40.2%。实验组MRI轴位像观察到脊髓压迫的存在,平均脊髓受压率为43.9%,在T2加权像矢状位可观察到受压区域出现脊髓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未受压区域。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被压扁,脊髓前角细胞消失或坏死,脊髓白质成空泡样变,轴索变性,轻度脱髓鞘样改变。另外,可以看到脊髓灰质轻度神经胶质增生。结论本实验应用骨水泥压迫钉建立的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具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这种模型可同时用于病理学检查、SEP、CT及MRI等检查,且模型制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是结合临床,综合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相关数据的可靠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例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CT、MRI等资料.测量术前颈椎Cobb角,纵向距离指数(LDI),手术区域头侧与尾侧节段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颈椎前凸顶点到C2~C7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用平均脊髓前间隙(ACS)表示,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患者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和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密切相关(R2=0.98).结论 测量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前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对预测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ChiariI型畸形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江民  詹青 《云南医药》1994,15(6):461-463
作者报告17例ChiariI型畸形,全部行头颈部矢状及横轴位扫描,其中53%(9/17)伴有脊髓空洞症。53%(9/17)伴发颅颈交界处骨发育异常。8例发现身体其它部位先天发育畸形。头颈部矢状T1加权像能清楚地显示小脑扁桃体疝、脊髓空洞症及合并的颅颈交界处骨发育异常。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损伤患者瘫侧足三里(ST36)和风市(GB31)联合穴位电针刺激fMRI监测患侧脑激活簇偏侧指数LI(Late-rality index,LI)意义及其改变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的评定价值。方法对恢复期可配合检查19例脑损伤致偏瘫的我院住院患者,选择瘫侧足三里和风市穴位进行电针刺激fMRI,运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15例患者相隔14~49天后再进行1次fMRI对比检查。计算出每次的针灸对侧脑激活簇偏侧指数LI,LI=(C-I)/(C+I),C与I分别为针灸侧的对侧与针灸侧的同侧脑激活簇数目之和。同时,计算出同期相应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S(Score)。统计分析2期LI值对比变化△LI(LI2-LI1)及其与S改变△S(S1-S2)的相关性。结果15例获得2期检查的完整资料,4例仅得到1次检查资料。19例共做53次fMRI,选择其中较优质34次脑功能图做统计分析。这34次结果中,29次LI值为正值,出现在16个病例中;仅5次LI值为负值,出现在3个病例中;15例取得2期完整对比资料中,LI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t=1.304,P〉0.05);△LI和△S均为正值,且△LI与△S呈正相关(r=0.959,P〈0.001)。结论脑损伤患者瘫侧足三里和风市穴位联合电针刺激fMRI单次监测患侧脑激活簇LI表明脑激活簇是以患侧脑占主导地位的;动态监测患侧脑激活簇LI改变△LI对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具有一定的评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针刺足阳明胃经后引起的脑功能变化及其各功能区在脑内定位的异同和分布规律,寻找不同时辰针刺同一经络治疗效果差异的中枢原因。方法健康志愿者20名在足阳明胃经开穴和闭穴时配伍电针针刺足三里与上巨虚2个穴位后,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检查。结果足阳明胃经开穴组与闭穴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功能被激活信号增高和功能被抑制信号减低脑区有不同。结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到不同时辰针刺后中枢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方向的空间变化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1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突出组(LDH 组),120例影像上无突出表现者为对照组。均采用 X 线及 CT 检查,在3个平面上测量2组 L3~S1小关节角度。结果在横断面上,LDH 组两侧小关节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且小关节角更偏矢状位。在冠状位上,LDH 组两侧小关节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且小关节角更偏竖直位。在矢状位上,LDH 组更偏水平位(P <0.05)。结论腰椎小关节形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向东 《医药世界》2010,(8):903-903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纵裂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搜索18例脊髓纵裂的临床及MRI资料,均行矢状位T1WI、T2WI;冠状位、横断T1WI位扫描。结果本组Ⅰ型13例,Ⅱ型5例。结论 MRI是诊断脊髓纵裂畸形最有效的安全的检查方法 ,特别是横断位是诊断该病的最佳断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D55蛋白在2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NPP)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旨在探索它在N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CCI)组、保留性脊神经损伤模型(SNI)组,每组20只.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用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法测定大鼠的痛阈值变化,评估其可靠性,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两种技术测定大鼠脊髓中的CD5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I组和SNI组大鼠术后1、3、7 d痛阈值与本组术前比较显著降低,术后3、7 d较假手术组同时点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制作成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CI组、SNI组大鼠脊髓背角CD55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5).Western-blot检测显示,3组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D55蛋白表达发生不同程度降低,CCI组、SN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PP大鼠脊髓背角CD55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此处发生补体级联反应的重要原因,CD55在NPP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高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本研究对近几年国内外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大量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证实,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激活、C-纤维的敏化调节、嘌呤受体信号的激活以及TNF-α细胞因子释放等途径或机制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针对这些机制的研究可指导临床从不同途径阻断疼痛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从而治疗该类疼痛,并可为通过减少外周刺激、提高疼痛阈值、阻断疼痛感觉传导等相应手段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曹奇  李严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4,(10):1467-1468,1470
目的通过对成人寰椎尸体标本的解剖学研究和测量,为临床上施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20具健康成人寰椎干燥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确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置钉角度的相关参数。结果寰椎椎弓根的宽度为(10.62±0.70)mm,进钉点处及椎动脉沟最薄处后弓高度分别为(4.71±0.36)mm和(4.28±0.55)mm,最大进钉长度为(26.91±1.68)mm,钉道内倾角为(3.75±1.42)°,头倾角为(3.25±1.74)°。结论寰椎以后弓和侧块内、外侧缘的移行处连线中点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 mm处的冠状面的交点为进钉点,内倾2°-6°、头倾2°-5°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从髂总动脉到股动脉段CT造影在冠状位及矢状位最大密度投影中的解剖特点分析,指导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时患者正确的投照体位及超选择下肢血管的插管方法,以提高介入插管的准确率及成功率。方法:(1)分析56例正常成人髂总动脉至股动脉段CT造影资料,测量冠状位测量髂总动脉间成角。(2)在矢状位和冠状位测双侧髂内动脉开口位置高低,髂总动脉的长度。(3)在横断位观测两侧股深动脉开口位置。结果:(1)正常成年男性双侧髂总动脉间成角均值小于正常成年女性,男女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左侧髂总动脉长于右侧髂总动脉,右侧髂内动脉开口高于左侧髂内动脉开口。(3)股深动脉开口起始部位81%起自于股动脉后侧。结论:(1)在髂内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时,成年男性股动脉穿刺对侧髂内动脉插管应用成袢技术,成年女性应采用直接插管技术。(2)病变在右侧动脉的介入操作的难度明显高于左侧。对不同患者应根据其髂内动脉的解剖特点实行个体化介入手术操作。(3)在动脉造影时,若发现股浅、股深动脉显影有重叠,则将患者臀部抬高25~°30,°或将X线球管旋转25~°30°(即斜位),这样可明显弥补前后位时的不足,使大部分肢体的股深动脉开口及其第1段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伤害性刺激隐神经(SN)能否诱发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及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伤害性刺激SN和尾静脉注射谷氨酸非NMDA受体拮抗剂(CNQX)后诱发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伤害性刺激SN后,诱导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显著增强,CNQX拮抗了Fos蛋白表达的显著增强.结论 以伤害性刺激SN模拟躯体痛后,CNQX拮抗了伤害性刺激SN引起的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显著增加,表明非NMDA受体在躯体痛的调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对大鼠脊髓脱髓鞘疾病的作用,进行大鼠脊髓组织的形态学的观察。方法选择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包括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除了对照组,其余两组按脊髓匀浆(GP-SCH)与弗氏完全佐剂(CFA)均匀混合作为抗原致敏,制备EAE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治疗组造模后进行少突胶质细胞的移植治疗,用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卢卡斯快蓝(LFB)髓鞘染色方法,观察3组实验中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HE染色切片显示,模型组脱髓鞘大鼠脊髓内形态正常的神经元比较少,治疗组脱髓鞘大鼠脊髓白质内的少突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组的数量。LFB髓鞘染色切片显示,模型组脱髓鞘大鼠脊髓可见片状且大小不等的脱髓鞘区,灰白质结构明显疏松、组织排列破坏,形成的空洞也较多、较大。治疗组脱髓鞘大鼠脊髓组织排列较紧密、间隙小。灰白质结构变得完整,其形成的空洞更小、更少。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的移植对大鼠脊髓脱髓鞘疾病的组织学结构修复作用较好,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M胆碱能受体和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Ⅱ板层神经元上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张奇  郭跃先 《河北医药》2009,31(4):391-393
目的观察M胆碱能受体亚型M2和B型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在脊髓Ⅱ板层神经元的表达情况。方法SD雄性大鼠,体重160~180g,麻醉后快速取下L4-6脊髓,进行冰冻切片,M2受体和GABAB受体进行免疫荧光组化双重染色。结果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在脊髓Ⅱ板层神经元上,表达有丰富的M2受体和GABAB受体,其中56.57%的神经元可同时表达2种受体。结论脊髓背角Ⅱ板层神经元可接受M胆碱能受体与GABAB受体的共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脊髓、血清谷氨酸水平探讨丹参酮保护脊髓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88只,采用结扎腹主动脉的方法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40)和丹参酮组(n=40)。A组在全麻下充分暴露脊髓,B组及C组采用Zivin法改进方法复制模型,随机在脊髓缺血再灌注30min、1h、4h、8h、12h的相应时间点切取脊髓,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缺血再灌注后脊髓谷氨酸、血清谷氨酸含量及对缺血再灌注4h、8h、12h,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丹参酮组及模型组大鼠脊髓、血清谷氨酸含量均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0min开始上升,缺血再灌注损伤4h后含量达到高峰,其后含量逐渐下降,12h后基本恢复正常。丹参酮组各观测点脊髓、血清谷氨酸含量均低于模型组。结论丹参酮能降低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脊髓谷氨酸含量,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