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4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8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60%,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5%,21%)(P〈0.001)。病例组软斑块检出率(48/84)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3/40)(P〈0.001)。病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关系。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63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22例,然后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为4组,同时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斑块组、无斑块组及不同程度斑块组间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组间性别、年龄、血脂、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斑块程度的增加,血清纤维蛋白原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纤维蛋白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对39例脑梗死患者和36例健康体检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Fib水平。结果脑梗死组的TC、LDL、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TC、LDL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Fib水平增高可促使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8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并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三组间作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高,进展性脑梗死组三个指标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618 3,P〈0.01),而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459 2,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脑梗死病情进展越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与血脂的关系,并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安徽省合肥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670例(脑出血172例、脑梗死498例)与118名健康对照者,检测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1)。脑出血组血清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1.4%(256/4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3%(18/118)(P〈0.01),脑梗死组斑块阳性检出者较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斑块阳性检出者TG(P〈0.01)、TC(P〈0.01)、LDL-C(P〈0.01)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P〈0.05)。结论: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发病相关;血清TC水平升高与脑出血发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异常密切相关,并且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个体优化调脂治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其与血清MMP-9的关系。方法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检查颈动脉超声、血清MMP-9水平。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而MMP-9水平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7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60岁以上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斑块检查、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1.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且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4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同组稳定斑块和无斑块患者;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其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方法 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检测,并根据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组,23例)、稳定斑块组(B组,25例)和无斑块组(C组,25例),同时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D组).分别检测四组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A组、B组、C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D组(均P<0.05),A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斑块特征在复发性脑梗死(RCI)在的比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RC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初发性脑梗死(FCI)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比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梗死面积及病情程度患者的血清FIB、Hcy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清FIB、Hcy水平及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FIB、Hcy水平及颈动脉多发斑块与RCI有关,血清FIB、Hcy水平可作为反映RCI的梗死面积及病情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Fg水平测定,通过对Fg浓度的分层分析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中浓度组斑块数最多,尤其易损斑块发生率最高,与低浓度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高浓度组间及中、高浓度组间易损斑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据检查结果对其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判断,检验比较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亦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媛 《淮海医药》2010,28(3):245-246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5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5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TC、LDL-C及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C、LDL-C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探讨FIB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0例对照组观察,凝血酶法测定血FIB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FIB、颈动脉、下肢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高水平的血FIB(3.0 gL)与易损斑块相关,颈动脉IMT与患者收缩压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下肢动脉I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FIB作为炎性指标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FIB水平可作为再梗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刘红梅 《河北医药》2011,33(21):3270-327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持续6个月,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仅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6个月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降脂疗效确切,并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并且以溃疡型斑块为主;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并且以高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的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高敏C反应蛋含量越高。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胡晓丹  张永全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21-2723,2727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10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缺血患者,经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均存在脑动脉狭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64排能谱CT行CTA检测颅外段血管及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观察组)52例和正常Hcy组(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颈部血管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颅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血清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8.85%(41/52),发现斑块125个;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8.33%(28/48),发现斑块78个,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占总斑块数的65.60%(82/125),对照组占58.33%(45/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外段血管狭窄率(80.77%)高于对照组(62.50%),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9.23%)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36.54%、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段血管狭窄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2.08%),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7.31%)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26.92%,32.69%)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外段轻度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越多,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