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浩  胡娅 《安徽医药》2014,(7):1308-1310
目的探讨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其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30例,对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通过χ2单因素分析得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侵及被膜及被膜外、双侧癌、伴结甲、伴腺瘤。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OR值从大到小为侵及被膜及被膜外(OR=3.194),肿瘤大小(cm)(OR=2.501),年龄(OR=2.327),性别(OR=1.938)。通过χ2单因素分析得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影响因素包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性别、侵及被膜及被膜外。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4.948)。结论高龄、男性、侵袭性、肿瘤直径大小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选择颈清扫范围的时候,注意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的患者应当注意同时行患侧Ⅱ~Ⅴ区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排除有害因素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完备的临床治疗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6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肿瘤外科收治的PTMC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年龄、性别等结合实际,对颈部淋巴转移进行分析,明确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在淋巴转移过程中的影响。结果182例PTMC患者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5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8.6%(52/182),年龄、是否包膜侵犯、癌灶位置、肿瘤大小、有无合并HT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MC患者中年龄<45岁、包膜侵犯者、双侧病灶者、肿瘤直径>5 mm、合并HT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并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出现头颈部区域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746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肿瘤侧别、包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等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55岁、男性、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合并HT的病人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男性、多病灶、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的病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密切相关(均P<0.05);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mm、侵犯包膜和多病灶密切相关(P<0.05)。结论 当PTMC病人存在年龄<55岁、男性、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合并HT等情况时,应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外科干预,另外可参考颈淋巴结超声、CT等相关辅...  相似文献   

4.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药》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常规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诊治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8例,分为颈淋巴结转移组(28例)和未转移组(40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与50例同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而未行颈淋巴结清扫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比较,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低于未转移组,而肿瘤直径、浸润甲状腺被膜、肿瘤多发等的比例均高于未转移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及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行颈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未清扫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多发、肿瘤直径和甲状腺包膜浸润等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应常规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u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Cont-CLNs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19例符合标准的患者,Cont-CLN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32例与未转移组28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结果 转移组中形态不规则者占比(62.5%,20/32)、边界不清晰者占比(90.6%,29/32)、与被膜紧密接触者占比(84.4%,27/32)、有钙化者占比(71.9%,23/32)、有血流分布者占比(62.5%,20/32)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32.1%(9/28)、21.4%(6/28)、46.4%(13/28)、46.4%(13/28)、32.1%(9/28)]。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与被膜紧密接触、有钙化、有血流分布等超声特征,可有助于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216-218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依据进行分组。观察组的100例患者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不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是否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否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理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侵犯包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实施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可降低术后病灶转移率和疾病复发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内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5例,肿瘤直径〈1cm为A组共45例,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肿瘤直径1~3cm为B组共60例,行双侧Ⅵ区淋巴结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冰冻报告为转移癌者改行良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 10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总阳性率为53.33%(56/105),其中A、B组同侧Ⅵ区转移率为40%(18/45)和63.33%(38/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15/60)。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应根据肿瘤大小行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首诊收治并由同一治疗组手术治疗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期PTMC病人106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肿瘤长径、肿瘤是否多灶及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并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N0期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6.79%(39/106),单因素分析后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长径、性别及多灶性相关(P<0.05),而与病人是否为桥本甲状腺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性别、年龄、肿瘤长径及多灶性仍为cN0期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5 mm及肿瘤呈多灶的PTMC病人更容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06~1.103)、性别(OR=6.499,95% CI:1.902~22.200)、TSH(OR=1.904,95% CI:1.395~2.598)、TGAb(OR=3.022,95% 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 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 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 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院2005年8月收住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并双侧颈部广泛转移,Ⅰ期行甲状腺全切加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清扫术的适应证。方法收集我院1982~2002年间首次手术治疗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卡方检验显示肿瘤无包膜、侵出腺外、双侧癌、T3~4及男性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无包膜、双侧癌及男性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因素(肿瘤无包膜、双侧癌及男性)的颈淋巴结阴性(cN0)患者可行预防性中央区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62.5%。120例颈清扫患者淋巴结临床阳性的患者93例,临床阴性患者27例。甲状腺临床淋巴结肿大与术后病理符合情况经χ2检验(见表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临床检查淋巴结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120例中有2例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低钙抽搐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和死亡。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应常规清扫。  相似文献   

17.
18.
<正>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状腺癌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1]。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为分化程度高,肿瘤生长速度慢和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目前对于PTC患者的手术方式并不完全统一,尤其对于PTC患者是否需常规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常规行CLND会增加喉返神经、甲状旁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包膜外扩散情况及其对预后的不良影响。方法:16例施行甲状腺腺叶+峡部+患侧颈清除术;甲状腺次全切+患侧颈清除术5例;近甲状腺全切+双侧颈清除2例;因保留胰体癌瘤复发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二期手术3例。结果;有61.9%颈单侧淋巴结转移,26%颈双侧淋巴结转移,8.7%远处转移;有17.5%颈单侧出现淋巴结包膜外扩散,8.7%颈双侧出现淋巴结包膜外扩散。结论:术前宜行B超或CT检查,评估颈淋巴结转移状况;当一侧颈淋巴结呈现包膜外扩散时,有必要施行二期对侧颈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0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术中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中央区(Ⅵ区)94例占92.1%,颈Ⅲ区39例占38.1%,颈Ⅱ区15例占14.7%,颈Ⅳ区11例占10.7%,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跳跃式转移即单纯颈(Ⅲ区)淋巴结转移8例占7.8%。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多数转移至中央区(Ⅵ区),其次颈Ⅲ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需行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对于术中病理中央区(Ⅵ区)淋巴结阴性的患者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活检(颈Ⅲ区),既能清除病灶又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