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仁凤  韩增喜 《江苏医药》1997,23(6):410-410
本文检测3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听选病例全部符合199O年(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重型肝炎38例(急重肝1例,亚重肝4例,慢重肝33例)。泻26例,女12例,年龄19~6O岁。其他非重型病妇。卞肝炎76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ZI例,急性肝炎(AH)36例。男48例,女28例。全部病例采血前空腹或12小时内禁用烟酒和高脂食物,三天内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一周内不用阿斯匹林药物。健康对照组40份,来自本院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功能异常的常见病因特点,以便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012年163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对两组肝功能异常的常见病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163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老年组药物性肝炎、胆源性肝损害及肿瘤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23.52% VS 12.63%、16.18% VS 4.21%、20.58% VS 9.47%),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27.36% VS 13.23%、21.05% VS 4.41%),两组临床类型多为急性肝损伤.结论 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多且复杂,部分原因不明.老年组肝功能异常排在前三位为药物性肝损害,其次是肿瘤,最后为胆源性肝害;非老年组中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肝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基因十扰素a-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组84例;保肝治疗组56例。观察2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和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及干扰素a-1b的不良反应。结果 ①干扰素治疗组的ALT复常率和HBsAg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扰素治疗组中,女性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10^6/ml的患者疗效更好;③干扰素a-1b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2例(占85.7%)、流感样症状50例(占59.5%)、白细胞减少40例(占47.6%)。不良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并能很快恢复正常,仅有2例白细胞减少者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 干扰素a-1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有效且安全的可选择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与肝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妊娠期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育龄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患者比较。结果:妊娠期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其次为甲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部分肝炎病原不明;妊娠合并肝炎以中晚期妊娠为主;随妊娠周数增加,肝炎发病率及重型肝炎发生率、病死率增加;妊娠期肝炎凝血酶原时间(呻明显延长,白蛋白(ALB)显著降低,并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均高于非妊娠肝炎组(P〈0.05)。结论:妊娠期肝炎临床特点与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有所不同,对妊娠期肝炎应高度重视,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苦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70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估苦黄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苦黄组70例(男性56例,女性14例;年龄41±s6a),给苦黄注射液3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滴,qd;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组70例,给门冬氨酸钾镁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qd。急性病毒性肝炎(急肝)疗程为30d;慢性病毒性肝炎(慢肝)疗程为45d。结果:急肝中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善,苦黄组优于门冬氨酸钾镁(P<0.05);降急肝和慢肝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SB)作用与门冬氨酸钾镁组比较,降SB作用均有疗效(分别为P<0.05和P<0.01)。降ALT作用,急肝组显著。结论:苦黄注射液可作为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有效药物之一,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6.
125例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病毒性肝炎在老年传染病中占首位 ,为了解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 ,将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收治的老年病毒性肝炎 12 5例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 5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 ,男 10 2例 ,女 2 3例 ,年龄 6 0岁~ 88岁 ,为老年组。随机抽样同期住院非老年病毒性肝炎 12 5例作为对照组 ,男 10 0例 ,女 2 5例 ,年龄 18岁~ 5 9岁。1.2 诊断标准 临床分型按 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老年组 :急性肝炎 38例 ,慢性肝炎 5 8例 ,重型肝炎 14例 ,肝炎肝硬变 13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中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方法总结分析2004年3月至2008年7月预防性抗菌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21例,并与未预防性治疗组(对照组)21例对比。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47.6%较对照组71.4%显著降低(P〈0.05);重型肝炎首发医院感染的平均时间观察组(10.26±6.71)d较对照组(18.34±9.60)d显著推迟;在肝功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恢复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早、晚期慢性重型肝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中期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观察组(23.8%)较对照组(47.6%)降低。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性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可推迟医院感染的发生时间、降低发生率,肝功能恢复快,对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亦可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胶囊预防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临床效果。方法初治肺结核患者(无肝功能损害),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给予短程化疗方案同时口服水飞蓟宾胶囊70mg,3次/d。对照组仅给予短程化疗。观察两组药物性肝炎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药物性肝炎发病率为6.25%,对照组药物性肝炎发病率为20.83%。观察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飞蓟宾胶囊可预防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减少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使抗结核疗程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陈慧春  徐元宏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49-1650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择正常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联合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结果 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的PLT、MPV和Fbg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W、P-LCR、PT、TT、APT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观察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尤为常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尚缺乏可靠特效治疗,除一般及支持疗法外,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目前,在国内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繁多。为此我们联合了三江地区五所医院的传染科病房,对1991-04~1998习4人院的3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传统的护肝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甘利欣、疗尔健、华赠素进行随机分组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33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张梅  孙樱  赵玮  蒋泽伟 《药品评价》2006,3(5):353-355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对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111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血浆ET-1水平。结果血浆ET-1含量为病毒性肝炎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黄疸组高于非黄疸组。相关性分析显示ET-1与胆红素之间存在着明显正相关。治疗组经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前列腺素E1)治疗,患者ET-1和TBil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浆ET-1水平反映了肝脏损害的程度,并在黄疸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改善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暖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0%),死亡3例(2.9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张宏丽  郑文萍 《云南医药》2000,21(5):416-417
为探讨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本文收集1990年以来住院的病毒性肝炎进行分析 ,以加深对老年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老年组均为我院 1990年以来住院病例 12 2例 ,占同期收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6%。其中男 89例 ,女 33例 ,男女之比 2 7∶1,年龄60~ 82岁 ,平均 ( 65± 5 10 )岁。非老年组为随机抽取年龄 <60岁的同期住院病人 12 8例 ,其中男 84例 ,女 4 4例 ,男女之比 1 9∶1;年龄 2~ 58岁 ,平均( 2 9± 13 2 )岁。全部病例的诊断符合 1995年北京会议修定病毒性肝炎的标准〔1〕。应用ELISA法检测抗HAV -IgM ,HBVM …  相似文献   

14.
张敏  陈长连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204-2204
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和TTV。我国为肝炎高发区,临床上诊断病毒性肝炎并不难: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变现呈多样性,在临床上常见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的报告,为此笔者对新庄孜医院感染科收治的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重症肝炎除外)B超提示有胆囊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高依从性患者35例为高依从性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低依从性的35例患者作为低依从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从事职业、文化程度、治疗药物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无明显关联(P>0.05);疾病认知度、生活质量评分、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经济状况、是否有多种基础疾病是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认知度低、生活质量评分<65分、家庭关系不和睦、经济状况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是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疾病认知度低、生活质量评分<65分、家庭关系不和睦等多种因素均是影响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针对性实施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9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妊娠期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育龄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比较,比较她们的病因、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变及发病的临床特点。结果妊娠期肝炎以乙型为主,随妊娠周数增加,肝炎发病率增加,妊娠期肝炎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白蛋白(ALB)显著降低,并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均高于非妊娠肝炎组,妊娠期肝炎组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于非妊娠肝炎组(P〈0.05)。结论妊娠期肝炎临床特点与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有所不同.患者的处理需视不同的病程、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周宁  汪建华 《江苏医药》1994,20(6):326-327
本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NF含量,探讨了肿瘤坏死因子(TNF)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作用以及TNF同血清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正常对照组:25例为健康献血员。病毒性肝炎组:96例(男65例,女31例,年龄12~72岁),其中  相似文献   

18.
思美泰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思美泰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思美泰组61例,给思美泰1000mg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1次/d;苦黄注射液组50例,给苦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急性病毒性肝炎(急肝)疗程为30d:慢性病毒肝炎(慢肝)疗程为45d。结果急肝的乏力、腹胀等症状改善,思美泰组优于苦黄组。慢肝除肝脾消肿无明显差异外,余症状均明显改善(P〉0.01);对于肝功能前后变化,慢肝组更为显著。结论思美泰注射液可作为黄疸型肝炎的治疗药物,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血清Ⅳ型胶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微  曹立森 《江苏医药》1997,23(6):412-412
本文检测了14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CN)的含量,以探讨血清CIV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一、对象住院病人146例,按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肝硬化(LC)ZI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55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26例,急性黄疽型肝炎(AIH)44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二、方法全部受检者于晨空腹抽血。血清CN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结果一、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IV含量变化见表1表1各型肝炎M清CIV含量(】土s,ng/ml)二、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w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予以检测,探讨其结果指标就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中的影响,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3年元月间就诊的1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组的血小板(PLT)和血小板压积(PCT)的检测值低于健康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检测值高于健康组,患者组中尤以重型肝炎组与肝炎后肝硬化组最为明显。结论通过对患者的血小板检测可以初步诊断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的发生,做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