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冯金忠  骆合德 《心脏杂志》2014,26(1):108-111
左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导管消融LVOT起源的特发性IV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LVOT起源的IVA具有其特殊性。了解LVOT的解剖结构、IVA的心电图表现以及标测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定位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流程进行准确性验证,旨在寻找一个简洁准确的方法区分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VA.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起源于流出道的VA患者心电图资料,计算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并与射频消融结果相比,验证心电图流程的准确性.结果 52例患者中有24例VA时R波移行≥V4导联,均在RVOT消融成功.10例R波移行≤V2导联患者中,9例在LVOT消融成功.18例R波移行在V3导联的患者中,5例VA时胸前导联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时的患者全部在RVOT消融成功,6例V2转换率<0.6的患者均在RVOT消融成功,而V2转换率≥0.6的7例患者中,5例在LVOT消融成功,2例在RVOT消融成功.该心电图流程定位结果与射频消融定位结果一致性程度高,Kappa值为0.8627,区分RVOT和LVOT起源的VA的正确指数为0.9211.结论 利用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相结合的方法能准确区分RVOT和LVOT起源的VA,R波移行≥V4导联和VA时胸前导联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时能100%除外VA起源于LVOT.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是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即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及致心律失常因素基础上的室性心动过速(VT).RVOT-VT在国外约占全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80%左右,在国内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4.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左心室流出道较少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均安全有效。近来我们发现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速/室早常见的起源部位(约70%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针对有症状的室性早搏高负荷、室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导管消融治疗。该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少,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旨在学习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电生理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6.
<正>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IVA)是指心脏无器质性改变、无代谢紊乱及非离子通道疾病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占全部心律失常的10%左右。通常认为这种室性心律失常是良性的,但最近发现其可引发多形性心动过速、心肌病、甚至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病患健康,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RVOT是特发性心律失常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63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射频消融是否即可成功将其分为失败组(n=68)和成功组(n=564)。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成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晕厥、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间隔部和心外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起搏标测相似度、试放电次数、放电时间、V-QRS领先时间、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完成时期、支撑方法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会加重其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其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强监控,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林加锋  陈延如  徐敏 《心电与循环》2020,(2):194-201,206,I0006,F0003
心室流出道(VOT)及邻近结构室性心律失常(VA)优先与多通道传导较少见,本文报道3例不同类型的VOT及邻近结构VA的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结果显示VOT及邻近结构VA的优先与多通道传导可分为3种类型,其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不同:(1)优先传导现象最常见:初始心电图表现为经优先通路突破特征(通常为右心室流出道突破),此类患者只有在优先传导通路的突破口经消融被阻断或受到干扰后,才会表现为经起源点突破或优先传导通路与起源点同时突破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室性融合波群,并最终经起源点消融成功。(2)优先与多通道传导共存:与优先传导类似,其优先传导突破口常在RVOT,但与优先传导不同的是,其起源点常在肺动脉窦上而不是主动脉窦,只有在RVOT优先传导通路突破口被阻断后,才能显现第二条或多条传导通路突破的心电图特征。(3)多通道传导现象:初始心电图即表现为LVOT及RVOT交替突破或多种LVOT突破形态,在上述部位最早激动点单点消融即可终止多种形态VA。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室速临床常见,90%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经射频消融可获根治。但该部位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患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顶端部位,故其伴发的室早、室速也能位于该部位。当室早或室速符合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心电图特征时,究竟属特发性还是伴发于ARVC者,Hoffmayer最近提出鉴别两者的心电图积分法。  相似文献   

10.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特发性室早和室速,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者约60%~80%,凡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及室速多数能经射频消融术根除,且治疗的成功率高。近年来发现部分心电图特征符合右室流出道的室早或室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性早搏(室早)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室早.对478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性别、年龄和临床特点.方法 478例患者,平均年龄(39.8±13.8)岁,在过去的15年里,先后因特发性室速/室早在我院住院治疗,并都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这478例患者室速/室早的射频消融靶点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在478例患者中,女性288例(60.3%),男性190例(39.7%),女性/男性比为1.52.出现症状的年龄女性为(41.2±12.7)岁,男性为(37.6±15.0)岁(P<0.0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478例患者中,67例(14.2%)曾出现过黑矇症状,13例(2.7%)曾经出现晕厥.263例(55%)患者在接受射频消融术前,接受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成功.结论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女性较男性多,女性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因此对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应当更加积极地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电图aVR与aVL导联的QS波振幅比值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前后侧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9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导管射频消融的且靶点在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右前斜30°X射线投射下的消融靶点位置,将手术患者划分为2组:前侧组(n=52)和后侧组(n=35)。测量2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电图的aVR与aVL导联QS波振幅,分析QS波振幅比值QSaVR/QSaVL与消融靶点位置前后的关系。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QSaVR、QSaVL、QSaVR/QSaVL对RVOT起源点前后侧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比其准确性。结果QSaVR/QSaVL在右室流出道前侧显著小于后侧[(1.25±0.81)和(2.13±1.16),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3个指标中QSaVR/QSaVL(0.786)的AUC大于QSaVL(0.724)和QSaVR(0.649);当QSaVR/QSaVL截断点取1.48时,约登指数最大(0.54),此时预测右室流出道前侧靶点的灵敏度为0.83,特异度为0.71。结论aVR/aVL导联QS波振幅比对于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的前后侧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 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 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07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和(或)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或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测量胸前导联R波、S波的振幅,分析胸前导联QRS波群R/S转换与起源部位的关系,R/S转换在V3导联时计算V2导联R/S振幅比值。结果:VAs时胸前导联R/S转换在V2或以前的VAs患者18(男8,女10)例,年龄23~87(44±17)岁,起源于LVOT 17例,特异性99%,敏感性68%。胸前导联R/S转换在V4或以后的共113(男43,女70)例,年龄4~73(42±14)岁,均起源于RVOT,特异性100%,敏感性62%。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s患者76(男25,女51)例,年龄17~82(46±13)岁;起源于RVOT 68例,起源于LVOT 8例,V2导联R/S值比分别为0.32±0.17vs.0.64±0.21(P<0.05)。结论: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S转换早于V2和晚于V4分别提示起源于LVOT和R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转换在V3时,起源于LVOT的VAs胸前V2导联的R/S比值明显高于起源于RV-OT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对鉴别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右冠窦和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各1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ECG资料,总结体表心电图对两部位室性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AV2S/AV3R比值高于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敏感性75%,特异性66.7%;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移行在V3,特异性58.3%,敏感度100%,准确性70.8%。结论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对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易起源位置,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占所有室性期前收缩的80%以上。起源于该处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在75%~100%,而且并发症风险低。右室流出道解剖上毗邻左室流出道,尤其是主动脉窦,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一部分,其自身又分为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术前对此区体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纳入270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对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病史和既往治疗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射频消融手术结果.结果 270例患者中男性153例,女性117例,年龄10~82(41.6±16.0)岁.流出道起源的患者中的女性比例较其他部位起源者高(均为P<0.05),左心室间隔部的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为(28.8±11.9)岁,流出道、流入道、其他部位的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分别为(44.8±14.9)岁、(40.2±23.1)岁和(41.5±20.7)岁,左心室间隔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病更年轻(均为P<0.05).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31 ~60岁之间(70.0%),心律失常常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80.3%).237例患者射频消融手术取得成功,成功率87.8%.结论 起源于左、右流出道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构成比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正>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IOTVA)是指无显著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或者右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大幅度变化,临床后果严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可能发生猝死[1,2]。患者需要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之可能。不适  相似文献   

19.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39.2±15.1(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8例,室性早搏(PVC)35例。38例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VT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的。结果①间隔部起源40例,游离壁起源3例。42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7%,9例复发,再次标测消融后成功。②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③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其心电图虽具有RVOT起源的特征,但Ⅱ、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异常增高。结论RVOT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34例,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IRVT)采用起搏标测确定消融耙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结果其中20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1例即刻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91.2%.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