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中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例患者在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的全过程,实施耐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所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图像全部达到了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全程、细致、耐心、周到的护理服务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三维脑显像法检查了49例受试者并与断层显像相比较,结果显示,三维脑显象图象直观,清晰,病灶显示清楚,对轻度小病灶的检出优于断层显像,对深部组织病变的诊断应与断层显像结合,以避免假阴性。对三维脑显像处理中去本底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的护理工作质量方法.方法总结了2072例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的护理工作.结果提出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预防事故发生、健康教育、放射防护5个方面的护理工作要点.结论注意以上5个要点对完成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的护理工作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9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ECT)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所有病人均做ECG、Holter、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比较各项指标的阳性率.结果 显示动态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心电图,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心肌肌钙蛋白或心肌酶.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用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或Holter.结论 联合应用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不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5.
观察17例脑梗塞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脑局部血流断层显像(脑SPECT的改变,14例有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82.4%P相似文献   

6.
PET/CT骨骼显像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PET/CT检查设备,对Na18F断层骨显像进行方法学研究。资料和方法:PET/CT、小型回旋加速器均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设备,型号分别为Discovery LS和Minitrace;骨显像剂为Na18F(放化纯为95.3%)。采用不同断层骨显像方法对比分析,探讨人体Na18F摄取速度、显像采集速度及显像时间对断层骨显像的影响。结果:适宜的骨显像方法能提高Na18F断层骨显像的质量。结论:PET/CT检查骨肿瘤较SPECT平面骨显像具有更好的灵敏性和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γ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只能进行常规单光子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双探头SPECT符合显像系统既能进行单光子显像,又能进行正电子符合显像,PET/CT系统的出现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衰减校正图像,保证了正电子显像校正数据的可靠性,而且能进行同机图像融合,提高了影像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PET和PET/CT的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提高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的护理工作质量方法。方法 总结了2072例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的护理工作。结果 提出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预防事故发生、健康教育、放射防护5个方面的护理工作要点。结论 注意以上5个要点对完成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的护理工作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同机断层融合骨显像对颈椎病变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颈椎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颈椎退行性变患者19例,颈椎转移性病变患者35例。两组均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同机断层融合骨显像,比较析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同机断层融合骨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99mTc-MDP全身骨显像共检出36例,其中颈椎退行性病变13例,颈椎转移性病变23例。同机断层融合骨显像共检出53例,其中颈椎退行性病变18例,颈椎转移性病变35例。同机断层融合骨显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99mTc-MDP全身骨显像(P<0.05)。结论—同机断层融合骨显像对颈椎病变患者的检出率高于99mTc-MDP全身骨显像,同机断层融合骨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颈椎良恶性病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核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是以肝扫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开始,从肝胆显像到胃肠显像,从单光子断层显像(SPECT)到正电子断层显像(PET),从形态学到胃肠道动力功能,消化系统核医学逐步为临床医学所认可,在一些疾病的诊治中有其独到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分析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13d(平均10.5d),其梗死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6例的临床与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濮孟久  李京 《新医学》1999,30(6):322-32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对12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临床与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CT扫描后发现72例显示梗死灶,占57.1%。其中:单发新鲜梗死灶38例,多发新鲜梗死灶18例,新旧梗死灶并存16例。以腔隙性梗死灶最为多见(97.5%),多数病灶与本次TIA症状无关,与本次TIA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责任病灶仅占26.4%。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持续的  相似文献   

13.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平扫、增强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人均行CT平扫,2例增强扫描.3例行CT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烟雾病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CT检查平扫:右额顶叶脑实质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2例.2例CT增强扫描:脑底动脉环显影不良,基底节大脑半球增粗迂曲血管影.3例CT脑血管造影:双侧颈内动脉前床突上段动脉闭塞1例,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多发闭塞2例,脑底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及大量的侧枝循环形成3例.结论:烟雾病患者行头颅CT检查主要显示脑实质的病变,头颅增强CT仅能显示部分血管病变,对典型病例可作出诊断,对轻度病变的诊断尚有一定度难度.多排CT脑血管造影不仅能够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内段基底动脉环各血管闭塞、狭窄的部位、形态、管壁状况及狭窄程度,还能清晰显示增多迂曲的脑底部的异常血管网,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早期脑梗死患者38例,均在症状出现24 h内行头颅CT平扫及CTP检查。将脑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区与健侧对应区的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15例头颅CT平扫发现可疑脑梗死区,主要位于大脑半球,表现为密度轻度减低、局部脑沟稍变浅等;其余23例患者CT平扫未发现异常。38例患者的CTP检查均发现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梗死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均较健侧对应区明显下降,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较健侧对应区缩短,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较健侧对应区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脑梗死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F、CBV、MTT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P区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随访的18例患者中,经积极溶栓等治疗后梗死区缩小6例,梗死区消失5例,仅表现为梗死区TTP和MTT延长、CBF和CBV变化不大3例,梗死区无明显变化4例。结论:64排螺旋CTP检查可以准确地提示早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脑出血患者123例,脑梗死患者93例,在入院后立即抽肘静脉血送检.分析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在一般资料、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滞度、全血粘滞度等多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脑出血患者在收缩压、血细胞比容、全血黏滞度水平上均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红细胞计数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查对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和预防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提高大脑动脉闭塞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36例临床上诊断或怀疑有脑梗塞、脑溢血、转移性肿瘤、脑脓肿等患者作CT平扫,有的作2~4次。其中6例作增强扫描。结果:大脑中动脉闭塞25例,其中7例引起出血性脑梗塞;大胸前动脉闭塞6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均闭塞2例;既有大脑中动脉闭塞,又有大脑后动脉出血1例:开始为腔隙性脑梗塞,后又有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结论:1、大脑动脉闭塞,特别是有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脑溢血常混淆,即使是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有时也要引起误诊。2、用窄窗观察和CT追踪复查是显示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脑梗塞的重要手段。3、当临床表现不能由腔隙性脑梗塞作出解释时,应再作CT复查,看是否还有大脑动脉闭塞引起缺血性脑梗塞。4、出血性脑梗塞往往发生于缺血性脑梗塞后2周左右,因此必须进行CT复查。5、引起大脑动脉闭塞的原因很多,必须结合临床资料才能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MRA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行cT排除脑出血后进行MRI检查,并分析DWI对急性脑梗塞诊断的敏感性及符合率,弥散系数(ADC)的变化、MRA对急性脑梗塞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相关性。结果:4例经CT排查为急性脑出血,剩余34例行MRI检查,DWI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常规MRI敏感性29.4%,20例配合患者行颅脑MRA检查,有颅内大动脉未显影或显影不清者6例。结论:脑卒中患者经CT排除脑出血后进行MRI检查,DWI和MRA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CT、MRI联合应用对诊断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CT和MRI在对诊断脑梗死中的联合运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脑梗塞的237例病例经CT扫描,其中经CT、MRI联合扫描92例。并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塞CT诊断21例(N=188)。MRI诊断57例(N=65),发病在24小时后的诊断率分别为61.2%、100%。讨论:CT和MRI联合应用对诊断脑梗死有互补作用。虽然CT扫描可以作为首选,但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和确诊梗死血管的位置,应经MRI扫描,这对临床的及时处理和治疗有利。  相似文献   

20.
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168例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结果:CT诊断缺血性脑梗死59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CT阴性33例,其中21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假阴性12例,其最终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76例。常规CT诊断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3.1%,特异度为100%。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