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侃侃  胡滨青 《口腔医学研究》2014,(5):474+478-474,478
慢性牙周炎是由龈下菌斑中的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周组织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并使牙龈、牙周膜及牙槽骨等出现进行性的破坏,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作为牙周基础治疗的重要措施,能够有  相似文献   

2.
牙周治疗学范围较广,目前由于菌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进展,牙周的初期治疗更系统化了。虽然临床处置可控制龈上菌斑,但要控制牙周袋内的龈下菌斑就很困难。作者介绍了控制深牙周袋内龈下菌斑的新方法。临床经验表明,若能彻底控制菌斑,牙周病就有治愈的趋势,或者至少使牙龈炎症减轻。刷牙和牙线仅能控制龈上菌斑。针对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而口服药物,或通过渗出液控制龈下菌斑而采用化学方法几乎无效。可以肯定,洁治术和根部刮治术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慢性牙周交患者和牙周健康人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总菌量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经常规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为阳性的7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25例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总菌量;构建含有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真细菌扩增片断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结果 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病变位点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和总菌量均比健康位点高(P<0.001),两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菌斑中的比例没有差异(P>0.05);细菌数量与探诊深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不同的探诊深度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水平及细菌总量与牙周状况、牙周炎发展有密切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牙周病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次氯酸钠对粪肠球菌杀菌效果的体外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红细胞凝集素A黏附和入侵人牙龈上皮细胞的研究;柞蚕溶菌酶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及对变形链球菌的作用;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中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分布;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检测及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牙龈增生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 12例因接受固定正畸治疗而出现牙龈增生的患者纳入牙龈增生组,对照组为12例牙龈健康者.分别于基线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牙周检查指标、龈下菌斑标本和龈沟液标本,采用实时PCR技术对龈下菌斑内的牙龈卟啉单孢菌(Pg)、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中间普氏菌(Pi)、齿密螺旋体(Td)和福赛氏类杆菌(Tf)进行定量检测,使用ELISA法测量龈沟液中白介素-1β的含量,比较牙龈增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牙龈增生组患者实施牙周基础治疗,并于4周后重新采样比较牙周治疗前后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基线时,牙龈增生组中龈下菌斑内五种牙周可疑微生物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龈沟液内白介素-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时,牙龈增生患者的各项牙周检查指标均明显下降,同时Pg、Aa和Td的检出率、细菌数量以及龈沟液内白介素-1β的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 Pg、Aa和Td等牙周病原菌和白介素-1β与正畸治疗中牙龈增生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牙周炎龈下菌斑胰蛋白酶样酶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蛋白酶样酶(TLE)由牙周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菌,齿密螺旋体及福赛氏类杆菌合成,本文利用苯甲酰精氨酰萘酰胺(BANA)检测成人牙周炎龈下菌斑TLE活性,用间接荧光免疫技术及光学显微法计数菌斑中牙龈卟啉菌、螺旋体量。结果显示:BANA阳性菌斑中两种菌量高于阴性菌斑,BANA反应与临床指标GI、PD、PLI呈正相关,与临床诊断相比,BANA法较可靠。提示:龈下菌斑TLE活性能反映临床牙周状态及相关微生物状态,适于作为牙周炎活动监测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牙周健康者及牙周炎患者在颊黏膜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探讨其与牙周炎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40例牙周健康者和3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收集颊黏膜和龈下菌斑样本,提取细菌DNA,设计细菌通用引物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特异引物用于PCR扩增,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结果 牙周健康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32·5%,而牙周炎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9·23%和46·15%。牙周炎组菌斑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牙周健康组,颊黏膜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牙周炎组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颊黏膜, 牙周健康组两部位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除在菌斑中有高检出率外,在颊黏膜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颊黏膜也是牙周细菌在口腔定植的重要部位,牙龈卟啉单胞菌也可在健康人群中检出,提示其有可能是口腔内固有菌群之一。  相似文献   

8.
性激素在牙周病中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激素与牙周组织病的关系一直是牙周病病因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尤其是近年来性激素对龈下菌群的影响受到关注。本文从性激素对牙龈组织的影响和龈下菌群的影响以及牙龈组织内性激素的代谢和受体研究,阐明内分泌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在牙周致病中是一种促进因素,它影响和改变牙周组织对菌斑等外来刺激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9.
牙周病是影响牙齿支持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牙龈退缩、牙周附着丧失,严重者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炎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严重时菌斑微生物将扩散至龈下,细菌及其毒性产物会刺激牙周支持组织,从而引发机体的慢性炎症,并激活机体的防御系统,毒性产物及其引发释放的炎性介质可以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因此后续的发展和病程进展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宿主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在牙周治疗中,深的牙周袋均采用沽治及副治等法治疗。但术后可能再度感染而影响愈合过程,妨碍新的再附着发生。在牙龈边缘存在的细菌可能是龈下菌斑中细菌的来源。本研究之目的系探讨用洗必太抑制龈上菌斑时对龈下菌落的作用。用12支猎犬之上下颌尖牙作研究,以外科翻片术移去颊侧骨板来形成牙周袋,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