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药杂志》1958,4(11):381-381
<正> 福建省福安孏皆褐幸娇圃S少麟、外科殷慕道兩医师用烏梅丸治愈三例胆道蛔虫症?李××12岁,男性,于1958年3月2日急症入院,主訴为上腹部剧痛已25天,剧痛發作时患兒卷狀呼嚎,經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即行手术,从总胆管及兩侧肝管中取出蛔虫共37条,並用“丁”型管作总胆管引流,术后症狀完全滑失。第12天拔除“丁”型管,但至第14天又發生与手术前完全相同的症狀,診断結果是蛔虫再度鑽入胆道。当时医生拟再施手术,但病人家屬拒絕再行手术,于是經中医会診,用島梅丸治疗,每次五分,每天三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症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查中医文献中虽无胆道蛔虫症的名称記載,但在張仲景“金匱要略”里关于“蚘厥”的症狀描写,与胆道蛔虫症的临床症狀颇相符合。仲景并提“烏梅丸”治疗“蚘厥”,不过此方虽可消除心痛等症狀,却很难达到驅虫的目的。该院在“烏梅丸”制方意义的基础上,拟出“胆道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症。1958年10月有38例胆道蛔虫症接受了“胆道驅蛔湯”治疗,其中門診28例,住院10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57岁。所有患者經治疗后,有22例全愈,10例症狀明显好轉,6例未能随診情况不明。一般病人,在用药2—3剂后即愈,个別病例一剂即有明显效果,但也有服药10余剂后而治愈的。  相似文献   

3.
例一:王××,男,12岁,住菱塘人民公社明庄大队。 1957年12月8日初診: 1.症狀:胸部剧烈阻痛,并向兩胁放射,呼吸时更痛,輾轉床側,呼号不安,谷食不納,已經五天,T.38℃舌苔微黄有津,脈象滑数,口渴飲少,无嘔吐及咳嗽現象。 2.治疗經过:曾经西医用藥物治疗及注射青霉素等无效。 3.西医檢查与診断:胸膜炎。 4.中医診断印象:气滯血凝,胸胁窜痛。  相似文献   

4.
蛔虫寄生于人身腸內,影响人体健康实大。多数之蛔虫团集时,有起腸梗塞之虞。一旦游走,为害尤烈。窜入輸胆管,乃起黄疸;游入气管支,即生窒息,甚至死亡。腸伤寒可因蛔虫之游走,而引起腸穿孔,及出血之危險。吾人临床診断蛔虫病时,除凭患者主訴有蛔虫史,以及粪便鏡檢有虫卵外;主要着重在症狀上的診断.如貧血、羸瘦,营养不良,或面部生白斑,惡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題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1—15),发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5)。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見。在1958年1——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列,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狀——吐虫史,上腹部陣发性痙攣性疼痛,胸骨劍突下心窩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腸引充液找到着色較深的蛔虫卵等而(?)得正确之診断。有9例手术証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2条,手朮后症狀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病在長乐是相当常見的一种疾病,本院以往概用手朮疗法,1958年下半年才开始用中藥治療,剧痛时則結合阿托品注射。这次应用化虫丸合剂治疗23例,效果感到滿意,茲介紹如下: 化虫丸合剂:梹榔、鹤虱、使君子、烏藥、川楝、烏梅、元胡索各三錢。此外可按照临床不同的症狀加  相似文献   

7.
“伤寒論”芍藥甘草湯可治一切剧烈性疼痛,如急性胃疼痙攣,胃神經痛,胆石疝痛,胆道蛔虫痛,脚攣痛,妇女痛經,各种疝痛等,皆有相当效果。現在介紹兩个病例如下: (一)黄××,女,48岁,住鹽城龙同公社。就診时,发病已二天,上腹部剧痛反复发作,手足发冷,头部疼痛,胃部觉有物上阻,胸悶不寬,飲食減納。初步印象,認为是胃痙攣痛、即用酒炒白芍一兩、炙甘草三錢,服后約半小时,剧痛消失,漸次入眠。再与理气寬中之剂、而愈。  相似文献   

8.
谢××,男,70岁。患者于1957年因胆结石、胆道蛔虫症而行手术,半年之后,病痛又复发。在一次高热、剧痛时,诊为胆囊穿孔而行胆囊摘除术。胆囊摘除后,病人痛苦并没有得到缓解,疼痛仍经常发作=,并时伴有高热、呕吐、黄疸,经静脉胆道造影,发现胆管及肝总管增粗,提示部份性阻塞。69年、76年先后又在上海华山医院作胆管与十二指肠、胆总管与空肠吻合术。患者因胆道疾病屡动大手术,备受皮肉之苦,术后仍时感右上腰部胀痛不适,并时时向右肩臂部放散,食后胀痛加剧,以致不  相似文献   

9.
笔者参加农村巡回医疗队时,在湖南沅江南大地区医院,用当归龙荟散加皂刺治疗三例胆道蛔虫症,均获痊愈。现介绍如下: 例一:方淑梅,女,35岁,农民。因右胁下剧痛,于1965年5月12日住入南大地区医院。主诉(夫代诉):心窝部靠右侧阵阵剧烈刺痛并放射至右肩胛部已三昼夜,大汗淋漓,右胁下似有钻样感,呕吐苦水,并吐出蛔虫2条,曾服五剂乌梅丸未见效,因痛不可忍曾投河三次未遂。入院后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用保守疗法未效,邀中医会诊。检查:剑突下膨胀,  相似文献   

10.
例一:钱××,男56岁,張甸亞东大队社員,于7月27日前来医疗組門診。病已有五天,腹瀉,腸鳴,排泄物呈水液狀,完谷不化,食慾不振,舌有芒刺,四肢无力;并有腰痛,診断为急性腸炎,取穴:天樞1×,中脘1,关元×,足三里1,三焦俞1,神闕×,腰阳关1。7月29日复診:腹瀉大退,腸鳴消失,惟腰痛如昔。取穴:中脘1,足三里1,腰阳关×,环跳1。嘱其休息,注意飲食。7月31日又来复診:腸內症狀消失,腰痛好轉。  相似文献   

11.
我們根据祖国医学“蛔厥”、“虫腹痛”、“肝气痛”的理論,对胆道蛔虫症治疗收效較为滿意。自1963年1月至1965年7月,住院治疗167例。茲将治疗方法及結果总結如下: 一、临床分析 1、診断依据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体征为依据。(1)疼痛:右上腹部、心窝部陣发性頂撞样剧痛,疼痛間歇期如常人,或綿綿  相似文献   

12.
患者齊國平,男性、年九歲,住湘潭二十區荊山鄉,兩脚滿生凍瘡,據云,患此已兩年餘,多方調治,均未效,其症:初患時稍痒,後漸痛腫發熱,掌不能落地,至暑熱天,患處稍結巴痕,後又發爛痛痒,苦悶已極。中西治凍瘡藥及殺菌消腫藥,用過多無效,至余診時,所見症狀,患處皴裂疼痒,表面浮起,摸之如有癰膿,行走時只能用兩脚指履地,扶杖慢跛數步而已。處方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萸生姜湯,煎服四劑。  相似文献   

13.
针挑为主治疗胆绞痛32例疗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32例,其中急性胆囊炎胆石症25例,急性胆囊炎胆管结石4例,胆道蛔虫症并发感染3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75%,疗效以前者为佳,其次为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并发感染效果最差。本方法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但无排石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胆囊炎胆石症并发胆道出血者并不罕见,其处理比较困难。过去使用大量抗菌素和止血剂,多不能止血,仍需施行手术解决。最近我们采用民间单方凤尾草治疗胆道出血5例,其中1例显效,3例控制出血,1例无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袁××,男,42岁,工人。因患胆囊炎、胆石症曾先后手术过二次,但仍反复发作。这次又因上腹剧痛,伴寒战、高热、巩膜黄染,诊断为“胆道残石,伴化脓性胆管炎”而施行第三次手术。手术探查证实:总胆管内有残石一颗伴化脓性胆管炎,且右侧肝内胆管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病是腸道寄生虫病的严重併发症,由于蛔虫在腸道上窜入胆管,造成胆管痙攣、阻塞,或继发炎症变化。过去认为該病非手术不能治疗,近几年来,由于祖国医学在党的关怀重視下,进一步发揚中医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病,已为国內、外科学界爭先应用。我院近一年来,收治二十余例,除一例用手术治疗外,其余均用解痙攣剂、驅蛔虫剂及中药驅蛔虫湯治癒。茲将其中19例經中药胆道驅蛔湯治愈病例总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疏肝散寒,温脾益气,安蛔驱虫法本法适用于素来脾胃虚寒,复感寒邪,凝滞肝脉,气机阻滞,中、下焦虚寒,蛔虫不适上窜钻入胆道形成蛔厥。朱××,男,35岁。1976年11月24日诊。素来脾胃虚寒,时届冬令下塘捕鱼,即感少腹胀痛牵及睾丸坠胀不适。三天前突然胃脘部钻顶样剧痛,呕吐带蛔虫1条,经某医院诊断为胆道蛔虫,内服乌梅丸2剂及解痉药未效。症  相似文献   

17.
患儿查××男、七岁、于一月二十八日飯后突然嘔吐腹痛,抱来我院急診。患儿面色苍白,环口黯青,舌上有白花点,右胁下有一硬块,手不可捫,診断为蛔虫痛,以制虫加消导剂予之,乏效。更医投以烏梅丸,理中安蛔等驅下蛔虫,但痛更剧。三十日患儿面甜睛努,张口呼吸,诊脉微细,四肢厥冷,如此历四小时,症极凶險,乃先以粗銀針針十宣、人中,弗应随即以通关散(細辛、牙皂)搐鼻,起初亦无反应,过20分钟始微哼一、两声,半小时后渐甦醒,而腹痛如故。急以乌梅一两,黄連须五钱,浓煎服下,痛渐止,半小  相似文献   

18.
撳針驗案     
一、慢性中耳炎李×根,男,35岁。病狀:兩耳流脓,耳痛,听觉減退已十余年。最近曾在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效不显。治疗:6月8日:兩耳各取翳风、听宫二穴,按上撳針,并以膠布固定,嘱患者不要自行取去,隔三日來复診。 6月12日:訴听觉有增,流膿減  相似文献   

19.
去年四月间,运用中医理法治愈“卵巢囊肿蒂捻轉”一例,经过壹年后追踪訪視,完全治愈,茲介紹如下。一、病历摘要患者张×氏,女,67岁,病历号52917,初診日期1961年4月17日。主訴:下腹部剧痛已十余天。經过:十天来下腹部疼痛剧烈,坐臥不安,身体不敢自由轉側,下腹部有大肿块疼痛拒按。曾子4月12日住入旅大市××××医院,該医院診断为“卵巢囊肿蒂捻轉”,需要开腹手术治  相似文献   

20.
我院中医病房自1987年5月至1989年9月,用“总攻”疗法驱除胆道死蛔虫12例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系胆道蛔虫症住院患者,经驱虫、对症处理后腹痛缓解或消失,但B 超复查示胆道死蛔虫或蛔虫残骸者,作为“总攻”治疗对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工人6例,农民3例,工商业者2例,船民1例。伴不同程度胆管扩张7例,胆囊炎7例,胆囊结石与胆管内泥沙样结石各1例,胰腺炎1例,血吸虫肝病1例,胆囊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