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某,女,26岁。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2小时,有钻顶感,呕吐,吐蛔2条,面色苍白,冷汗出,神疲乏力,手足冷,舌淡苔白,脉弦有力。检查:体温37.8℃,血压15.96/10.64Kpa,心肺(一),腹软无包块,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似有条索状物。妊娠7月余,宫底脐上4指,胎位正,胎心音120次/分。血常规:白细胞8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8%。患者疼痛难忍,呼号不已,上下翻滚,有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病在我国較为常見,且流行地区很广。胆道蛔虫病都是因为腸道內的成虫向上窜入胆道而引起的,腸蛔虫病是人类最常見的寄生虫病,而胆道蛔虫病与腸蛔虫感染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对于胆道蛔虫病的認識,远在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內經里,已有对本病的記載,“腸中有虫瘕及蛟蚘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膿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蚊蚘也”(据張介宾类经  相似文献   

3.
例1.魏××,女,25岁。1984年10月9日诊。已孕五月,八天前突发脐腹疼痛,经川医附院诊为蛔虫症,服驱蛔剂,驱出蛔虫十余条,疼痛消失。第三天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绞痛,恶心,食减,微热,以后连续五天去医院治疗,疼痛不减,先后两次作B型超声波,查见胆囊肿大4公分,有积液,胆道查见蛔虫,诊断为胆道蛔虫并胆囊积液,开给入院证。病人怕手术影响腹中胎儿,而来我门诊部治疗。  相似文献   

4.
病历简介患者沈×英,男,17岁,未婚,于1963年11月17日入院,住院号92749。患者有便蛔历史,经常腹痛,一月前开始上腹部疼痛,障发性加剧,拒按,件有呕吐黄水,并吐出蛔虫十余条,经我院外科诊断为胆道蛔虫,併发局限性腹膜炎,而决定手术治疗。术中见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6.
在胆道疾病中,胆道蛔虫症在我国是颇为常见的。以往对此病认为是手术的绝对适应症;而在目前由于全国各地开展了西医学习中医,因此对于胆道蛔虫症,则有转而采取中医疗法的趋势。今将我院治疗该病一例加以分析。病者黄××、女、20岁、住院号6417、于1959年1月间起,有右上腹部与劍突下阵发性疼痛,每隔1——2日发作一次,并向右肩胛部与腰背部放散,而且痛时两眼巩膜黄染,在间歇期疼痛完全消失,巩模黄染也显见减轻,病者直至入院前四天,上腹部疼痛加频加剧,痛时嚎叫不已,满身大汗,并伴有频繁  相似文献   

7.
<正> 乌梅丸是张仲景专治“蚘厥”而设的方剂。近年来我们应用乌梅丸作汤剂加槟榔、使君子、榧子、苦楝皮、木香,治疗胆道蛔虫症31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临床资料:31例中,男12例,女19例;5~10岁6例,11~15岁10例,16~20岁12例,20岁以上3例。病程1天者22例,2天者5例,3天者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方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历代著名方书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普济方》等均有记载。方后所列主治证候则多是根据《伤寒论》原文略加阐释,对方剂组成和药物性能论述不多。如宋  相似文献   

9.
加减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减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尹有学笔者在临床中将乌梅丸原方去黄柏,加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杭白芍、炙甘草,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例中,男4例,女7例;年龄14~20岁9例,21~40岁2例。2诊断标准①上腰部...  相似文献   

10.
九例中除一例入院时有輕度发热,二例有輕度黄疸,考虑有并发胆道繼发感染并用抗菌素外,其余六例均單独用括蔞薤白半夏湯(干括蔞五錢。薤白、半夏各三錢(水煎)苦酒(即醋)一酒杯(分冲)配合烏梅丸三錢送服治疗,每天服一剂。經过治疗后最少二剂,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乌梅丸,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10例,全部治愈。方剂组成:乌梅、川楝子、木香各10克、细辛、大黄各6克,槟榔、柴胡各12克,枳实15克,  相似文献   

12.
小儿胆道蛔虫是儿科常见的急性病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用自拟梅椒二黄汤治疗本病65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组65例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2-4岁14例,5-7岁35例,8-10岁16例,发病时间半天8例,一天34例,二天15例,三天8例.血检:白血球1万以下16例,1万以上49例,中性70%以下16例,71-80%44例,80%以上5例,酸性增高65例,粪检有蛔虫卵58例.  相似文献   

14.
蚘厥,是祖国医学名詞,該症与現代医学胆道蛔虫病相似。此病在丹阳地区亦頗常见,我院过去大都采用手术治疗。自参观全国医学卫生技术革命展覽会后,即用烏梅丸治疗,至今已有10余病例,均获得滿意疗效。本組病案均具有胆道蛔虫病的典型症狀,即上腹或右季肋部間歇性剧烈疼痛,吐虫。飲食后即发作,静止时安靜如无病,发作时翻身打滾,惊呼惨叫,手揉上腹,甚至滿头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化裁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乌梅丸化裁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笔者应用验方治疗胆道蛔虫症 ,疗效较好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乌梅 9g,杏仁 9g,白芍 9g,使君子 9g,大枣 3~ 5枚 ,小儿用量酌减。上药水煎 2次 ,兑入蜂蜜混匀分作 2份 ,先服 1份 ,4~ 6h后再服 1份 ,酌情使用 1~ 3剂。体会胆道蛔虫症多系饮食不洁或不节 ,寒温失调 ,蛔虫上窜 ,钻入胆道使肝气郁闭 ,胆气逆乱 ,肝胆经脉拘急而致脘胁剧痛。方中乌梅味酸 ,能安蛔驱虫 ;使君肉含使君子酸钾 ,可麻痹蛔虫首部而起杀虫作用 ;杏仁油对蛔虫、钩虫等有抑杀作用 ,且能通便。三者相伍杀虫除蛔以绝其本 ;白芍、大枣、蜂蜜疏肝缓急以解剧痛。诸药合用止痛…  相似文献   

18.
一、陈×,男,13岁,学生。1975年7月24日就诊。右胁及剑突下攻冲作痛,连肩彻背,剧时满地翻滚,呕吐涎沫,头汗肢冷,面色苍白,痛处拒按,须臾复止,日数发。既往有蛔虫史。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症”。治疗四日,其病如故,转中医治疗。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症的临床特点是:心窝部或右季肋下,突然阵发性顶胀痛或绞痛,常向腰部或右肩放散,随阵痛而发生恶心、呕吐,有时吐蛔虫,重考辗转不安,呻吟不止。这种疼痛是胆道蛔虫症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症状。胆道蛔虫症,痛在右胁下及胃脘部,胁乃肝之分野,脘乃胃之所域,肝与胆、脾和胃互为表里,病变部位属两脏两腑,以五行学说解释是木与土的克害关系。“以通为用”是本症的治疗原则。方宜“胆道驱蛔汤”合调胃承气汤治之。药用:槟榔、枳壳、木香、苦楝皮、使君子、芒硝、大黄,甘草组成。木香辛  相似文献   

20.
胆道蛔虫症是指原来寄生在空回肠的蛔虫经十二指肠钻入胆道,引起胆道口Oddis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绞痛,称为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七岁以上儿童最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农村发病率最高。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