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汉代医家张仲景对痹有"诸肢节疼痛,身体赢,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等描述,张氏治痹,辨证立法精当,处方用药独具匠心,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将仲景论治本病归纳为七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简称 RA )。汉代医家张仲景对痹有“诸肢节疼痛 ,身体赢 ,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等描述 ,张氏治痹 ,辨证立法精当 ,处方用药独具匠心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将仲景论治本病归纳为七法 ,浅析如下。1 疏风解表除湿法本法适用于 RA初期风湿偏重型。症见晨起手指微僵 ,全身关节游走疼痛 ,以小关节为甚 ,伴发热 ,微恶风寒。检查 :RF阴性或阳性 ,血沉多增快。中医诊为风寒湿痹 ,寒湿伤表 ,用麻黄加术汤以表里分消。若见身重疼痛 ,身热不畅 ,午后为甚等湿热之象者 ,选…  相似文献   

3.
尩痹刍议     
近些年来,我们运用中医治疗尩痹的理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一定疗效,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疗效比较显著,不但痛止肿消,并且恢复了劳动能力。因此,给我们很大启发,从而增强了我们诊治这一疾病的信心,从1981年3月我们对本病开展了临床观察工作,今将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兀王)痹的含义与(兀王)痹的形成过程:“(兀王)”字与“尩"、“尪”、  相似文献   

4.
痹证记载源于中医古籍《内经·素问·痹论篇》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则为行痹 ,寒气胜则为痛痹 ,湿气胜则为著痹也。”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内经·素问》痹证理论的基础上对痹更有明确论述 :“诸肢节疼痛 ,身体羸 ,脚肿为脱”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笔者认为 ,仲景所谓痹 ,多与现代医学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类似。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经方辨证治疗痹 ,疗效甚好。现举验案四则介绍如下。1 温经散寒法治寒湿偏胜型痹许某 ,女 ,5 0岁。诉四肢关节疼痛 ,指掌关节均变形 ,活动受限 ,屈伸不利 ,遇寒加重 ,得温则…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内关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在国内外仍属病因不明的“难治之症”。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素问·痹论篇》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描述本病“诸肢节疼痛,身体晤赢,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定名为“历节风”。千余年来,有无数治疗本病之中药方剂刊行于世,为防治本病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痹证记载源于中医古籍<内经*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则为行痹,寒气胜则为痛痹,湿气胜则为著痹也."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内经*素问>痹证理论的基础上对GFDB3痹更有明确论述:"诸肢节疼痛,身体GFDB3羸,脚肿为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指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就临床所见痹证虽常不离风湿之邪,但寒热夹杂之病尤为多见,如常见患者关节疼痛、恶寒,而又兼有咽喉红痛,或关节局部红肿,肢体又感酸冷疼痛。笔者认为,在临床痹证属纯热及纯寒者较为少见,立法处方也须立足寒温并用,方能切合病情。张仲景所曰“诸肢节疼痛”,所谓“诸”即指各种肢节疼痛,确实含义至深。  相似文献   

8.
(一)“魁羸”辨 “魁羸”一词,出自《中风历节病》篇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原文为:“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魁”,为大、壮伟;“羸”,为瘠、瘦弱;魁、羸并举,谓相关联的关节肿大,而肌肉瘠薄,相映昭著。但历代不少注家对“魁”之含义很少详释,《脉经》作“魁瘰”,《心典》、《金鉴》作“尫羸”并训为身体瘦弱,笔者以为释之久妥,爰作析辨。 历节病除遍历关节疼痛的症状外,突出表现为关节变形肿大,故首言“肢节疼痛”。下文“魁羸” 系采用修辞学上的避复法,以“身体”取代关节(此法仲景常用,如血痹病“外证身体不仁”,其“身体” 也仅指某一局部)  相似文献   

9.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10.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金匮要略》提出“历节”病名属痹证范畴。沈金鳌云:“白虎历节风,痛痹之一症也,以其痛循历节遍身百节,故曰历节,以其痛甚如虎咬,故曰白虎历节。”姜老说:“凡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部分筋骨、肌肉、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疾患的,统称力痹证。”痹证实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姜老又说:  相似文献   

11.
一、肿胀痛甚者,祛邪为先,擅用麻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以四肢指、趾关节为主的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僵硬畸形、功能障碍为特征,祖国医学的“历节”、“痛风”、“风湿顽痹”等多与之相似。如《类证冶裁》所云:“其历节痛无定处,遍历骨节,痛如虎齿……皆痛风之甚者也,其手指弯曲……”汪老认为,素体正气不足,腠  相似文献   

12.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3.
张云彬 《光明中医》2007,22(3):32-33
经行痹指每次经行或经行前后出现身体疼痛,多为经欲行而身先痛,痛在肢节或肌肉,经后痛减或逐渐消失的一种疾病.经行痹属中医痹病中的虚痹.本人于2002年至2005年间,运用玉屏风散及桂枝汤加减,治疗20例经行痹,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痹症”多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沉、肿胀、麻木、活动障碍或强直变形为特点。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多种疾病。中医虽认为痹症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但是由于感受邪气的不同侧重,在临床上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风邪盛者为行痹,其表现是肢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盛  相似文献   

15.
痛痹之病名出自《内经·痹论》篇,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多具有肢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拒按、遇寒痛增,苔白,脉可见弦、紧、沉、迟、涩等特点。寒痛乃痛痹之主症,临床辨证则以此为据。治疗痛痹,医者多沿用《金匮》方,以乌头汤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笔者用活血祛淤,通痹止痛之身痛逐淤汤加减治疗痛痹60例,疗效满意。现试举3例,并谈谈我的肤浅体会,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论痹     
“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凡身体某部或某些部分,由于营卫不利、气血凝涩而致肢体、关节、经络、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病证均称为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者闭也”。《素问·痹论》这篇简要的论述,揭示了痹症的病因分型和病理。痹症现代医学称为风湿病、风湿热。“风湿”之名、祖国医学早就有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此名风  相似文献   

17.
乌头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和中毒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头为治痹之要药,需经炮制而用,量小不效,量大易中毒,因此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用量和中毒防治结合我们实践体会讨论如下。一、文献回顾乌头使用于临床历代医书均有论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十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普济本事方》:“治痹,乌灵丸。川乌粥法治寒湿痹麻木不仁。《医学启源》:“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本经疏证》:“乌头为治阳痹阴逆之要剂矣。”张寿颐:“乌头  相似文献   

18.
痹证是经络闭塞不通发为疼痛肿胀或麻木不仁之证。其发病或局限于某些大、小关节,或在四肢,或客于腰背,或遍历周身,或其痛游走不定。关于原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并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且言五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则内舍五脏。邪由经络筋骨而内舍于脏,为难治之患矣!后世医家又有“周痹”、“历节”、“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走注”等许多种名称。此类病症,大抵以知痛知痒为病轻,不痛不仁者为病重。痹证虽有许多名目,但…  相似文献   

19.
四肢疼痛是指病人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痹痛最早见于《内经》“肢节痛”、“手臂痛”、“脚下痛”、“腰股痛”等。《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历节病”、“四肢痛”、“肢节痛”。后世俗称“痛风”、“腰腿疼痛”、“肩肘痛”、“手指痛”等。《内经》论述的“痹症”亦是历节病和以四肢疼痛为主症疾病的范畴。《症因脉治.痹症论》:“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欲甚,名曰痛痹。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  相似文献   

20.
早在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中即有:“产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蕤弱不遂……”的记载。广义的说:“凡是产后或产褥期发生的痹证均属“产后痹病”;狭义指:妇女在产后出现肢体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证,为“产后痹证”,或称“产后痛风”等。《医方类聚》说:“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赢乏少气,风气入手筋脉,挟寒则挛急也。”若日久不治或误治,每可致顽证痼疾,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