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并探讨老年高血压病(HPE)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26例HPE患和84例非老年高血压病(HPNE)患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比较其结果。结果:HPE组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HPNE组(P<0.01),HPE组昼夜节律异常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昼夜节律正常,也明显高于HPNE组昼夜节律异常或正常(P均<0.01),HPE组昼夜节律异常的心胸比值,QRS波振幅时间乘积及血肌酐水平明显大于其余各组,而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 P均<0.01),结论:HPE昼夜节律的改变对TOD的影响较HPNE组更显,对于HPE患,恢复其正常昼夜节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众所周知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压一直在不断的波动。多数情况下 ,这种波动不是随机无序的 ,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节律。因其节律周期大约为 2 4小时 ,故称之为昼夜节律 (diurnalrhythm)或近日节律 (circadianrhythm)。关于血压昼夜节律的机制与临床意义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研究 ,现就相关文献总结如下。1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生理状态下 ,人体血压多表现为夜低昼高型 :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 ,自清晨觉醒前后人体血压迅速增高 ,并于 10~ 12时达到峰值。此后血压便逐渐降低 ,但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状况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67例60~85岁老年人的24h动态血压(ABPM),发现75%的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白昼比值:高血压组(32例)分别为0.97±0.09,0.95±0.09;非高血压组(35例)分别为0.98±0.10,0.99±0.08,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高龄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梅  李南方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840-841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了解血压昼夜变化节律,ABPM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人体血压状况。通过对患者的24h动态血压观察,了解血压昼夜变化程度,探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各参数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24h动态血压(ABP)昼夜节律变化呈“杓型”与“非杓型”与血压负荷值、心脑血管损害及血糖、血脂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EH176例,根据从ABP监测,分为“杓型”(A组)与“非杓型”(B组)对比分析两组与血压负荷值、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及冠心病)及血糖、血脂的相关关系。结果 B组的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高脂血症、糖尿病患病率两组无显性关系(P>0.05)。结论 EH从ABP昼夜节律与血压负荷值及心、脑血管损害有相关性,与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6.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时间治疗学能够为高血压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时间,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从而减轻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142例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显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62例中,EH并发症者50例,占80.6%,无产发症者12例,占19.4%;在50例EH并发症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脑卒中28例,占56.0%,在36例脑卒中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38例,占77.8%。提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多见于高血压有交发症者,尤其是脑卒中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运动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组(n=182)和非正常(非杓型)组(n=105)。根据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血压过高反应及恢复期血压恢复缓慢分运动血压正常组(n=85)和非正常组(n=202)。各组间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血压值均高于杓型组,运动血压异常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均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运动血压异常,运动血压异常者动态血压值参数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2012年我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依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其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和非杓型高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率及24 h尿蛋白.结果 非杓型高血压组PWT、IVST、尿蛋白阳性率、IMT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的静息-活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情况。方法 对42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所有受试者同时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和静息活动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和静息活动监测,动态血压监测24h,而静息活动监测48h。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活动水平(L5)显著增高(P〈0.05),睡眠效益(SE)显著下降(P〈0.05),夜间觉醒点数(WB)显著增多(P〈0.05),睡眠觉醒破碎指数(FI)显著增高(P〈0.05)。结论 与杓型高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活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发生了变化,即夜间活动增多,睡眠效益下降,夜间觉醒点数和睡眠节律破碎性增加,活动与睡眠可能是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通过药物干预使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后对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30例 (年龄 6 4 8岁± 11 38岁 ,男 2 2例 ,女 8例 )符合WHO 1999年原发性高血压标准 ,并经动态血压检查定义为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组 )随机分成两组 ,采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法 ,在总剂量及药物种类 (硝苯吡啶缓释片及依那普利 )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加强夜间降压恢复杓型节律 (a处理 )或按常规的日间降压不恢复 (或保持 )杓型节律 (b处理 )。第一阶段两组分别接受其中一种处理 ,第二阶段分别接受另一种处理。用放免法同步测定每一处理前后的夜间 (2 :0 0 )、日间 (8:0 0 )血浆ET并复查动态血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 45例 (健康对照组 )以及 2 1例同期住院的杓型高血压患者 (杓型组 )作为对照组。比较非杓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后前后ET的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ET均显著增高〔分别为 (97 93± 11 6 7)mmHgvs (92 0 0± 7 34)mmHg ;P =0 0 17;(96 96± 12 31)mmHgvs(77 82± 6 35 )mmHg ;(85 2 5± 2 6 97)pg/mLvs (5 9 32± 2 7 6 1)pg/mL ;(78 6 2± 31 17)pg/mLvs(49 89± 2 3 6 4)pg/mL ;P均 <0 .0 1〕。血压恢复杓型后 ,夜间平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特点。方法对9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及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晨峰数值≥35 mm Hg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特点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但20%)与非杓型,非杓型进一步划分为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20%)、反杓型(夜间不下降,即0%)。结果 1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62.8%)较对照组(23.3%)明显升高(P0.05)。2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30.3%)、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与对照组(10.0%、8.9%、4.4%)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3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在晨峰高血压组内(69.7%)与非晨峰高血压组(48.6%)之间相比升高(P0.05)。4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特征的患者比例(30.3%)与非晨峰组(10.8%)相比明显升高(P0.05)。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较非晨峰组(24.3%、13.5%)高,但两者无差异(P0.05)。结论晨峰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浅杓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晨血浆内皮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Ⅰ期和Ⅱ期高血压病100例(男65例,女例,年龄31~65岁),高血压病并心力衰竭15例,悄毒症18例,选择正常血压40例作对照。采用Spacelab90207作24h动态血压监测,剔除白大衣高血压35例,选择正常血压40例作对照,采用Spacelab90207作24h动态血压监测剔除白大衣高血压35例后,再根据是平均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高血压患血压昼夜节律。方法 选择11例高血压病(EH)患24h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求得日间6-22时,夜间22-6时2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时段间的血压差异,描记24h ABPM曲线。结果 (1)夜间血压明显低于白天,(2)动态血压曲线呈“长柄勺”形状。结论 表明测定24h ABPM对EH的诊断和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仪观察142例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显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62例中,EH并发症者50例,占80.6%,无并发症者12例,占19.4%;在50例EH并发症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脑卒中28例,占56.0%;在36例脑卒中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8例,占77.8%。提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多见于高血压有并发症者,尤其是脑卒中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60~80岁老年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n=75)和单纯高血压组(n=75),对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两组的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的因素。结果靶器官损伤组的血压负荷值(BPL)尤其是夜间的血压负荷值(63.31±13.26)%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52.32±11.8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器官损伤组的昼夜节律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血脂、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质量指数、24 h尿微量白蛋白、合并心血管疾病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重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重视夜间血压负荷值,以最大限度降低对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邵光方  童建 《高血压杂志》2002,10(4):389-391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 近年国外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短期血压变异性(BPV)增高与靶器官损伤(TOD)、不良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而国内相似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亚临床TO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短期BPV与亚临床TOD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北京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