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心病的发生发展必然导致心脏功能的变化。心微分阻抗图可以反映左心功能,肺阻抗图与肺动脉压的变化关系密切。而肺微分阻抗图能否反映右心功能的变化,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我们于1980年1—6月应用心、肺微分阻抗图,分别观察了正常人、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左右心功能变化规律,以探讨肺心病新的诊断方法。病例选择正常人组经体格检查、胸透或胸片及心电图检查正常者。其中,查左心功能者64人,查右心功能者45人,合计109人。男女之比为1:1.3。  相似文献   

2.
陶贵周  王卓  宣力平 《现代康复》1999,3(11):1358-1359
目的:了解心肌梗塞病人恢复期心功能,以指导康复。方法:应用心阻抗图观察心梗恢复期病人40例心功能指标。结粜:恢复期心功能下降.陈旧心梗时间长短及有无Q波对心功能无影响.前壁梗塞较下壁梗塞对心功能影响大。结论:心梗恢复期康复训练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相似文献   

3.
心阻抗血流图是常用的无创伤心血管功能检测法,它能反映心脏泵血状态,心肌收缩图片心室顺应性等,有可重复性的优点,冠心病患者可根据其异常指标的多少,数值的大小判断心功能受损程度。笔者对来院检查的两组不同人群的心阻抗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就微分波的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心导纳微分图与心阻抗微分图测量快速射血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基础阻抗(Z0) 对心导纳微分图(dy/dt) 与心阻抗微分图(dz/dt) 两种方法测量快速射血指数(REI)的影响。方法 观察实验犬胸部不同Z0 时心导纳微分图最大射血速率(dy/dtㄧmax) 及其快速射血指数(REIy) 与心阻抗微分图最大射血速率(dz/dtㄧmax) 及其快速射血指数(REIz) 的变化,并对照分析。结果 dy/dtㄧmax 及REIy 不受Z0 改变的影响,而dz/dtㄧmax 及REIz 则随Z0 增大( 减小) 而增大( 减小) 。结论 在无创性心功能检测方法中,dy/dt 似较dz/dt 更为合理。REIy 不象REIz 那样受Z0 的严重影响,它是一项能较客观地反映心脏收缩强度的理想参数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研究资料证实,用心阻抗血流图技术做为一种非创伤性心输出量测定方法,在生理学及临床学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并与创性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证明有良好相关性。七十年代后期发现心阻抗血流图微分波型变异,对心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评价,有许多重要参考价值。1977年 Ramos 指出心阻抗血流图微分波的0波增高是冠心病人预后不良的警告  相似文献   

6.
<正> 近十余年,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测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心阻抗血流图(ICG)即其中之一。ICG 的主要研究是从 Kubicek提出心阻抗血流图的微分和每搏量公式开始的。以后,Penhey 从理论上对 Kubicek 公式进行了阐明 Sramek 等对 Knbicek 公式进行了修正,Berstein 等提出新的每搏量公式,国内况明星等提出心阻抗图的园台园柱体组合模型理论以及与 Kubicek 公式不同的非线  相似文献   

7.
杨晶  徐俊玲 《中国康复》1998,13(2):60-62
为了了解脑卒中存活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应用脉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和心阻抗微分图对28例脑卒中存活患者和143例相同年龄组其他疾病及健康人群的心功能多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发现脑卒中存活患者心血管功能普遍处于明显减退状态。与相同年龄的健康组及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0.001;与冠心病组相仿.这一现象提示医务工作者在对脑卒中存活患者施以康复医疗和康复训练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整体康复工作,其中包括心血管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我们对50例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颈动脉搏动图,心、肺阻抗微分图的测定,并与50例≥40岁的健康受检者进行了对照,以探讨收缩时间间期(STI)对心肌梗塞右心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一、对象选择1.心肌梗塞组:50例。男47例,女3例,年龄34~74岁。检查时间为急性心肌梗塞后2个月~20年.急性期表现均符合国际通用的急性心肌梗塞诊  相似文献   

9.
测定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 ,对于指导临床分型和治疗、评价药物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反映心脏收缩功能最好的指标。X线左心室造影 (左心室造影 )是临床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最准确的方法[2 ] 。心阻抗微分图是一种简单的无创性测定心脏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的方法 ,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文以左心室造影为标准 ,对心阻抗微分图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准确性进行探讨。1 材料及方法1 1 研究对象1998年 11月~ 1999年 5月对 2 5例心脏病患者作了同期左心室造影和心阻抗微分图检查。本研究共 …  相似文献   

10.
国内心阻抗法非线性公式测定心输出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6年,Kubicek等基于Nyboer的血管园柱体阻抗模型[1],提出了用心阻抗微分图测定心输出量(CO)的方法,即Kubicek公式[2]。80年代初,Sramek等提出了锥台模型的计算公式,对Kubicek公式进行了修正[3]。通过大量的临...  相似文献   

11.
栾斌  魏晓真 《临床荟萃》1993,8(24):1139-1140
用肺微分阻抗血流图(DIPR)时相分析法,检测普通肺炎和肺炎合并心衰的小儿右心室收缩时间间期(RVSTI),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LVSTI),是了解肺炎时心血管功能状态较为实用的非创伤性方法之一,这对于观察心功能变化,探讨肺炎合并心衰的发病机理和指导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心肌梗塞病人恢复期心功能,以指导康复。方法: 应用心阻抗图观察心梗恢复期病人40例心功能指标。结果:恢复期心功能下降,陈旧心梗时间长短及有无Q波对心功能无影响,前壁梗塞较下壁梗塞对心功能影响大。结论:心梗恢复期康复训练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心导纳图对6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功能检测,并与同年龄组老年健康人相比,探索除由于生理性原因使老年人心功能减退外,冠心病可能对这些老年人造成什么影响并初步探讨此种无创性心功能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及方法分组:(1)老年冠心组: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60~95岁,平均68.2岁。均符合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冠心病诊断标准。(2)对照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60~78岁,经检查无心肺疾患,  相似文献   

14.
心阻抗微分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测心血管系统某些生理参数以及在心脏病理情况下这些参数变化的方法。文献上已有冠心病、肺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心脏病心阻抗微分图分析报告,但对原发性充血型心肌病患者的改变单独报道不多。本文介绍作者在这方面的初步工作。 (一)方法 1.受检对象正常组:55例,选自县人民医院健康职工及健康检查者,经检查均未发现心脏疾患。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40~78岁(平均50.6岁)。充血型心肌病组:共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75岁(平均50.2)。  相似文献   

15.
心阻抗图非线性法对胆石症术前术后心功能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阻抗图非线性法对胆石症术前术后心功能的对比观察束芳明刘淑君(江苏省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淮阴223002)胆石症是腹部外科中常见疾病,胆石症引起心肌损害受到临床学家的重视。本文采用心阻抗图非线性法观察了60例胆石症患者七项心功能指标,心肌收缩力及泵血...  相似文献   

16.
肺阻折图及其一阶微分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协助肺心病诊断和评价肺循环功能。本文检测210例矽肺患者肺阻抗图,发现阻抗容积图彼型多为单峰波,并出现多峰被,与健康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矽肺组波幅值均随病变发展而逐渐降低,舒张指数(hD/hs)、RVET亦随之下降,而PEP及PEF/RVET则逐渐延长。因此,对评价矽肺病人肺血循环功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某些肺循环病理改变所致的心、肺疾病以及心功能不全等都可导致肺阻抗发生改变。因此进行肺阻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阔前景。作为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部分——肺循环以前缺少简便、无创伤的客观观察方法,以致对其规律的研究和所知较少。右胸电阻抗/导纳图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打开了这一门户。我国肺循环研究起步较早,70年代李希臻首创右胸电阻抗方法,成功地开辟了无创伤观察肺循环的道路。肺阻抗容积图是利用生物电阻抗原理,通过仪器记录出一组反映每一心动周期中肺血容积改变的曲线波,它受肺血管阻力、压力以及心功能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作者导出的心阻抗图园台园柱体组合模型理论(包括数学上近似处理的胸围法)对阻抗图测定心输出量作了改进,校正了胸围,颈围个体差异,基础阻抗变异等对测定心输出量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的可靠性。但是,在心搏出量公式中,仍然采用了Kubicek的线性计算模式,即每心搏出量与心阻抗一次微分图的最大值、射血时间成正比。然而  相似文献   

19.
邓锡伟  罗德诚 《华西医学》1989,4(2):125-128
本文用心脏微分阻抗法评价了二种生脉口服制剂对2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功能的影响。其结果提示:二种生脉口服制剂均能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但以生脉口服液为优。  相似文献   

20.
脑导纳环 (AdmittenceEncephaloloop ,AEL)亦称脑导纳微分环 ,是近十余年研究开展的一项无创性检测脑血流变化的新技术[1] 。它是以脑阻抗血流图为基础 ,经过动物实验、理论推导及临床验证 ,显示电导纳法与原有医学检测所运用的电阻抗法相比 ,可消除人体基础阻抗 (Z0 )影响 ,从而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明显提高[2~ 4 ] 。我国学者李志明等人受他人心导纳环 (ADL)成功合成及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启示[5~ 8] ,创新性研制成功的双侧脑导纳环自动检测仪器 ,采用头部左、右两侧同步描记导纳图与导纳微分图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