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肿瘤科护士长对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士玉  邹福清 《河北医药》2012,34(5):774-775
肿瘤科患者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有下列三种情况:化疗患者;手术患者(测中心静脉压、静脉营养);晚期需长期输液的患者.我们采取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每年置管400多例,我们强化护士长的管理,制定了中心静脉导管从穿刺到维护的专门的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文将护士长对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及维护的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管理方法 1.1 患者需要中心静脉置管时由医生下医嘱. 1.2 护士得到医嘱后,由责任护士去评估患者,首先评估患者是否能行PICC置管,若可以则由护士进行PICC置管.否则护士将通知医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护协作模式对提升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率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对比两组PICC置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以81.35%的置管率明显不及实验组95.88%理想(P0.05);对照组以86.73%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不及实验组98.68%理想(P0.05)。结论:临床予以肿瘤化疗患者医护协作模式,可有效提升PICC置管率与患者的带管依从性,该法深受临床欢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6,(7):141-144
目的探讨患者通过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以及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制定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2年7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行PICC置管的1067例患者,根据是否实施PDCA循环管理进行分组,2012年7月~2013年12月为活动前(组),2014年1~12月为活动后(组),运用PDCA循环通过对本院PICC置管患者数量的统计以及导管感染数量的监测,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持续性的改进,提升护理质量。结果通过应用PDCA循环管理1年后,感染率从5.90%降至1.43%,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对PICC置管的监测,控制,反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大肠癌患者化疗期间提供一个无痛性安全的静脉渠道,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化疗导致的静脉炎以及置管后局部感染。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385例结直肠癌患者从PICC置管输入药物和观测临床置管结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385例患者,其中337例是一次插管,成功率为87.6%,留置时间为18~361d,平均置管时间165d,其中8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穿刺部位感染。但也有研究显示PICC导管在体内最长可留置1年11月[1]。避免产生感染的关键是在置管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置管后心护理。结论:PICC置管为大肠癌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渠道,确保大肠癌患者化疗的顺利,减少患者痛苦,但在置管及导管维护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着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PA)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甲状腺乳腺外三科化疗患者160例,随机抽取分别采用此两种置管方式的患者各8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维护间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以及费用,并对所收集资料行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相比,满足P>0.05,I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PICC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导管维护操作时间要超过IVPA组;P<0.05前提下,PICC组小于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于PICC组(P<0.05);舒适度Kamofsky评分高于PICC组(P<0.05);皮疹及穿刺点感染各1例为IVPA组中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静脉血栓及静脉炎均不会出现;13例静脉血栓、14例静脉炎、21例皮疹等为与PICC组导管关联的并发症,置管的72 h区间为其多发区域;7.5%为IVA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然PICC组(27.50%)要超过这一版本,满足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IVAP组导管的价格为4600元/个,PICC组导管价格为1800元/个,前者为后者的两倍多。结论 IVPA运用过程中与PICC相比,其导管护理有着较短的时间,有着较长的留置及维护间隔时间,患者可以更为舒适接受诊断,相对降低了继发症及出现感染的概率,是甲状腺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更适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PICC和CV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的对比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符黎虹  陈丽琴  邹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12-1613
目的 :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 (CVC)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劣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观察PICC患者62例和CVC患者进入58例置管成功率、术后导管口细菌培养监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ICC置管成功率为95 16 % ,CVC置管成功率为89 65 %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5) ,术后导管口细菌培养监测PICC细菌阳性率为12 9 % ,CVC细菌阳性率为10 34 % ,导管阻塞率 ,PICC组为10 24 % ,CVC组为14 64 % ,以上二组差异也无显著性 (P>0 05) ,而CVC组导管脱落发生率为4 7 % ,气胸发生率为8 75 % ,误入动脉发生率为4 12 % ,明显高于PICC组 (P<0 05)。结论 :两种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和一般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但严重的并发症差异具有显著性。因此 ,PICC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 ,易操作 ,能避免发生气胸或误入动脉等严重并发症 ,满足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需要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时同步抗凝治疗方法对高凝状态肿瘤患者防止血栓形成维持导管通畅达到治疗目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恶性肿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观察组在PICC置管及维护期间进行同步抗凝治疗,对照组则按照常规方法防治静脉血栓。结果观察组的46例患者置管后及抗凝治疗1个月后PLT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1例(2.17%),为上肢浅静脉栓塞,对照组发生静脉血栓8例(17.39%),上肢浅静脉3例,锁骨下静脉4例,颈静脉1例。结论对高凝状态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期间采取同步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维持导管通畅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80患者实行了PICC术,通过加强PICC置管前后的健康教育,导管的维护和正确使用,置管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2例患者化疗顺利完成,8例长期输液患者达到治疗效果,80例均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随着PICC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我们愈来愈深刻的体会到娴熟的置管技术固然重要,但置管后的护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留置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5例患者出现PICC置管的并发症,即为对照组;并对105例未出现并发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即为观察组。分析肿瘤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采取护理对策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有导管材质因素、医源性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9%<30.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可出现相关并发症,其原因较多,经采取有效护理对策后,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网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出院后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肿瘤PICC置管患者122例为对照组,行常规门诊PICC维护;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肿瘤PICC置管患者122例为观察组,行信息化网络平台PICC维护网进行维护管理,包括成立PICC维护小组、建立PICC维护网点、建立PICC患者信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网路平台PICC维护网运行与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2%、护理满意度为97.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PICC维护网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护理,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盈碧  梅慧红  徐洁  杨孝军 《中国药房》2013,(46):4392-4394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静脉化疗及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妇科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妇科肿瘤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静脉化疗及腹腔热灌注治疗的患者行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并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同一病区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前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文书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1例(3.33%)显著低于实施前的6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患者化疗基础知识知晓率、并发症预防知晓率、生活方式管理知晓率、化疗不良反应知晓率、心理疏导知晓率、满意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静脉化疗及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妇科肿瘤的患者应用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症化疗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医护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肿瘤内科411例行PICC置管的癌症化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疾病、伴随疾病、职业、学历、体检情况、体力劳动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癌症化疗患者发生PICC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411例患者中有17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最高,为30.9%。癌症化疗患者的职业、学历、体检情况、体力劳动与PICC静脉炎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职业为农民的患者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学历水平、体检情况、体力劳动强度是静脉炎的保护因素。结论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职业为本地区癌症化疗患者PICC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农民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患者;学历越高、体检重视程度越高、体力劳动强度越低,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方法和价值。为化疗患者建立无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避免反复静脉穿刺,防止频繁采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局部组织坏死。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255例术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行健侧PICC插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其中204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51例行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穿刺。结果传统PICC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导管留置时间为26~112d,平均为69d,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好转。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营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9%,导管留置时间为34~146d,平均为83d,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快速、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维护简单,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肿瘤内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内科经PICC置管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85例患者资料,并通过开展强化护理培训、规范PICC置管操作流程、积极处理并发症、加强健康宣教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①干预前两年间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14%,并发症例次构成分别为导管堵塞27.68%、穿刺点渗血21.43%、置管处感染16.96%、静脉炎13.39%、导管移位9.56%、导管脱出7.14%、导管破裂3.57%,非正常拔管构成比为18.82%。②干预后半年内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07%,并发症构成分别为穿刺点渗血36.36%、导管堵塞27.27%、静脉炎22.73%、导管移位9.09%、导管脱出4.55%,非正常拔管构成比为7.14%。结论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是减少PICC置管化疗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e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异位后实时处置引导正位的作用及出现血栓等并发症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外周静脉血管行导管置入术的122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在X线发现有导管异位后立即在彩超引导下行位置调整及再固定,并对实施PICC导管置管后的肿瘤化疗患者或化疗结束即将拔管的肿瘤患者行外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122例中,X线发现有18例导管置入发生异位,均在彩超引导下一次调整成功;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10例外周血管发生血栓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肿瘤化疗患者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导管尖端异位准确复位,并对置管后出现的血栓等并发症准确判断,为临床处置提供及时协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液内科化疗患者拒绝采用外周静脉中心处静脉置管(PICC)的原因,以探讨护理相关对策.方法 选取本科2012年1~6月收治的50例应接受化疗但不接受采用PICC的患者,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50例患者中,拒绝PICC的原因具有多样性,12%的患者认为在化疗期结束将至无必要采用置管;16%的患者对PICC不了解,其担心使用后会出现导管脱出、感染等情况;10%的患者认为置管会造成生活不便;40%的患者经济状况不允许;8%的患者担心置管后妨碍美观;14%的患者认为出院后的维护工作比较复杂.结论 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对PICC的宣传,提高患者对PICC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肿瘤化疗的患者给予PICC导管期间的不同护理方法及效果,以提高PICC护理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共70例肿瘤化疗且使用PICC导管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的PICC护理方法,实验组给予改革后PICC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患者PICC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ICC使用期间舒适度为(9.01±0.33)分,疾病不确定感为(63.71±9.08)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化疗使用PICC的患者给予我院改革后的护理方法,可以更好地降低PICC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程度,减少不良情绪,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应届毕业的新护士50例为实验组,2015年应届毕业的新护士5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培训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岗前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新护士的培训效果及认同感,通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成绩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问卷调查实验组94%新护士满意PDCA循环培训模式,对照组新护士仅有62%满意传统岗前培训模式.结论 PDCA循环模式能提高新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效果好,且易于被新护士接受,PDCA循环模式适用于新护士的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大肠癌手术及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PICC置管在100例大肠癌患者围术期及术后5-FU/LV、FOLFOX4、6方案化疗中的应用、护理及相关并发症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所有患者顺利完成经PICC静脉营养等大剂量药物准确输入,减少了化疗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及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常见并发症得到了及时的处理。结论:PICC在大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提高了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PICC安全评价工具在癌症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留置PICC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的PICC置管术后不做功能锻炼,试验组患者PICC置管时应用安全评价工具表在专门的PICC管理小组成员监督指导下护理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干预1个月后,试验组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安全评价工具表弥补了PICC置管的原有缺陷,减少PICC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显著,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