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艾滋痴呆,脑膜炎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这些疾病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且给社会和家庭增添了巨大的负担.而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由于人体中血脑屏障(BBB)的存在,无法到达患病部位或到达后有效浓度不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据报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2006~ 2009年间批准上市的74种新药中,仅有小部分新药是针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亨廷顿舞蹈病等CNS疾病的,且取得的疗效并不理想.药物无法有效通过BBB是CNS疾病新药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使药物透过BBB或增大透过率成为人们治疗CNS疾病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未明.其病理显示脑部有弥漫性萎缩,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有缺损.国内外很少有报道大脑萎缩与BBB的关系,究竟是大脑萎缩引起BBB通透性的升高,使病原体和血液循环过程中具有潜在危害的小分子透过BBB[1];还是BBB通透性的升高引起脑内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大脑萎缩还不清楚.本文主要探讨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细胞,监视CNS免受损伤在神经发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血管新生在缺血性脑卒中和肿瘤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血管新生已成为这些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在神经发育及CNS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小胶质细胞与血管新生均有着密切联系.然而,目前对于小胶质细胞在CNS疾病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秦敏  王满侠 《山东医药》2010,50(41):112-113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是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CNS抵御全身炎症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就是血脑屏障(BBB),但仍有一些免疫细胞可以通过BBB进入中枢参与炎症反应。具有免疫能力的细胞通过释放各种炎症介质或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等,其中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时中枢神经系统(CNS)衰竭发生率很高,应行预防性颅内放射(PCI)防止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SCLC 最易发生脑转移,Newan 和Hansen 发现33%~42%的SCLC 患者在死亡时CNS 受累,30%患者CNS 发生病变.Nagent 等报道用化疗维持生命2年的患者最后还是死亡,尸检中80%的患者CNS 转移,其中17%首发CNS 衰竭,并在大脑处有大量转移灶、脑转移后预计寿命为3.7~7个月。由于只有少量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化疗不能明显地减少脑转移的危  相似文献   

6.
神经性肺水肿(NPE)发生于各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通常是致命性的)之后,而病人原来并无肺、心疾病。用实验方法损坏动物CNS不同部位可产生NPE,也有许多CNS疾患伴发NPE的报导。但其发病原理尚不清楚。 CNS损伤后可很快发生肺水肿。在头部创伤或向第四脑室注射纤维素当即致死的动物常显示全肺的肺水肿。人体也有同样的情况,有人在8例头部创伤当即死亡的病人全都见到肺水肺。在单纯头部枪弹穿通伤即刻致死的士兵也常有肺水肿。这种起病形式提示NPE是由损伤的大脑迅速发放神经冲动的结果。与丘脑下部病损的关系各种CNS损伤都与NPE有关,因此它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急性脑缺血的超早期,完整的血脑屏障(BBB)使许多治疗药物无法在有效治疗时间窗内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转铁蛋白受体(TfR)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使结合的药物通过BBB,从而大大增加了治疗药物的定向选择性,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的再生问题仍然是神经康复中所面临的难题。虽然在CNS损伤后,多重附加因素针对再生的阻碍作用和环境对于固有再生能力的对抗作用,导致轴突再生困难,但目前研究已肯定脑具有一定可塑性。临床研究发现电刺激对CNS损伤具有良好的促修复效果,为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将重点讨论CNS损伤后电刺激  相似文献   

9.
在急性脑缺血的超早期,完整的血脑屏障(BBB)使许多治疗药物无法在有效治疗时间窗内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转铁蛋白受体(TfR)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使结合的药物通过BBB,从而大大增加了治疗药物的定向选择性,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Toll受体4(toll receptor-4,TLR-4)在急性胰腺炎(AP)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64只SD大鼠分为8组:对照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2、6 h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2、6、12、24、48 h组,每组8只.测定血-脑脊液屏障(BBB)通透性、胰腺病理损伤程度、组织TLR-4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对照组,AEP2、6 h组,ANP 2、6、12、24、48 h组的BBB通透性分别为1.55±0.29、1.64±0.17、1.69±0.24、1.89±0.12、2.66±0.32、2.91.4±0.29、2.89±0.69和1.84±0.07;胰腺病理分值分别为0、2.38±0.92、3.13±0.64、8.50±1.07、9.75±0.71、10.25±1.28、1 1.13±1.25和10.13±1.13.AE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筹异,ANP各组较AEP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BBB通透性与胰腺损伤呈正相关(r=0.626,P<0.01).对照组和AEP组无TLR-4mRNA和蛋白表达,而ANP各组明显表达,其表达水平与BBB通透性水平呈正相关(r=0.208,P=0.027).结论 ANP时存在BBB通透性的升高,CNS内TLR-4信号途径的激活可能参与了ANP所引起的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结构、调控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脑屏障(BBB)是一种弥散屏障,能阻止大多数化合物从血液进入脑组织。脑微血管系统的3种细胞成分组成BBB,即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和周细胞(PC)。脑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J)构成弥散屏障,选择性阻止血液内大部分物质进入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紧密包绕血管壁,可能对诱导和维持TJ屏障起关键作用,但星形胶质细胞并不被认为在哺乳动物脑内具有屏障功能。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和神经炎性疾病均存在BBB功能障碍,如TJ密闭性损害。在这里,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BBB和BBB功能障碍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中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我们重点讨论了早产儿脑室出血(IVH),后者可能涉及TJ密闭性功能障碍,以及胚胎生发基质(GM)内BBB发育不成熟。缺乏TJ或PC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终足未能完全覆盖血管是早产儿GM血管脆弱的原因。最后,本文阐述缺血缺氧时BBB通透性增高的发病机制,以及脓毒性脑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痴呆、多发性硬化和Alzheimer病涉及BBB的炎症机制。  相似文献   

12.
路易体痴呆(DLB)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大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痴呆。DLB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近期研究表明血脑屏障(BBB)的受损与DLB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DLB与BBB之间的关系:(1)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2)血脑屏障受损的在体评估办法;(3)DLB存在血脑屏障受损的证据;(4)α...  相似文献   

13.
胰性脑病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并发症,发病率为3%~27%,病死率超过40%.目前认为血脑屏障(BBB)损伤和通透性的升高是多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及病变的前提,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变化研究尚较少.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发生、发展过程。新近研究表明,其他类型细胞如肠道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EGC)等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EGC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星形胶质细胞,具有神经营养支持和神经免疫的属性。本文就EGC在IB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非选择性β阻滞剂心得安已被用于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从此,新的β阻滞剂不断出现,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但其作用可以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或健康。β阻滞剂的副作用按药理学分为可预料和不可预料两部分,前者表现为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肌无力、肢冷等,是药物的正常药效结果,与药物剂量有关;后者表现为恶心、肠道功能失调等肠胃道症状、皮肤反应、性功能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CNS)有关的情绪失调,这些副作用与药物剂量无关。本文对β阻滞剂治疗引起的CNS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数目为神经元的10~50倍,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生理病理起着重要作用,支持和保护神经元、参与免疫应答、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突触的形态与功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中,神经胶质细胞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影响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7.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文章综述了内皮细胞(EC)、EC紧密连接(TJs)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基膜(BM)等方面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若干进展,并分析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损伤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理学改变.闭合蛋白是构成BBB紧密连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持BBB完整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缺血通过诱导炎性介质、活性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启动闭合蛋白降解,并使紧密连接-细胞骨架蛋白相互作用发生改变,导致BBB完整性破坏,通透性增高.文章主要阐述了闭合蛋白与BBB、脑水肿和出血性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闭合蛋白作为缺血性卒中干预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自噬是一种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能够降解和回收长寿蛋白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的能量和功能。脑血管内皮细胞是神经血管单元(NVU)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紧密连接结构是血脑屏障(BBB)的主要结构,而BBB完整性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稳态的保障。缺血性脑卒中(CIS)发生时,多种脑内细胞自噬可被激活,包括脑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其中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可影响BBB完整性、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研究发现,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激活或抑制可能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蛋白O3a(FOXO3a)、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机械靶蛋白(mTOR)、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且调控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可降低细胞凋亡率、减轻炎症反应和保护BBB的完整性,从而减轻脑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本文从CIS病理过程、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其发生机制、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在CIS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认为调控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可能是治疗CIS的一种潜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临床病理学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CVD)和Alzheimer。病(AD)脑标本的免疫组化分析,以探讨白质与血脑屏障(BBB)损害的关系。 从Kyoto大学医院神经病理实验室的脑库中选择缺血性CVD标本14个,AD标本12个,另6个非神经疾病脑标本作为对照组。取尾状核前端组织包括扣带回和上、中、下额回。切片冰冻后用游离漂浮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