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合成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己内酯(mPEG-PCL)嵌段聚合物,制备聚合物囊泡并考察胰岛素(INS)-mPEG114-PCL152的体外释药行为. 方法: 利用开环反应制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mPEG-PCL聚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确定.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聚合物囊泡,激光散射法测定粒径,透射电镜考察表观形态,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聚集浓度值(CAC).利用Bradford法测定INS-mPEG114-PCL152的载药情况及其体外释放行为. 结果: 空白囊泡粒径约200 nm,CAC均较小.20%投药比例制备的载药囊泡模型药物INS-mPEG114-PCL152利用度最大,包封率(62.80±2.14)%,载药量(11.10±0.34)%;体外释药考察前2 h突释19.28%,48 h后累积释药55.05%,符合Higuchi模型. 结论: mPEG-PCL共聚物囊泡粒径适中,抗稀释能力强.INS-mPEG114-PCL152具有较明显突释效应,随着表面结合的INS的解离,逐渐呈良好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合成了材料3-羧丙基-三苯基溴化鏻-聚乙二醇-聚己内酯(CTPP-PEG-PCL),并且采用自组装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姜黄素CTPP-PEG-PCL胶束,芘荧光光谱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考察粒径、包封率、形态、体外释放度;采用MTT实验进行肝星状细胞毒性评价。所得材料CTPP-PEG-PCL经1H NMR表征确证其结构,CMC为2.252 mg·L-1,胶束粒径约为190 nm,含药量为(0.66±0.008) g·L-1,包封率(94±0.6)%,体外释放显示缓释特性,姜黄素胶束对肝星状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姜黄素原料药(P<0.05)。表明CTPP-PEG-PCL胶束临界胶束浓度小,包封率高,肝星状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改良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衍生物Cur(OA)2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1 actide-coglycolide-co-poly-(ethylene-glycol),mPEG5000-PLGA]纳米粒[Cur(OA)2-NPs]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Cur(OA)2-NPs加以表征.方法 以包封率、形态、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优化制备工艺.以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对Cur(OA)2-NPs的粒径、Zeta电位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 优化的制备方案:药物Cur(OA)2与载体mPEG5000-PLGA的用量(质量)比为1∶4,有机相与水相溶剂体积比为1∶2;搅拌速率为1 200 r/min,泊洛沙姆188 (F68)的用量为0.3%.所得Cur(OA)2-NPs为球形粒子,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86.23nm(粒径范围80~100nm),Zeta电位为-23.8 mV.结论 改良溶剂挥发法适于载姜黄素衍生物的mPEG5000-PLGA纳米粒子的制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pH敏感斑蝥素聚合物胶束纳米制剂,以提高斑蝥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考察该制剂在弱酸性条件下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poly(ethylene glycol)-b-polylactide,PELA]和聚乙二醇-聚乳酸-聚(β-氨基酯)[poly(ethylene glycol)-b-polylactide-b-poly(β-amino ester),PELA-PBAE]为载体,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斑蝥素胶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胶束的微观形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HPLC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袋透析法测定纳米胶束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释放特性。结果:斑蝥素胶束呈明显的球状结构,PELA载药(PELA-C)胶束和PELA-PBAE载药(PELAPBAE-C)胶束的粒度分别为21.6,21.2 nm,且至少在5 d内稳定;载药量分别为1.68%和1.72%,包封率分别为92.0%和88.8%;在p H 5.5下的8 h累计释放率分别为24.7%和79.1%,在p H 6.5下的8 h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3.6%和50.0%,在p H 7.4下的8 h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0.2%和13.9%。结论:PELA-PBAE作为纳米载体能明显提高斑蝥素的水溶性,体外释药具有显著的p H响应性能,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郭庆发  虢英荣  曹慧  刘世武 《中草药》2019,50(3):598-603
目的制备pH敏感电荷反转型姜黄素纳米粒子(PCE/Cur NPs),优化制备工艺并考察PCE/Cur NPs的理化性质及其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正电性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乙烯亚胺(MPEG-PCL-PEI,PCE)的基础上键合1,2-环己二酸酐使其变成负电性材料,制备带负电的PCE/CurNPs,该纳米粒子具有pH值依赖性,pH值7时,PCE/Cur NPs不发生化学变化,显示负电性,pH值6时,PCE/Cur NPs发生化学反应,水解掉1,2-环己二酸,显示正电性。考察了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与体外释放等理化特性;通过MTT法、划痕实验进行检测,验证PCE/Cur NPs对B16细胞的抑制作用、抗增殖侵袭能力。结果获得了PCE/Cur NPs,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所得纳米粒子形态外观圆整,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为(80±5)nm;包封率为(90.0±2.0)%;载药量为(8.0±1.0)%;48 h时,PCE/Cur NPs释放趋于恒速,释放缓慢,累积释放达到(69.2±5.2)%(pH 7.4)与(71.2±4.3)%(pH 5.0);细胞实验显示,PCE/Cur NPs能够显著抑制B16细胞的生存和增殖能力,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成功制备了PCE/CurNPs,对抑制B16细胞增殖效果良好,为开发智能型抗肿瘤给药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PEG-PBLG纳米胶束体外释药及药动学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探讨PEG-PBLC纳米颗粒包裹药物的体外释放特性及体内药动学行为和分布。方法用阴离子聚合法合成聚合物;超微透析法制备胶束;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形态;制备3H-孕酮/PEG-PBLC纳米胶束考察药物从药库中释放特性以及胶束在兔体内药动学行为和各组织的分布。结果纳米胶束呈球形或椭圆形,其在体外释放符合纳米载药材料的释放模型,药物在1h产生突释,缓释可延长至48h,48h后仍有1/6药物被纳米胶束包裹。PEG-PBLC纳米胶束包裹药物后减少药物被肝脏的代谢,延长药物在血浆中的循环时间,增加药物向组织的转运。3H-孕酮/PEG-PBLC纳米胶束进入体内后在组织中的分布以脾脏、胃最多(分别为25.8%和20.0%),其次为小肠和淋巴结,肝脏最少,表明胶束能逃避肝脏的吸附并对胃可能具有靶向性。结论PEG-PBLC可成为易被肝脏代谢半衰期短的药物的优良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合成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偶联脱氧胆酸(mPEG-CS-DA)纳米载药系统,并以姜黄素(Cur)为模型药物,构建两亲性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理化表征。方法 采用两步反应合成mPEG-CS-DA,分别用IR、1H-NMR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并考察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筛选mPEG-CS-DA-Cur纳米胶束制备方法,并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度。结果 以透析法制备的载药纳米胶束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较小的平均粒径和无残留溶剂的特点。mPEG-CS-DA-Cur的载药量为(12.11±1.52)%,包封率为(89.37±4.12)%,平均粒径为161.4 nm,分布均匀,胶束中药物体外释放缓慢、稳定。结论 研究合成了1种新型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是1种良好的胶束载体材料,对难溶性药物Cur具有很好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后续药物进行靶向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包封率较高的氟尿嘧啶聚己内酯微球并研究不同粒径载药微球的性质。方法采用S/O/W乳化溶剂挥发法,考察了微球制备工艺中药物分散方法与油相溶剂的挥发速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将微球筛分后考察不同粒径微球的载药量及体外释药行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释药前后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果采用优化工艺条件,制得平均包封率为69.3%的微球;药物缓释达9d以上,释药前后微球表面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包封率较高、具有缓释特性的氟尿嘧啶聚己内酯微球。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和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并对其形态、粒径分布和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245.2 nm,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复溶后平均粒径为240.3 nm.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包封率为(42.39±0.91)%,72 h体外累计释药率为96%.结论: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姜黄素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0.
载姜黄素的可生物降解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 方法:采用W/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PLGA微球,并对其形态、粒径分布和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制得的姜黄素PLGA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 151 nm,平均包封率为(59.44±4.05)%,载药率为(1.98±0.14)%,71 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77%。 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可成功制备姜黄素PLGA微球,体外释药研究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1.
熊果苷缓释乳膏的制备工艺优化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熊果苷缓释乳膏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平均乳滴数和乳膏均匀度为综合评价指标,选取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及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优化熊果苷缓释乳膏的制备工艺;采用HPLC测定熊果苷含量,考察熊果苷缓释乳膏的体外释放度及稳定性.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乳化温度80℃,乳化时间20 min,搅拌速度为以1200 r·min?1搅拌20 Min,停止加热,以500 r·min-1搅拌直至冷却.制得的熊果苷缓释乳膏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良好的稳定性.结论:优选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得样品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适用于熊果苷缓释乳膏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介绍了近年来有关经典体外释放方法、透析法、室扩散法、流池法、基于体外脂解模型的体外释放研究方法等体外测定方法在药物释放特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药物传递系统,评价脂质纳米粒的指标主要有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释放、稳定性等.药物释放是影响药物进入体内发挥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体外释放是评价脂质纳米粒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外释放方法使其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则需要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优化,促进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制备Pluronic F127聚合物的载药胶束并阐明Pluronic F127在水中的胶束化过程。方法: 采用HPLC测定姜黄素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甲醇(30:70),检测波长420 nm。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姜黄素Pluronic F127胶束,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姜黄素-Pluronic F127质量比、水相用量、水相pH和水化时间对载药共聚物胶束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胶束粒径,动态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并通过1H-NMR分析Pluronic F127在水中的胶束化行为。结果: 优选的处方工艺为姜黄素-Pluronic F127(1:15),水相用量10 mL,水相pH 5.0,水化时间1.0 h。姜黄素Pluronic F127胶束的平均粒径约30 nm,平均包封率64.5%,平均载药量4.1%,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在水中随着Pluronic F127质量浓度的增高,质子的NMR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且信号变宽。结论: Pluronic F127在水中已形成了可载药的疏水性胶束内核,Pluronic F127具有优良的载药及缓释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海藻酸钠-碳纳米管(MWCNT)凝胶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PCM)为模型药物,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EDC)为相偶联剂,通过海藻酸钠(SAL)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修饰和改性,制备碳纳米管-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借助FTIR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修饰后MWCNTs的表面形貌,探讨PCM-SAL-MWCNT凝胶微球在人工肠液(SIF)中释放机制.结果:修饰后的MWCNT凝胶微球载药量及在介质中释放量随凝胶微球中MWCNT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在模拟肠液中释放时间长且药物释放完全.结论:MWCNT可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蟾蜍毒素微乳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给药特性。 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和伪三元相图筛选蟾蜍毒素微乳处方,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稳定性,通过透皮扩散仪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采用RP-HPLC测定蟾蜍毒素含量,色谱条件为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300 nm,进样量10 μL。 结果: 优选的微乳处方为辛酸癸酸三甘油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水(10.47%:33.69%:11.23%:44.61%),载药量(1.36±0.12)%。制得的蟾蜍毒素微乳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1.33±5.362) nm,多分散指数(0.103±0.025),Zeta电位-(30.85±3.25) mV。蟾蜍毒素微乳12 h的累积渗透量1 339.32 μg·cm-2,皮肤滞留量1 895.36 μg,分别是蟾蜍毒素水溶液的3.96,4.89倍。 结论: 蟾蜍毒素微乳稳定性较好,可显著促进蟾蜍毒素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6.
苦参碱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考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优选苦参碱凝胶剂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参碱含量,流动相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6:94),检测波长210 nm。利用动态透析法测定苦参碱凝胶剂体外释放率,以1,5,10 h累计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卡波姆-940用量、苦参碱用量、氮酮用量及凝胶pH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卡波姆-940、苦参碱和氮酮用量分别为1.0,2.0,0.5 g,pH调节至6.8;苦参碱凝胶剂在1,5,10 h内的体外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0.17±0.35)%,(74.90±0.70)%,(94.53±0.74)%。结论:优选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苦参碱凝胶剂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7.
姜黄素眼用脂质体的制备及晶状体抗氧化作用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制备N-三甲基壳聚糖(TMC)包覆姜黄素眼用脂质体并考察其抑制大鼠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氧化作用。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Cur-TCL),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脂质体处方工艺;采用过膜法、透射电镜、粒径电位测定仪测定Cur-TCL的理化性质;建立大鼠硒性白内障模型,考察Cur-TCL对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最佳处方为姜黄素1.41 mg,磷脂质量分数4%,胆固醇-磷脂(1:5.44)。经0.5%TMC溶液包覆后脂质体呈球形,粒径增大,电位显著提高,药物包封率基本不变。与未包覆脂质体相比,Cur-TCL组大鼠晶状体中SOD活力提高30.3%,MDA摩尔浓度减少52.4%,GSH含量增加1.29倍。结论:Cur-TCL可显著抑制硒性白内障导致的晶状体氧化过程,为该制剂治疗白内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姜黄素胶束制备及其体内生物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伯开  张灿  金方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1):1639-1643
 目的 采用N-辛基-O-磺酸壳聚糖(NOSC)制备姜黄素胶束,考察其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稳定性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作用,并对其体内生物转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HPLC测定姜黄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大鼠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通过酶解法研究姜黄素体内生物转化产物。 结果 姜黄素NOSC胶束显著提高了药物水中溶解度和稳定性,胎牛血清(FBS)和水溶性抗氧剂VC能够提高姜黄素的稳定性;大鼠口服给药后,姜黄素胶束与混悬液相比,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体内姜黄素生物转化产物葡糖苷醛酸和磺酸复合物转化比例与给药途径相关。结论 姜黄素口服吸收差主要原因为溶解度低、稳定性差、肠道生物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载姜黄素两亲性星状聚酯纳米粒(Cur-NPs),以解决其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方法 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和酯化反应合成两亲性星状聚酯(DPE-PCL-mPEG)作为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FT-IR)、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确定其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溶剂挥发法制备C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