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医学采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一定的优势。疫毒致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实践,可以证明"毒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对以疫毒致病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研究的疗效进行Cochrane系统评价,其主要目的是评价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而探索"毒邪侵袭,肝络受损"的病机,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毒邪致病的古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危害人类的重大疾病,目前不能根治.本文从文献入手论述了古今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毒邪致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指出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毒邪致病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本病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毒损肝络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震  姚乃礼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26-1127
从毒邪的特征入手,论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湿热疫毒入侵,从致病特点看,其属于伏邪的范 畴,病机关键是毒损肝络,阐述了毒邪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演变过程,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注意解毒通络的 方法。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热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误区 目前中医界多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是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所致,对其病因病机多认为系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蕴积中焦,胶结不解,加之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诱因,出现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5.
王政  冯全生 《河南中医》2011,31(8):870-872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多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引起,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湿热疫毒是其发病外因,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是其病理演变.笔者通过从传统研究、中医体质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为“毒”,是根据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流行病学特点,以现代医学微观认识为基础,结合祖国医学“疫毒”、“伏气”瘟病发病及病机特点的产物。有学者从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方面总结为:“杂气(即疫毒)致病说明了传染性致病因子及其特性,属外因;伏邪致病说指明了潜伏性感染方式;内外相召致病说强调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其虽为“疫毒”、“伏气”,但从病位在肝、在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如不加以控制会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以湿热疫毒内蕴起病,湿热疫毒致气机郁滞,久则入络,瘀血阻络,整个疾病过程都存在邪实,邪盛则正虚,随病情发展会出现正虚夹杂,张武老师治疗该病有三个特色,即通法、肝脾同调和细节把握。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具有疫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嗜肝性,感染后常表现"湿热证",因此,湿热疫毒感染是其根本病因。"湿热"既具有湿、热二邪的原有特征,二者又阴阳相合,导致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端、轻重殊异。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是其病机关键,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可分为肝胆湿热疫毒证、肝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瘀热证3个证型,分别以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方、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进行辨证论治,法随证转,灵活处方,不可偏执,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9.
浅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因病机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学概念,中医学古代文献并无其记载。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常将肝纤维化归入“胁痛”、“黄疸”、“痞块”、“积聚”、“瘕瘕”等病证范畴。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在病因病机上与慢性乙肝、肝硬化难以截然分开。其病机复杂,医家有强调“湿热”、“疫毒”、“肝郁”、“血瘀”等之不同。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拟从正虚血瘀湿热疫毒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进行浅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无出血热病名。究其发病季节,临床证候,似属“温热疫毒”、“土疫斑病”、“伏暑”等。主以高热伤津,毒瘀交结,迫血妄行,导致厥脱。病因:分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疫毒,“杂气”以及六淫;内因之中以肾精不足,机体抗毒力弱为主要因素。发病特点及病机;出血热多发于春、秋、冬季节,以20~40岁青壮年罹患最多,起病暴急,变化复杂,热势盛,传染强。疫毒乘虚侵袭人体,由表及里,骤热寒战,定位“五痛”、  相似文献   

11.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研究中对"络"之发病多以"肝络"定位的情况,从络病理论入手,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络脉瘀滞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了以"络"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位类证候要素的观点。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变涉及脏腑较多,邪气入络是本病多脏多腑病理变化的基本病机,以"络"作为病位类证候要素可更好体现肝病全身病变特点,有助于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论“胃家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任 《河南中医》2010,30(1):26-28
“胃家实”反映了阳明病“胃肠邪热亢盛”、“里实燥结、腑气不通”的病变特点。由于胃肠功能障碍,经络失调,升降紊乱,气血津液受损,使病邪深入机体,毒壅血络,燥热亢极,充斥全身内外,形成“胃家实”。此时,因肠粘膜屏障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多种炎性介质过量释放和炎症细胞过度激活,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致SIRS。SIRS伴有严重感染的则称为脓毒症(sepsis)。因而,“胃家实”本质即是指胃肠功能失调,是导致SIRS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核苷类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特点.方法: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中拉米夫定耐药112例,阿德福韦酯耐药71例,未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134例.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采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病情出现重度者.较未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病例少(P<0.05);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出现瘀血阻络型者,较未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病例少(P<0.05).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病情轻重和中医证型,与未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服用拉米夫定出现耐药而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应继续用药以减少重度肝炎的发生和血瘀证的形成,同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以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浅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乙型肝炎是病机复杂、证候多变的疾病,常因患者体质不同、病变发展方向不同而出现不同证候,不同证候之间亦可相互转化,治疗上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杭病毒、恢复肝功能、抗纤维化、调整免疫机能等药物,一种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加强辨证辨病相结合,从而提高中药治疗本病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它证的生物信息学差异。方法:应用Affymetrix Gene Chip人类全基因组芯片,分析了9例、3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各3例)基因表达谱。通过应用Scanner 3000 7G 4C扫描仪对芯片进行扫描和信号值转换,获得各个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对表达比值。结果:在检测的全部54676个基因中,中医证型基因表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比较,表达差异基因均占全基因的0.2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肝郁脾虚证的基因层面上有着异常表达,这可能是临床出现同病异证的生物信息学基础,为其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湿热疫毒入侵,邪伏血分,致使正气亏虚、气血失调是其基本病机.其中医辨证分型可按病因分为湿热相关分型、毒邪有关的分型、气机相关分型、血瘀相关的分型湿相关的分型;按病机分为肝郁相关的分型、阴虚相关的分型、肝郁脾虚相关的分型、与脾虚相关的分型;按病位分为病位在肝的分型、病位在肝肾的分型、病位在脾胃的分型、病位在肝脾(肾)的分型.中医药治疗主要有辨证论治、专方专用、单方制剂及针灸、推拿等.  相似文献   

17.
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伏气温病的主要病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的ccc DNA潜伏肝细胞核内和机体免疫应答不全,这与伏气温病相类似。再者邪伏之所-膜原与"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密切相关,因膜原具有分布的广泛性、系统的复杂性,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紧密性及中介性,这使得慢性肝病的治疗变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而诱发。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王耀光教授运用“肝肾同源理论”探讨该病,指出病因、病机为邪毒内侵和正气内虚所致,同时根据其疾病发展规律,进行早期、中期、稳定期、晚期的四期分型辨证。运用肝肾同调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证候特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探索乙肝肝硬化失偿期的证候规律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373例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HBV DNA定量、血常规等常见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蕴结型中ALT、AST、TBIL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ALB值肝肾阴虚型明显低于肝郁脾虚证型,而GLB值肝肾阴虚型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HBV-DNA、AFP、血脂血糖、凝血、血常规进行了分析未发现之间的明显规律性。结论:肝功能是判断疾病变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协助中医辨证判断疾病的阶段及预后评估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①“热入血室”与“热入因作结胸”的“热入”似同实不同,“热入因作结胸”是病因病机,热是外来表热;而“热入血室”是证候,热是病人正邪相争时产生的热,不是外来的邪热,也不是风寒所化热,这种热进入血室,与经血相搏,形成“热入血室”证。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热入血室证病位在下焦胞宫,与胃气及上、中焦无关,胃气包括下焦的大小肠,所以在上二焦的基础上提出胃气加以强调,一则表明重视胃气的一贯思想,二则提示病虽在下焦,但与胃气系统的脏腑无关。(3)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指部分表证和阳郁的里证,并非病位;用小柴胡汤是调理枢机,疏通阳郁,而不是和解少阳;本证“可与小柴胡汤”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少阳的半表半里之说与本条无关。④大结胸证的形戍分别由太阳表热证、少阳热证、太阳少阳并病三者误下,致邪热入里和伤寒日久不解化热入里,与素体停痰留饮搏结而成。⑤女子胞作为奇恒之腑之一,与其他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特点不同,不管是经血还是胎儿,都是要有规律的、有时限的藏泻交替,绝对不是藏而不泻。所以说《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特点的归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