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188名干部进行膳食营养状况评价,找出营养缺陷,以便提供老年人合理营养处方。方法:对188名干部进行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男155名,女33名,年龄39~88岁;以询问法对所有人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结果: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膳食脂肪占总热能的比例为29.91%,碳水化合物比例为53.57%;体格检查结果显示老干部体重超重的占64.3%,营养不良的仅为2.3%;生化检查显示平均血糖值高于正常值,70岁以上组尿素氮、肌酐、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均高于70岁以下组,而总蛋白、白蛋白及三酰甘油、血红蛋白70岁以上组较低,两组比较除尿素氮、肌酐、胆固醇、尿酸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干部膳食结构需要调整,应降低膳食脂肪摄入量,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比例;增加体力活动,降低体质量,减少超重和肥胖,预防糖尿病发生;定期检查营养状况;老年干部应随年龄增长注意定期复查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高血脂可导致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共识。 目的:探讨老年人在衰老进程中血脂水平的变化规律。 设计:横断面调查。 单位: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 对象:选择2000-07/2004—08在上海华东医院进行企业体检的职工和指定在本院就诊的干部605名。均自愿参加观察。男541名,女64名。其中〈70岁者91名。≥70岁者514名。曾患冠心病者271名,患恶性肿瘤者83名,患其他疾病者251名。 方法:对人选的605名体检者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同时进行病史询问及一般体格检查。受检者空腹12h以上抽取静脉血。当日上午分离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测定血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的含量。正常值(总胆固醇:3.6-6.5mmol/L;三酰甘油:0.4-1.8mmol/L)。血清异常标准(总胆固醇:〉5.72mmol/L;三酰甘油:〉1.72mmol/L)。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年龄、疾病类型、性别体检者的血脂检测指标比较。结果:纳入体检老人605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不同年龄体检者血脂检测指标比较:血总胆固醇的峰值出现在70-74岁.以后开始逐步降低,70-74岁体检者血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体检者(P〈0.05)。丽血三酰甘油水平随年龄增长有逐步升高趋势,仅75—79岁体检者略有下降。②不同疾病类型体检者血脂检测指标比较:恶性肿瘤组体检者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其他疾病组,冠心病组体检者血三酰甘油水平高于恶性肿瘤组及其他疾病组。③体检者血脂异常检出率:高胆固醇检出率为15.5%,高三酰甘油检出率为35.9%。男女两性间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老年人血脂代谢随年龄增长发生的改变与不同性别激素水平的变化及疾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酚磺乙胺对血清糖化血清蛋白、葡萄糖等生化测定结果的干扰。方法在基质血清中加入不等量的酚磺乙胺,形成不同浓度的测定标本,以基质血清为对照组,同时测定糖化血清蛋白、尿酸、肌酐、葡萄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酚磺乙胺对糖化血清蛋白、肌酐测定产生明显的正向干扰,对葡萄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尿酸测定产生明显的负干扰。结论酚磺乙胺干扰糖化血清蛋白、葡萄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肌酐、尿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沿海居民血尿酸的影响因素如何?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防治切点如何?目前尚无中国人资料。 目的:明确山东沿海20岁以上女性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设计:随机、分层、整群抽样调查。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对象:于2004—05/10对山东沿海五市(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和东营)常住女性居民进行调查。年龄20-80岁,常住5年及5年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人群。 方法:采用人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第1天填写调查问卷,第2天清晨采空腹血做血尿酸检测,对尿酸值高于正常的第3天复查并进行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教育。 主要观察指标:①一般情况调查:包括健康状况、饮食、体力活动、劳动强度和经济情况。②营养调查:分食物摄入频率调查和膳食调查两部分。③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体质量指数。④测定空腹血糖、血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含量。 结果:①随着血尿酸浓度的升高,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尿素氮、肌酐.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也逐渐升高,血尿酸280-319μmol/L、血尿酸320-349μmol/L、血尿酸〉350μmol/L(高尿酸血症)三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血尿酸〈280μmol/L组(P〈0.05~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血尿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P均〈0.01)。②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超重和肥胖、糖代谢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着尿酸值的升高而升高;与血尿酸〈280μmol/L组比较,血尿酸280~319μmol/L、血尿酸320~349μmol/L和高尿酸血症组发生代谢综合征的OR值分别为2.29(95%CI:1.81-2.89),4.15(95%CI:3.10-5.55),4.96(95%C1:3.85~6.39)。③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食贝类量、尿素氮、肌酐、三酰甘油、腰臀比、轻体力活动为女性高尿酸血症独立的危险因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保护因素。 结论:山东沿海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血尿酸值的升高而升高,血尿酸超过280μmol/L应作为代谢综合征防治切点。控制代谢综合征,减少贝类等含高嘌呤海产品的摄入是预防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的措施之一。临床医师应警惕高尿酸血症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员不同尿酸水平及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9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34 57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尿酸血症9771人,尿酸正常24 799人。收集体检人员基础资料,观察高尿酸组与正常对照组年龄、血糖、血脂水平及动脉脉粥样硬化(AS)发生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男、女体检人群中高尿酸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水平及A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肌酐及尿素氮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AS发生率影响体检人员尿酸水平的因素(P 0.05)。结论尿酸水平升高与血糖、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尿酸水平升高是AS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绍兴市区9929名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分类及分型的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绍兴市区人群血脂水平分类及分型特征。 方法:收集2004~01/2005-12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绍兴市区人群9929名的血脂资料(男/女:5314/4615,年龄20~96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49岁)、老年前期(50~59岁)及老年(60岁以上)4组。按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并参考美国“ATPⅢ指南”将所有数据进行血脂分类及分型并分析,具体标准:总胆固醇以5.2~5.69mmol/L为边缘性增高,〉5.7mmol/L为高总胆固醇血症;三酰甘油以1.7~2.26mmol/L为边缘性增高,〉2.26mmol/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1.03mmol/L为低水平、1.03~1.54mmol/L为合适水平,1.55mmol/L以上为高水平。 结果:①总胆固醇水平:4个年龄组中超过合适水平者基本都在30%以下,只有老年女性达到了34%。他们中约15%可以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老年女性高胆固醇血症者比例达到19.2%。(砻三酰甘油的分布:在0.56mmol/L以下者约为5%;在1.13mmol/L以下者约为35%,在1.69mmol/L以上者各组约为35%,〉2.26mmol/L者约为17%。③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都在合适范围者青年组为49%,中年组和老年前期组约为47%,老年组约为44%;从高血脂分型来说,不论是边缘性增高或明确的高血脂都是高三酰甘油略多与高总胆固醇。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水平的分布频率在各组中大致为4%,在60岁以下人群中女性(4.3%)略高于男性(3.9%),而在老年人中则相反(男性4.1%,女性3.1%);高水平者在各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约为60%,但在老年女性中高达71.5%;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见于高三酰甘油者(男性16.1%,女性15.2%),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多见于三酰甘油边缘性增高型(男性15.0%,女性13.1%)。 结论:绍兴市城区人群血脂异常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异常者已达1/2),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人中也达到了约50%)。  相似文献   

7.
高原移居者出现高原病症状时的血生化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高原病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浆蛋白及血清酶等血生化的变化。方法:于2003-03/2005-08选择移居海拔4300m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其中慢性高原病患者87名,为慢性高原病组,其余236名为无慢性高原病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mL,用ACCUTETD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以血红蛋白(18g〈血红蛋白〈21g记0分,血红蛋白≥21g,记3分)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85%,记3分)记分。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度。无慢性高原病总记分为0-5分,轻度为6-10分,中度为11~14分,重度为15分或更高。结果:纳入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无慢性高原病组比较慢性高原病组较血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γ-谷氨酰转移酶增高,差异显著(P〈0.05),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尿酸增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差异显著(P〈0.01),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高原病引起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项指标异常,提示多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8.
正常体检群体糖耐量减低的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正常体检人群中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的检出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167名(男1929名,女238名)40~80岁正常干部体检中进行体质量指数(body inassindex,BMI)、腰臀比、血压、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our plasma glucoae,PG2h)、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等项检查,并对各年龄段组进行分析。结果:IGT的检出率18.5%(400/2167);40~49,50~59,60~69,&;gt;70岁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4.2%,17.8%,19.1%,24.5%,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在400例IGT者中,以50~59,60~69岁者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3.8%,35.8%;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者占64.5%;伴有高总胆固醇血症者占31.8%;伴有脂肪肝者占33.0%;伴高血压者占25.5%;伴冠心病者占19%。空腹血糖和PG2h与BMI及腰臀比均明显正相关(r=0.6~0.76,P&;lt;0.01);PG2h与血三酰甘油呈明显正相关(r=0.90,P&;lt;0.001);HbA1c与血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59,P&;lt;0.01)。结论:IGT在检出时往往已伴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血管系统受损;IGT的检出率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并分析血脂异常者中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聚集性。 方法:调查于2005-04-05/05-31完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黑龙江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工306人,均自愿参加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血脂、血糖的检测和血压的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高血脂定义为总胆固醇≥5.27mmol/L,三酰甘油≥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②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③空腹血糖≥6.1mmol/L为高血糖。 结果:306名调查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血脂异常检出情况:共检测职工306人,检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37.58%,32.03%。39.87%和0.33%,其中高三酰甘油者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r=24.387,P〈0.01)。女性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者检出率有年龄差异,且50岁以上明显高于50以下的女性(r=26.301,27.403,34.896,P〈0.01),而男性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检出率有性别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X^2=6.930,6.947,P〈0.01)。②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聚集性:检出胆固醇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者17人,占高胆固醇人数的14.78%;检出三酰甘油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者20人,占高三酰甘油人数的20.41%;检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者19人,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数的15.57%;检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的0人。 结论: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检出率在女性职工中有年龄差异,而男性职工则无年龄差异,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不同血脂类型与高血压、高血糖存在聚集性,但聚集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军队社区老年人冠心病8项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及集聚特点。方法:于2004—05/06集中对军队社区离退休干部2319人进行健康查体,同时填写总后勤部卫生部制定的干部健康体检及问卷调查表。选择资料完整、年龄≥60岁且自愿参加本项目的男性1728人,作为军队老年组,年龄60~94岁;将已在国内正式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北京医院资料中60~92岁男性5197人作为地方老年组,30~44岁男性3993人为中青年组。统计军队社区老年人的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高空腹血糖、超重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及其集聚率,并与中青年对照组和地方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军队老年组1728人、地方老年组5197人及中青年组3393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军队老年组冠心病危险因素流行率分别为年龄100%、高血压43.8%、吸烟率15.8%、总胆固醇46.3%、高三酰甘油32.8%、高空腹血糖13.0%、超重40.0%及肥胖5.0%。②军队老年组三酰甘油流行率显著高于地方老年组【31.5%,(χ^2=29.78.P&;lt;0.01)】,高血糖及超重显著低于地方老年组[15.7%,43.8%,(χ^2=7.62,7.44,P&;lt;0.01)】。③无论是在军队社区还是地方社区,老年人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集聚率明显高于中青年对照组(χ^2=6.54~2770.32,P&;lt;0.01)。④2项危险因素集聚军队老年组显著低于地方老年组[73.0%,84.2%,(χ^2=107.98,P&;lt;0.01)]。⑤在8项危险因素的调查中,≥3项危险因素集聚现象两组比较数据基本接近(P&;gt;0.05)。结论:军队社区老年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率依次为年龄、高胆固醇、高血压、超重、高三酰甘油、吸烟、高血糖及肥胖。军队社区老年人高三酰甘油流行率明显高于地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及超重的流行率显著低于地方社区老年人,而军队社区老年人冠心病≥3项危险因素的集聚与地方社区老年人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青岛港人群中血尿酸分布特点,分析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联。方法:调查于2000—04/12完成。选择18-54岁青岛港职工11926名,从中整群抽样8640名进行了尿酸测定,均自愿参加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通过问卷收集一般资料、个人疾病史、饮食和生活习惯和家族史等。测量职工的血压、身高及体质量。抽取空腹12h以上的静脉血,测定生化指标,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均用酶法测定,肌酐用苦味酸法测定。尿酸与心血管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为血压、超重和肥胖、血糖、血脂。高尿酸血症为男性尿酸≥416μmol/L,女性尿酸≥357μmol/L。 结果:纳入青岛港职工8640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青岛港职工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分布:男性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320.0&;#177;66.1),(250.6&;#177;56.3)μmol/L]。男性总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7.3%,3.3%(χ^2=46.2,P〈0.01)]。②血浆尿酸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除了男性年龄、血糖水平与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外,其他各因素均与尿酸有显著相关性(r=-0.128-0.286,P〈0.01)。③不同尿酸水平职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比较:根据高尿酸血症评估标准,将全部职工按性别分别分为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除男性年龄、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心率外,两组间其他各危险因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④不同尿酸水平职工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比较:无论男女,高尿酸血症组的高血糖(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超重(包括肥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在20.33—249.30,P〈0.01)。(5)不同尿酸水平职工危险因素的个体聚集情况:无论男女2个及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的聚集比率在高尿酸血症组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男:62.0%,29.2%;女:44.9%,13.2%(χ^27.75-164.20,P〈0.05-0.01)]。 结论:青岛港职工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血尿酸水平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紧密相关,提示尿酸可以作为中国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复方轮叶党参口服液对血脂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复方轮叶党参口服液对血脂的影响,并探讨其量效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50只,根据总胆固醇值,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复方轮叶党参口服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用8.3,16.6和33.2g/kg体质量复方轮叶党参口服液灌胃30d,观察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高血脂模型组大鼠血中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lt;0.05);复方轮叶党参口服液的中、高各剂量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明显低于高血脂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明显高于高血脂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lt;0.05)。低剂量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下降率分别为8%和17%,中剂量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下降率分别为18%和24%,高剂量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下降率分别为26%和39%。3个不同剂量复方轮叶党参口服液均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作用,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复方轮叶党参口服液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的作用,并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血脂可导致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共识.目的探讨老年人在衰老进程中血脂水平的变化规律.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对象选择2000-07/2004-08在上海华东医院进行企业体检的职工和指定在本院就诊的干部605名,均自愿参加观察.男541名,女64名.其中<70岁者91名,≥70岁者514名.曾患冠心病者271名,患恶性肿瘤者83名,患其他疾病者251名.方法对入选的605名体检者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同时进行病史询问及一般体格检查.受检者空腹12 h以上抽取静脉血,当日上午分离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测定血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的含量.正常值(总胆固醇3.6~6.5 mmol/L;三酰甘油0.4~1.8 mmol/L).血清异常标准(总胆固醇>5.72 mmol/L;三酰甘油>1.72 mmol/L).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年龄、疾病类型、性别体检者的血脂检测指标比较.结果纳入体检老人605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不同年龄体检者血脂检测指标比较血总胆固醇的峰值出现在70~74岁,以后开始逐步降低,70~74岁体检者血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体检者(P<0.05).而血三酰甘油水平随年龄增长有逐步升高趋势,仅75~79岁体检者略有下降.②不同疾病类型体检者血脂检测指标比较恶性肿瘤组体检者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其他疾病组,冠心病组体检者血三酰甘油水平高于恶性肿瘤组及其他疾病组.③体检者血脂异常检出率高胆固醇检出率为15.5%,高三酰甘油检出率为35.9%,男女两性间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血脂代谢随年龄增长发生的改变与不同性别激素水平的变化及疾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生芪降糖颗粒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后,大鼠血糖等血生化指标水平变化,并分析该变化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同时将其作用效果与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的药物罗格列酮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养,其余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从中选取体质量增长80%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以随机血糖≥16.7mmol/L为造模成功。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乳剂(蒸馏水配制)10mL/(kg&;#183;次),2次/d。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以人鼠单位体质量用药量直接换算后剂量的5,10,20倍灌胃生芪降糖颗粒溶液(三九集团,批号0401021,相当于生药当量2.5g/mL)。罗格列酮组:灌胃100g/L的马来酸罗格列酮悬浊液(葛兰素史克公司,批号04120005)。复方中药低剂量组,罗格列酮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1次;复方中药中、高剂量组,每天灌胃2次;共灌胃3个月。测定实验开始时、高脂饮食1个月后、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水平;治疗3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水平。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除自然死亡和造模失败的大鼠外,数据保留完整的大鼠分别为正常组10只、中药复方低剂量组7只、中剂量组8只、高剂量组7只、罗格列酮组7只、糖尿病模型组7只。①实验开始时: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胰岛素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②高脂饮食1个月后:中药各剂量组、罗格列酮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胰岛素均较实验起始时明显提高(P〈0.01)。血糖、尿素氮、肌酐、三酰甘油与正常组相近(P〉0.05)。③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各治疗组和模型组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比较(P〈0.01),而胰岛素水平则与正常组相近(P〉0.05)。④治疗3个月后:中药各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明显下降(P〈0.05~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血清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及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生芪降糖颗粒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生化指标,作用效果与罗格列酮相当,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构建的家庭护士食疗方案在超重或肥胖的高尿酸血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2年10月在山西省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0例超重或肥胖的高尿酸血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茶饮组和食疗组,各30例。茶饮组给予代用茶结合常规饮食;食疗组给予家庭护士食疗方案,即以代用茶结合非营养素为主的综合膳食进行干预,6周后比较两组尿酸、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1)尿酸。两组干预后尿酸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且食疗组尿酸含量[(419.07±40.38)μmol/L]低于茶饮组[(457.53±53.07)μmol/L](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降尿酸的总有效率(80.00%)高于茶饮组(30.00%)(P<0.05)。2)体重。与干预前比较,干预42 d后食疗组体重下降(P<0.05),茶饮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且食疗组体重低于茶饮组(P<0.05)。3)血糖血脂代谢指标。与干预前比较,食疗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均有所改善(P<0.05),茶饮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低于茶饮组(P<0.05)。4)肝肾功能。食疗组干预42 d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均有所下降(P<0.05),茶饮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尿素氮均有所下降(P<0.05);干预后,食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均低于茶饮组(P<0.05)。结论: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构建的家庭护士食疗方案对于超重/肥胖高尿酸血症病人在减重和改善相关代谢指标方面效果良好,证实了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离退休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以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离退休干部体检人员1655例,≥60岁,调查身高、体质量,血压、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结果超重及肥胖的老年人1001例(60.5%),并随年龄增加,肥胖人数的比例逐渐增加(F=4.11~57.76,P&;lt;0.05)。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mdex,BMI)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增高,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P&;lt;0.01)。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均与BMI呈正相关(r=0.883,P&;lt;0.001),均是影响BMI的独立因素。结论对该组人群进行以预防肥胖为重点的健康教育,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的十分迫切和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血清尿酸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卫兵  杨芳 《检验医学》2007,22(2):200-20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检测18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和156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UA水平及相关肾功能、血脂生化指标。结果CHD组血清UA、肌酐(Cr)、尿素(Ure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uA与血清cr呈正相关(r=0.513,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D的发病与TG、TC、HDL—C、LDL—C、non—14DL—C有关。结论高uA血症不C14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构建的家庭护士食疗方案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病人饮食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8月—2022年10月招募60例高血压病人,将其随机分为茶饮组和食疗组,各30例。茶饮组给予代用茶结合常规饮食,食疗组给予家庭护士食疗方案(代用茶结合以非营养素为主的饮食)。比较两组血压、同型半胱氨酸、体重、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血肌酐、尿酸水平。结果:1)血压。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42 d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收缩压低于茶饮组(P<0.05)。2)同型半胱氨酸。与干预前比较,食疗组干预42 d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所降低(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茶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与干预前比较,食疗组干预42 d后体重明显下降(P<0.05),茶饮组病人体重有所升高(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体重低于茶饮组(P<0.05)。4)空腹血糖。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42 d后空腹血糖均有下降(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空腹血糖低于茶饮组(P<0.05);5)血脂指标。与干预前比较,食疗组干预42 d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所下降(P<0.05),茶饮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所下降(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三酰甘油低于茶饮组(P<0.05)。6)肝肾功能指标。与干预前比较,食疗组干预42 d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血肌酐和尿酸均有所下降(P<0.05),茶饮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和尿酸均有所下降(P<0.05);干预42 d后,食疗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均低于茶饮组(P<0.05)。结论:根据家庭护士食疗理论构建的家庭护士食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有效防治高血压病人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体质量指数与血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相应血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2004-03/10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1周以上的患者3843例,均自愿参加调查.所有患者于住院1周内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身高2.空腹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体格检查结果:根据体质量指数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组占体检人数的41.76%;营养不良组占体检人数的1.72%;超重组占体检人数的36.64%;肥胖组占体检人数的19.88%.②各组患者人体测量指标比较: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③各组患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高血糖、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的检出比例高于营养不良组及正常组,而营养不良组低蛋白血症的比例高于其他各组.④体质量指数与患者生化检测指标的关系: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糖和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t=-3.40,3.37,-1.27,6.53,P<0.01),超重组的三酰甘油显著高于正常组(t=3.12,P<0.05),营养不良组的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t=3.96,P<0.01).结论:体质量指数与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血脂关系密切.应根据不同体质量指数给予针对性的膳食指导,调整营养素的摄入,增强体育锻炼,降低体质量指数,避免营养不良及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相应血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2004-03/10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1周以上的患者3843例,均自愿参加调查。所有患者于住院1周内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身高2。空腹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体格检查结果:根据体质量指数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组占体检人数的41.76%;营养不良组占体检人数的1.72%;超重组占体检人数的36.64%;肥胖组占体检人数的19.88%。②各组患者人体测量指标比较: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③各组患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高血糖、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的检出比例高于营养不良组及正常组,而营养不良组低蛋白血症的比例高于其他各组。④体质量指数与患者生化检测指标的关系: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糖和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t=-3.40,3.37,-1.27,6.53,P<0.01),超重组的三酰甘油显著高于正常组(t=3.12,P<0.05),营养不良组的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t=3.96,P<0.01)。结论:体质量指数与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血脂关系密切。应根据不同体质量指数给予针对性的膳食指导,调整营养素的摄入,增强体育锻炼,降低体质量指数,避免营养不良及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