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谷氨酸(Glu)在大鼠脑损伤局部的异常释放以及其对乳酸(Lac)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部脑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干预组。伤前15min干预组注射Riluzole(一种Glu突触前释放抑制剂),损伤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仅开骨窗不损伤脑。应用微透析技术检测各组伤后不同时间透析液中Glu含量([Glu]d)及Lac含量([Lac]d)变化。结果[Glu]d及[Lac]d在伤后15min、30min和45min干预组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伤后60min,损伤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不同时间[Glu]d和[Lac]d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细胞液中Glu水平的升高是Glu神经元末梢大量释放Glu所致,并继而引起了Lac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丙酮酸(Pyru)、甘油(Gly)、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插入患者病灶半暗带区、相对正常脑组织区和腹部皮下组织收集微透析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Glu、Lac、Pyru、Gly、NO的变化,并计算Lac与Glu(UG)及Lac与Pyru(L/P)之比值。结果病灶半暗带区脑组织中Glu、Pyru、Gly的含量及L/G、L/P比值与相对正常脑组织中的相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Glu的含量和坍比值均明显低于腹腔皮下组织的相应值(P〈0.01),Lac和NO浓度则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和腹部皮下组织(P〈0.01)。结论微透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监测颅脑损伤患者脑细胞间液生化指标的手段。患者脑组织间液中的生化指标和NO的含量变化可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颅脑创伤患者颅内生化代谢动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了24例颅脑创伤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丙酮酸(Pyru)、甘油(Gly)、乳酸/葡萄糖比值(L/G)和乳酸/丙酮酸比值(L/P)的变化规律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方法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插入患者脑创伤病灶半暗带区、相对正常脑组织区和腹部皮下组织,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为0.3μl/min。1管透析液/h。平均收集时间为67.37±21.20h;收集的透析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Glu、Lac、Pyru和Gly。结果(1)亚低温治疗较常温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脑创伤病灶半暗带区GLY,明显升高L/P比值, 而Glu、Lac、Pyru、L/G与常温组无显著性差异;(2)亚低温治疗较常温治疗能显著降低相对正常的脑组织Glu、Lac含量和L/P比值,但对Pyru、L/G、Gly较常温组无显著性差异;(3)亚低温治疗较常温治疗可显著提高Glu含量,降低腹部组织Lac、Gly含量和L/G、L/P的比值,但对Pyru含量无明显调节作用。结论微透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监测颅脑创伤患者脑和皮下组织细胞间液生化指标的手段,亚低温治疗能预防患者近损伤区细胞膜的进一步降解,对未受伤的脑组织和腹部组织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从而防止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了7例颅脑创伤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G1u)、乳酸(Lac)、丙酮酸(Pyru)、甘油(Gly)、乳酸/葡萄糖比值(L/G)和乳酸/丙酮酸比值(L/P)的变化规律以及亚低温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捅人患者脑创伤病灶半暗带区、相对正常脑组织区和腹部皮下组织,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为0 3μl/min.每1 h收集1管透析液.7例患者的平均收集时间为65.00±18.45 h;收集的透析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Glu、Lac、Pyru和G1y.结果患者大脑创伤病灶组织的Glu、Lac、Pyru、Gly、L/G、L/P与相对正常脑组织中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脑细胞间液的Glu、Gly含量均明显低于腹腔皮下组织的相应值;而Lac含量高于皮下组织的含量.结论微透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监测颅脑创伤患者脑和皮下组织细胞间液生化指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透析技术,活体动态观察沙土鼠脑缺血时皮层区细胞外液(ECF)中氨基酸(AA)的变化。结果发现:(1)应用微透析技术在脑皮层中可检测到多种AA,其中包括神经介质类AA和非神经介质类AA;(2)脑缺血时,神经介质类AA显著升高,而非神经介质类AA仅轻度升高。结果提示,脑缺血时神经介质类AA和非神经介质类AA升高的机制可能不同,神经介质类AA在脑缺血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在体生物化学采样技术。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由于缺血、缺氧,局部脑组织内发生一系列的神经化学改变,使用微透析技术能及时、有效地监测这些物质的变化,可靠地反映继发性脑缺血、脑损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方面的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检测器监测,测定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6h~7d的海马、纹状体、丘脑和新皮层组织匀浆中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海马和丘脑Glu含量于再灌流后6h~3d下降(P<0.05和0.01),GABA含量升高(P<0.05和0.01),在纹状体和新皮层除GABA外,分别于6h~5d均有不同呈度的升高。比较有规律的变化是当GABA升高时Glu含量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缺血及再灌流早期Glu等兴奋性氨基酸(EAAs)大量释放,反射性GABA的合成与释放增多使Glu向GABA方向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刺五加皂甙对皮质神经元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甙(ASS)对皮质神经元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胎鼠皮质神经元经缺血缺氧和谷氨酸(Glu)作用模拟缺血性皮质神经元损伤模型。随机分成缺血缺氧组(HI组)、Glu组、ASS组和对照组;ASS组在实验前、中均加入终浓度为50mg/L的AS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凋亡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3[4,5二甲基磺胺噻唑]2,5二苯基四唑溴化物(MTT)比色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测定神经元活性,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1)随着缺血缺氧时间延长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至缺血缺氧8h达到高峰;Glu作用的神经元,其存活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2)HI组及Glu组皮质神经元存活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LDH释放量、NO含量及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HI组和Glu组比较,HI ASS组及Glu ASS组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显著升高,而LDH释放量、NO含量及凋亡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ASS能提高缺血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抑制NO和LDH释放,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吗啡精神依赖大鼠伏隔核(NAc)、苍白球腹侧核(VP)以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中细胞外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 方法 18只Wis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只)和吗啡组(10只).吗啡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并进行位置偏爱(CPP)训练,10 d后停药,戒断躯体依赖后行CPP评分;对照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10d.停药一周后用微透析探针对大鼠NAc、VP和VTA行微透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透析液中的Glu和GABA的含量. 结果 吗啡组NAc中细胞外Glu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P和VTA中细胞外Glu和GABA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Glu在维持精神依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型脑创伤患者脑细胞间液甘油浓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型脑创伤后影响脑细胞间液甘油(Gly)浓度变化的因素。方法连续监测5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近损伤区脑细胞间液Gly浓度和局部脑血流(CBF),同时监测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选择每小时CPP和CBF的最小值及ICP的最大值与该小时的Gly浓度匹配。根据局部CBF、ICP、CPP及预后将所有Gly样品分组。结果(1)Gly、CCP及CBF与预后的关系:与中残或重残组比较,植物生存或死亡组患者Gly显著增高而CCP及CBF显著降低(P<0.05);与恢复良好组比较,中残或重残组Gly显著增高而CCP及CBF显著降低(P<0.05)。(2)ICP,CCP,CBF对Gly的影响:ICP>15mmHg组、CCP<70mmHg组及CBF<50AU分别比ICP<15mmHg组、CCP>70mmHg及CBF50 ̄150AU组Gly浓度显著增高(P<0.01)。(3)病理类型和Gly浓度的关系:弥漫性轴索损伤Gly浓度最高,比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显著增高(P<0.05),但与脑挫裂伤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Gly浓度可以反映原发和继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是细胞膜降解和脑缺血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创伤后脑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按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TBI模型,通过木条平衡实验评价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在伤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病理改变,同时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NO和水含量的改变。结果与假损伤组比,伤后第一天大鼠脑组织内MDA和NO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的含水量显著增加(P〈0.01),伤后1周内大鼠完成木条平衡作业的能力明显受损(P〈0.05)。经银杏内酯治疗后,TBI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病理改变减轻,脑组织含水量及MDA、NO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银杏内酯可以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与早期抗氧化应激、降低NO的产生、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AQP4)在大鼠重型脑外伤急性期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水肿间的关系。方法49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伤后4h、8h、12h、24h、5d共5组)。制作重度冲击加速性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4h、8h、12h、24h、72h、5d采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Na^+、K^+含量,Evans Blue(EB)测定法观察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变化,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及其变化。结果脑组织AQP4 mRNA在伤后4h开始表达上调,8h、12h依次增高,24h达到峰值(P〈0.05),3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伤后5d有所降低。脑含水量、Na^+含量的变化与AQP4 mRNA表达变化一致。经相关性分析,AQP4 mRNA的表达与脑含水量及脑EB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重型脑损伤急性期,AQP4 mRNA表达的变化与颅脑损伤后BBB的破坏及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AQP4可能参与重型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形成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小鼠颅脑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创伤性脑损伤组(TBI组)、乌司他丁预处理组(UTI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组)。预处理组连续3 d给予UTI 300 000 U/(kg.d)腹腔注射。除SO组外,其余各组应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皮质区形态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结果 UTI组颅脑损伤早期(24 h)脑组织含水量低于TBI组(P<0.05),其损伤皮质区神经元状态优于TBI组。同时,UTI组的AQP4蛋白表达水平低于TBI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减轻颅脑损伤早期脑水肿与其抑制AQP4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甘露醇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对大鼠挫裂伤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挫裂伤组、甘露醇治疗组、甘露醇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组。采用文献报告的方法制作大鼠左顶叶皮层局限性脑挫裂伤模型。各组分别于脑挫裂伤后24、48、72h取挫伤区脑组织,检测其含水量以及AQP-4的表达。结果随着伤后时间的增加;各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加,AQP-4mRNA和AQP-4蛋白的表达均逐渐增高(P〈0.0.5);与挫裂伤组相比较,甘露醇治疗组伤后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AQP-4mRNA和AQP-4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甘露醇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组伤后各时间点与前两组相比,脑组织含水量及AQP-4mRNA和AQP-4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脑挫裂伤后,AQP-4mRNA和AQP-4蛋白的表达增加;脯组织含水增加,甘露醇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后,能够下调AQP-4mRNA和AQP-4蛋白的表达,有效缓解创伤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5.
SPECT及SOD检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在评价颅脑损伤后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照GCS评分标准分成轻型损伤组45例,中型损伤组8例和重型损伤组7例。20例健康员工为对照组。对人选的所有对象进行SPECT、CT扫描和SOD检测,其中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4h内和2周后进行SPECT和CT检查,伤后12h、24h、36h、48h、72h、1周、2周、1月和2-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SOD含量。并对所有患者在伤后6月按GOS评价预后。结果入院初和伤后2周,对颅脑损伤患者SPECT检出阳性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阳性率(P〈0.01),尤其对轻型损伤的患者更是如此.SPECT检出的颅脑损伤病灶数也比CT多。外周血SOD含量在伤后24h显著下降(P〈0.05),其中中型和重型损伤组SOD值下降最明显,直到1月后其值才恢复正常;伤后24h外周血SOD值与入院时GCS评分及伤后6月GO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早期进行SPECT和SOD的检测可以评价病情等级并可以对预后情况最出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6.
N-acetyl-aspartate (NAA) measured by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NMR) has been used as a marker of neuronal injury in many cerebral pathologies. Therefore, we evaluate the roles of microdialysis vs. 1H-NMR as techniques to assess NAA (NAAd; NAA/Creatine ratio) in the living brain,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whole brain NAA (NAAw), analyzed by HPLC after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cute (4 h post-injury survival) and late (48 h survival) changes were studied in a sham-operated group (Sham, n = 4), and two injured groups (TBI/4 h, n = 8; TBI/48 h, n = 7). Baseline NAAd was 8.17 +/- 1 microM,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There was only a small (twice of control), but transient increase in NAAd in the TBI/4 h group after trauma. Baseline NAA/Cr ratio was 1.35 +/- 0.2, which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between baseline, 1, 2, 3, 4 and 48 h or between groups after TBI. Whole brain NAAw (baseline 8.5 +/- 0.5 mmol kg-1 wet weigh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BI. Diffuse TBI did not produce long-term changes in NAA, assessed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These results may indicate that NAA is not a sensitive marker of the severity of diffuse axonal damage.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whether confounding factors such as microdialysis probe, voxel position and non-regional tissue homogenization might have influenced our data.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雪莲黄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法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用雪莲黄酮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后不同时间取伤灶及其周围脑组织进行含水量和与脂质过氧化有关的一些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脑创伤后6h、24h及3d伤灶及其周围脑组织中含水量及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明显减少(P<0.01),但雪莲黄酮能逆转上述变化。结论雪莲黄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颅脑创伤后血清抗脑抗体变化及免疫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抗脑抗体变化趋势;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创伤后兔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ELISA法检测49例颅脑创伤患者和47例健康人的血清抗脑抗体浓度,时间点为伤后第3天、第7天、2周、3周、1、2、6、9个月;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创伤组、免疫抑制组、假手术组;免疫抑制组伤后隔日口服环孢素A 50 mg,收集创伤前2 h及伤后3、7、14、21、28、35、42、49 d血清标本,检测血清抗脑抗体的浓度;50 d后处死,取创伤周围皮层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谷氨酸表达,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 颅腩创伤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明显高于健康人并持续较长时间;兔免疫抑制剂组血清抗脑抗体峰值较创伤组低;三组兔血清中抗腩抗体浓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组兔创伤周围脑组织谷氨酸表达以及凋亡细胞明显低于颅脑创伤组(P<0.05).结论 健康人群血清中存在少量抗脑抗体;颅脑创伤后血清中抗腩抗体较正常状态明显升高;免疫抑制治疗通过降低组织免疫功能,降低自身抗脑抗体的产生,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免疫抑制治疗将可能是一种新的颅脑创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颅脑损伤影响脑血流及氧代谢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30只Wistar大白鼠分成3组:颅脑损伤1组(TBI1)、2组(TBI2)及3组(TBI3)各10只,分别为轻、中、重型颅脑损伤。用脑阻抗(REG)测定脑血流量,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反映全脑氧代谢情况。结果 TBI、TBI2及TBI3组影响脑血流和氧代谢程度依次为TBI3>TBI2>TBI1,健侧脑组织含水量各组无明显差异,伤侧脑组织含水量TBI3组最多,其次为TBI2,明显高于TBI1组(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脑血流和氧代谢变化取决于损伤程度,脑血流和氧代谢各参数的监测对正确认识脑组织病理生理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