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评分(FMA)检测。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8周治疗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抑郁量表评分(HMAD)和运动功能评分(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能力评分(NFA)和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2组,心理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和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D、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J〉0.05);经过1个月、6个月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HMAD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护理意义。[方法]将102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49例。两组病人均采取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定。[结果]治疗前,除焦虑和抑郁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后WHOQOL-BREF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ESSS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康复,而且对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永秀 《山西护理杂志》2009,(11):2858-2859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社会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和wH0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病人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治疗6个月后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综合心理社会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病人的焦虑、抑郁心理,提高其生存质量,同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 采用WHOQOL-BREF健康测量量表对3所医院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婚姻状况等因素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1)〉70岁年龄组脑卒中患者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和总得分上明显低于≤70岁组(P〈0.05,P〈0.01);男性脑卒中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和总得分上高于脑出血组(P〈0.05,P〈0.01)。(2)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卒中类型等因素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年龄、卒中类型等合并症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给予老年和女性患者足够关注、预防出血性脑卒中等措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轻到中度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80例轻到中度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系统治疗、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前和卒中后3月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14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硬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评分无差别(p〉0.05),卒中后3月研究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系统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00倒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惠有卒中后抑郁合并焦虑的63名患者分别分为常规治疗+黛力新治疗组(Ⅰ组)、常规治疗+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组(Ⅱ组)以及单一常规治疗对照组各21例。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31.50%。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HAMD、HAMA、中国卒中量表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Ⅱ组HAMD、HAMA、中国卒中量表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Ⅰ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的抑郁/焦虑病人单用黛力新治疗、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心理干预对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患者是否能建立康复训练的研究。方法选择2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HADS评分、Fugl-Meye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的改善程度远小于研究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心理干预对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4月~2005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筛查伴抑郁障碍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3个月,观察其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ADL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及HAMD的变化情况。结果入组时HAMD、FMA、MBI评分2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个月后各量表评分2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均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状态,对患者的肢体运动、生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正性作用,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联合卒中单元的脑卒中患者392例为卒中单元组(治疗组),神经内科常规病房的脑卒中患者389例为普通病房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D院内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6.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可以从联合卒中单元的病房管理模式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8年6月,本院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回顾分析患者资料。观察术后生理性起搏组(18例)与非生理性起搏组(27例)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脑卒中、新发房颤、死亡等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囊袋血肿2例。两组各1例发生脑梗死,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62,P〉0.05)。两组均无新发房颤病例。非生理性起搏组死亡1例,死因心室颤动。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中期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ADV联合LMV治疗LMV耐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YMDD变异株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4例)和治疗组(B组、34例),对照组继续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治疗、治疗组联合ADV10 mg/d口服治疗,疗程6月.检测肝、肾功能、HBV DNA,HB-sAg,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B组在第6月时,ALT、HBV DNA水平下降明显,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AL T复常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HBV DNA转阴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使用ADV联合LMV治疗过程中,监测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ADV联合LMV治疗LMV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ADV联合LMV治疗LMV耐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YMDD变异株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4例)和治疗组(B组、34例),对照组继续予拉米夫定100ms/a口服治疗、治疗组联合ADVIOmg/dVI服治疗,疗程6月。检测肝、肾功能、HBVDNA,HB—sAg,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B组在第6月时,ALT、HBVDNA水平下降明显,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ALT复常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HBVDNA转阴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使用ADV联合LMV治疗过程中,监测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ADV联合LMV治疗LMV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变异临床疗效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YMDD自然变异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1mg/d口服治疗,疗程48周。结果对照组患者在前12周ALT和HBVDNA水平下降显著下降,但在24周后有所反弹;B组在第4周时,ALT升高明显,此后呈下降趋势,在治疗48周后ALT水平和HBVDNA水平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与A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YMDD自然变异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以及拉米夫定(LMV)和阿德福韦(ADV)两种药物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方法276例HBeAg阳性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的含姑,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的相对含量.DNA反向斑点杂交芯片技术检测HBV DNA基因型与LMV常见耐药位点、ADV常见耐药位点,全自动生化测定谷丙转氦酶。随机选取未发牛以上突变位点慢性病例各96例,分别以LMV和ADV两种药物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检测HBV DNA、HBeAg及ALT的含量,并在治疗12个月时筛查2组耐药突变位点。结果276例HBeAg阳性标本有270例可以进行分型,其中B型138例(50.0%)、C型96例(34.8%)、D型10例(3.6%)、B+C混合型26例(9.4%)、末分碰6例(2.2%)。在治疗3个月时LMV组HBV DNA与HBeAg含量下降速度和阴转率以及ALT下降明显高于ADV组(P〈0.05);但在治疗第12个月时LMV组HBV DNA含节下降速度和阴转率反而低于ADV组。LMV组有20例发生耐药他点,而ADV组无一例发生位点突变。结论深圳地区乙肝分型主要以B、C两型为主.B型略占优势,B+C混合型也占有一定比例,核苷类药物LAM及ADV单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药物比较,短期效果LAM优于ADV,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耐药突变基因的逐渐出现,ADV长期治疗效果反而要优于LAM。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五肽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年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间1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91例和对照组87例。试验组给予胸腺五肽1 mg,隔日皮下注射,疗程52周;同时阿德福韦酯10 mg/d口服104周。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口服104周。治疗26、52、104周及停药52周时,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治疗52周后,试验组在ALT复常率、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与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方面都比对照组高。停药52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ALT复常率、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4.73%与51.72%、75.82%与54.02%、25.27%与8.05%、26.37%与10.34%、18.68%与8.05%(χ2=10.652、9.313、9.421、7.574、4.313,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五肽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比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好,有助于提高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减少停药后病毒学突破,并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阿德福韦酯(ADV)治疗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LAM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的HBeAg阳性CHB患者89例,其中随机分为(A组)43例接受ADV和LAM联合治疗3个月后,单用ADV治疗1年,B组45例给予ADV联合LAM治疗1年。结果:A、B两组治疗12月后,患者ALT复常率分别是60.5%、88.9%;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1.9%、82.2%,HBeAg阴转率分别是10.3%、29.7%。结论: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CHB患者有效,长期联合LAM能提高HBVDNA阴转率,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间来自我院的76例LAM耐药性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ADV及LAM继续治疗。治疗1年后,分别观察两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HBeAg、乙肝病毒(HBV)DNA变化情况,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V组的血清ALT复常率明显高于L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V组HBVDNA水平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LAM组治疗后HBV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DV治疗LAM耐药性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进行52周的多中心、随机、部分双盲及安慰利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119例在0~52周予阿德福韦10mg/d,对照组118例在0~12周(双盲对照期)予安慰剂10mg/d,第13~52周(开放治疗期)接受阿德福韦10mg/d。分别于治疗0、2、4、8、12、16、28、40及52周复查,除16周和28周外,均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观察2组治疗期间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及ALT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双盲对照期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HBV DNA水平分别较基线下降2.9和0.6log10 copy/mL(P〈0、01),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28.8%和3.4%(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46.0%和27.0%(P〈0.01)。开放治疗期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HBV DNA水平的平均对数值分别较基线下降3、9和3、8 log10copy/mL,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无发生明显肾损害的病例。结论:阿德福韦能明显抑制慢乙肝患者的HBV DNA复制,促进ALT复常,且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与恩替卡韦(ETV)联合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LAM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50例,随机分为LAM联合ADV组(A组),ETV联合ADV组(B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载量、谷丙转氨酶(ALT)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12、24、48周HBV DNA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48周时A组与B组的HBV 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率分别为76.0%与88.0%、80.0%与9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HBV DNA阴转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84.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ALT复常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8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病毒学突破.[结论]LAM联合ADV与ETV联合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CHB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ETV联合ADV能快速抑制HBV DNA及降低ALT,早期HBV DNA阴转率及ALT复常率高于LAM联合AD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