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丽红  陈丽玲 《疾病监测》2005,20(5):270-272
目前国内对重症肝炎 (肝衰竭 ,HF)一直采用凝血酶原活动原 (PTA) <4 0 % ,同时总胆红素 (TBIL) >171umol/L ,作为实验诊断标准 ,国外有学者提出V因子水平是暴发性肝衰竭 (FHF)诊断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对于原位肝移植尤为重要。我们对 35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进行了凝血因子V活性 (V :C)的检测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35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病人 ,其中男 2 8例 ,女 7例 ,年龄 2 1~ 6 4岁 ,另外我们还同时对比检测了2 5例正常人 ,38例慢性肝炎患者和 6 2例肝硬化患者的V :C。临床和病理诊断按照 2 0 0…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V检测对慢性重症肝炎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重症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组织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是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能否对其进行早期正确诊断影响着患者的存亡.我国对重症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目前采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同时总胆红素(TBIL)>171 μmol/L为重症肝炎的确定标准.但约10%~30%肝硬化患者由于有效肝细胞大量减少,肝脏坏死,在没有再次发生大块或亚大块肝组织坏死之前,其PTA已<40%,  相似文献   

3.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是在慢性病毒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其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症肝炎诊断标准,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相似文献   

4.
甲胎蛋白测定在重型肝炎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甲胎蛋白(AFP)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的一种特殊蛋白,系肝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核糖颗粒所合成.本文对本院收治的77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7例重型肝炎患者均为本院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住院病例,男60例,女18例,年龄19~73岁,平均41.4岁.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BV—DNA阳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相同基础上,治疗组联合应用拉米夫定,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并发症与病死率情况,以及对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HBV—M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脏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存活率,是一种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危重,预后差,如何判断预后,及时治疗,提高存活率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105例慢性重型肝炎,治疗成功60例,失败45例,现进行比较,分析其存活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慢性重型肝炎105例中,男89例,女16例,年龄23~61岁,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标准。 1.2 方法:所有受检者均于空腹12小时后抽肘  相似文献   

7.
<正>作者2001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为2001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和本人意愿等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5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5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76例,乙型肝炎与酒精肝重叠3例,乙型肝炎与丙肝重叠1例。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病情复杂,病势凶险,预后多不良。现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住院病例152例,探讨血清前蛋白(PAB)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2例中男104例、女48例,最小16岁、最大62岁,转氨酶147.2±81.2IU,总胆红素371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肝炎相关检测指标改变与预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学华  张薇薇  陈秀兰 《华西医学》2010,(12):2262-2263
目的总结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比值(AST/ALT)与慢性重型肝炎(CSH)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56例CSH患者,依据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35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PTA、INR、ALB、Tb、ALT、CHE、TCH、TBA、AST/ALT。结果死亡组PTA、INR、CHE、TC较存活组降低(P值均〈0.05),TB、TBA、AST/ALT较存活组升高(P值均〈0.05),ALT、ALB较存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INR、CHE、TC、TB、TBA、AST/ALT水平可作为CSH预后的判定指标,ALT、ALB与CSH预后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0.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是由于肝细胞大块坏死,肝功能严重损害造成的临床急症。本病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进行性精神和意识障碍,出血,脑水肿;继发感染;急性肾衰。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满意的疗法,病死率甚高。1早期诊断本病起病急骤,病初酷似急性...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继发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继发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病人中发生继发感染者63例,感染率64.3%,其中有15例出现两个部位感染,8例出现两个以上部位感染。较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腹腔、肺部和肠道,感染率分别为46.0%、31.7%和22.2%。共检出70株病原菌,其中G-杆菌41株,G+球菌22例,真菌7例。非感染患者在重型肝炎的早、中、晚期好转率分别为73.7%、63.6%、40.0%,而继发感染患者在重型肝炎的早、中、晚期好转率分别为52.4%、48.1%、20.0%(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继发感染率高,临床表现复杂,G-杆菌是其常见病原菌,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HC)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及与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关系。方法确诊的9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为A级22例(A组)、B级47例(B组)、C级23例(C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FⅡ:C、FⅤ:C、FⅦ:C、FⅩ: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PT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FⅡ:C、FⅤ:C、FⅦ:C、FⅩ:C、FIB含量和PTA均明显下降,FT、APTT明显延长;肝硬化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研究的参数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31.99、3.49、21.08、6.75、5.69、18.76、9.63、10.26(P均〈0.0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FⅡ:C和FⅦ:C水平与FTA有中度的相关性r分别为0.5438和0.4373(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病情越严重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活性越低,其中FⅡ:C和FⅦ:C与PT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TA可间接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慢性重型肝炎转归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60例慢性重型肝炎的转归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习长青  赵春华 《临床荟萃》2008,23(2):112-114
慢性重型肝炎占重型肝炎患者的绝大多数[1,2],是肝病领域的治疗难点,病情进展快,临床病死率高.一般认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因此探讨其早期预警指标及模式对改善患者预后具重要意义.笔者通过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指标的分析,探讨了其早期临床预警指标及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重型肝炎是一类病情重、病死率甚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肝脏疾病。如能及早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我们收集1999年5月~2003年5月收治的135例重肝病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老年慢性重型肝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住院的 74 7例慢性重型肝炎 (简称慢重肝 )中 5 8例年龄 >6 0岁 ,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老年组 5 8例中男 4 6例 ,。女 12例 ,男女比例 3.8∶1;最大年龄 79岁 ,平均年龄 6 6 .2岁 ,存活 11例 ,死亡 4 7  相似文献   

17.
慢性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的以大面积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严重肝病。其病情重,病死率高,中医、西医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过程中作出了诸多努力,但其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目前缺乏系统、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关于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相关文献,总结西医治疗的药物与方法及中医常用治则,旨在更好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相关检索结果做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18.
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有关的指标。方法 :回顾总结 3 2 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例 ,将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 ,对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在年龄、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肝脏大小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回归方程为P =1/ (1 e-y) ,y =1 72 62 -0 0 948X1 2 9846X2 0 6992X3 1 60 19X4 2 0 3 98X5(注 :X1—PTA、X2 —消化道出血、X3 —肝性脑病、X4—肝肾综合征、X5—肺部感染 )。结论 :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回归方程可更全面地评估预后 ,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124例慢性重型肝炎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 1999年期间南昌市第九医院收治的 12 4例慢性重型肝炎转归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院 1999年 1月至 12月收治的所有慢性重型肝炎病人 ,共 12 4例 ,男 10 3例 ,女 2 1例 ,年龄 17~ 78岁。病例符合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6例重叠丁肝 ,9例重叠戊肝 ,其余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 疗效判断 临床治愈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肝功能正常(ALT <40U /L ,Tbil <17μmol/L)。临床好转 :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肝功能明显恢复 (ALT及Tbil下降 5 0 %以上 ) ,持续 2周以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3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变化。结果慢性重型肝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较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结论慢眭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在血浆置换治疗后能明显降低,有利于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的再生,给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恢复提供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