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院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凤华  李文成 《中国药事》2011,25(4):416-416,F0003
目的对我院上报的81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系统,对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进行监测。结果 ADR的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中老年组比其他年龄组高;ADR涉及药物32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53.09%);ADR症状中皮肤反应最多(45.68%),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23.47%)。结论 ADR监测应贯穿于整个用药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报的10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51.0%),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结论加强ADR监控意识,并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院3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侯春霞  文敬辉 《中国药事》2009,23(4):403-405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56.8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80.47%;药品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伤。结论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2年度收集到的56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 ADR多发生在45岁以上年龄组;抗感染药物发生的ADR所占比例较大;临床表现多以皮肤黏膜及消化系统损伤居多;静脉给药方式更易发生ADR.结论 加强医护人员的素质培养,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秀荣  张燕娥  郑军  董怡 《中国药事》2008,22(7):623-624
对2007年6~8月我院收集到的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共涉及药品20种,其中抗感染药12种,引起不良反应21例次,占75%。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院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卢清涛 《中国药房》2009,(8):619-6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105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5例ADR报告中,>60a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0.5%;以抗感染药居多,占48.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72.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3%。结论:应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已上报的ADR报告11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科上报例数最多为55例占48.67%,其次为内科,口腔科最少。男58例占51.33%,女55例占48.67%。患者年龄为0~99岁,各个年龄段均有ADR发生。其中以0~18岁的患者为主占26.55%。共涉及药品7类,其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67.2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3.19%。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结论要加强ADR监测,强化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李军珂  张梅 《中国药业》2011,20(18):56-5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收集的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0~10岁人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7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53.54%;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41.9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3.44%);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6.55%。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做好用药监护,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临床各科室上报的ADR病例,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107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44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常见,共53例(49.53%);由中药制剂引起的ADR其次,共37例(34.58%);由循环系统用药引起的ADR,有9例(8.41%)。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为79.4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44例(27.33%);消化系统42例(26.09%);神经系统37例(22.98%)。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饶平 《中国药房》2009,(23):1816-18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22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1例ADR报告涉及14大类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与中药制剂。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结论:应重视ADR,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市5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的性别、年龄、涉及的药品种类、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报告人职业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由抗菌药和注射途径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药品不良反应损伤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数量需提高。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宣传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马书田 《中国药房》2012,(30):2861-286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上报的125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有106例(占84.80%);上报ADR报告的科室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报告最多的是大内科系统,其次是儿科门诊;大部分ADR报告是由药师督报和完善的。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73例(占58.40%),其次为中药制剂、消化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等。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数量最多的一类,喹诺酮类次之,左氧氟沙星是引发ADR数量最多的单一品种(21例,占28.7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84例(占67.20%)。新的和严重的ADR不多,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ADR报告总数偏少,原始报告质量较差,可能有部分ADR病例漏报。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报告工作,提高原始报告质量,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漏报。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9年1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特点、规律和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70例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70例中,内科系统报告例数较外科系统和门诊多;涉及的药物主要以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液为主;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和输液反应或药物热为主。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罗存梅 《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15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4%(3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78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6.7%(70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7.3%(71例)。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7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家跃 《中国药房》2012,(18):1702-170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情况。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769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在769例ADR报告中,年龄≤10岁和>50岁组其ADR构成比远高于其他组;抗微生物药是引起ADR的首要药物,有342例(44.47%);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构成比高达64.50%;ADR临床表现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35例(占30.56%)。结论: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三者可能均是ADR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降低AD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徐洪华 《中国药房》2010,(2):164-16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上报的226例ADR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新的和严重的ADR、ADR转归、ADR因果关系评价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41岁的中老年人发生ADR的例数较多,有151例(66.81%);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ADR的例数最多,有174例(76.99%);护士上报的ADR最多,有140例(占61.95%);所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有133例(58.85%),该类药物又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120例(53.10%),其次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损害等;新的和严重的ADR不多,共20例(8.8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收集到的398例ADR报告,按来源、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报告中,涉及抗感染药242例,占55.4%;中药注射剂66例,占15.1%;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387例,占97.2%。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红斑疹、瘙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乏力、心悸和身体不适等。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以达到用药合理。  相似文献   

18.
彭芳辰  郝杰  李颖 《中国药房》2010,(44):4191-4193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报的9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试液的选择有3种情况,分别为采用1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采用拟用品种(原数)进行皮试、不作皮试或用其它药物皮试。涉及ADR的头孢菌素类药品共18个,发生频率排在前3位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和头孢替安。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72例(77.42%)。结论:临床应规范皮试液的选择;重视ADR监测与报告、定期分析报告数据,为临床及时提供药品安全信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5年我院收集的共6 382份ADR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6 382例ADR报告的男女患者比例为1∶1.07,41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0%)。一般的ADR报告数量最多,报告主体为医生(91.21%);静脉用药引发ADR有5 100例(79.91%),单一用药引发占88.55%;ADR主要导致消化系统损害(45.46%);ADR涉及22类药物,肿瘤药物居首位(1 677例,占26.28%);奥沙利铂(34.43%)、氨甲环酸(11.52%)和复方氨基酸(20AA)(9.65%)位列引起ADR的单品种前3位;严重不良反应共104例,以肿瘤药物(36.54%)和抗感染药(25.00%)为主。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ADR报告与监测,促进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我院6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小云  曾昭全 《中国药房》2008,19(35):2785-278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6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ADR数据库上报的ADR报表618份,按患者性别、年龄、因果评级及转归、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涉及药品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ADR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中成药;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皮疹、过敏、哮喘,其次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与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ADR监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应当加强ADR监测力度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