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院前急救8918例疾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疾病的种类、诊断的要素,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对8918例院前急救疾病就病种分布、救治要点等进行分析。结果8918例院前急救中,突然发病多,并与季节、年龄及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关系。8276例病人经急救处理,安全转送到各相关医院进一步治疗,占92.80%;死亡642例,占7.20%。结论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畅通急救信息网络,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技能,并及时规范的予以施救,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伤1061例院前急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救治的质量,提升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2005年收治的1061例道路交通伤患者的出车救护资料。结果死亡77例,病死率为7·3%,其中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患者已死亡68例,病死率为6·5%;现场抢救和护送入医院途中抢救死亡9例,病死率为0·8%。成功护送入医院984例,救治成功率为92·7%。平均出车半径8·4km;平均反应时间12·1min。结论交通事故伤病死率高、社会危害性大;通过进一步加快院前急救系统建设、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半径,可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王坤华 《重庆医学》2005,34(5):751-753
目的探讨120急救医疗工作中急救病人常见危重病人死亡病因及其防治措施,意在减少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本文应用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2002年1月~2003年12月急救病人653例资料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20急救危重病人死亡病人死因顺位:猝死240例,死亡率36.75%;脑卒中103例,死亡率15.77%;肺心痛46例,死亡率7.04%;癌症35例,死亡率5.36%.另一大类是意外死亡141例,死亡率21.59%.主要是:外伤32例,车祸伤29例,坠落伤28例,中毒23例.结论为了提高120急救医疗对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必须对上述引起危重病人死亡的疾病加强预防和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疾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为急诊医疗防治重点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4135例急救病人的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2.23∶1,20~49岁占57.03%;院前急救病种排在前6位的是交通伤、意外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中毒、消化系疾病;院前死因前5位的是交通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中毒、意外伤;大型事件中以重大交通事故伤、坠落伤、暴力伤、群体中毒为多见。结论加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1996~2004年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院前急救状况。方法对广州市中心城区1996~2004年所有经120呼叫出车的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6~2004年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例数平均发展速度为119.90%,平均增长速度为19.90%。出车次数平均发展速度为118.05%,平均增长速度为18.05%。院前急救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38:1。院前急救前5位疾病为创伤(27.7%)、脑血管意外(9.4%)、高血压病(4.7%)、中毒(4.6%)和猝死(3.8%)。结论今后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遏制创伤事故发生的发生,加强院前、院内高效的心脑血管急救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在院前急救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院外心搏骤停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但抢救生存率不到1%.目前我国院前急救还停留在急诊医疗服务阶段,尚未形成公众急救服务系统.该文就美国、法国、新加坡的院前急救现状、急救模式、急救法律制度保障进行比较,旨在对我国院前急救模式的建立、进一步深化公众急救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种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及危重症的救治已成为各级医疗急救部门的重要任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迅速准确、积极有效地挽救伤者的生命,使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是急救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而其质量的高低又反映出相应地区、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多年来尽管各级医师、各级部门努力做了不少探讨和尝试,但作为急救医学、特别是院前急救工作尚存在不少问题,在基层医院尤其突出。笔者长期工作在基层急救医学前沿,感受颇深,现就我院急救中心2004年1月~12月1000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剖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内科院前急救患者病种、年龄和预后,以期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方法 选取1 124例实施院前急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急救病种、年龄分布及相关救治效果.结果 急救患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其他疾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急救前后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后,急救有效率为98.93%.结论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基础,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对维持患者基础生命体征以及提高整个急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8592例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包括现场抢救和运送途中的救治[1].为了解百色市区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分类和死亡病种构成,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笔者就百色市急救中心2006年11月~2009年11月院前救治的8 592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1993年9月~1994年9月期间院前急救1448例病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病占病人总数的50.83%,创伤病人占外科院前急救的65.36%,其中52.14%的创伤病人发生于6~9月。60~80岁病人占总数的51.38%,1~3月、7~8月发病数占,总数的50.62%,12月、1~3月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每天9:00~11:00,19:00~21:00是院前急救的高峰。845例病人急救后入院诊治,515例病人急救治疗好转或拒绝入院而留家中观察。88例病人抢救无效死亡或医护人员到现场时已死亡。  相似文献   

11.
鉴于我国急救医学研究起步较晚,尤其对院前急救转运工作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认识,这与院前危重急救患的医疗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必然迫使对急、伤、危、重症病人在转诊、转院途中监护的迅速发展。针对院前急救病情重、病种杂的特点,如何找出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该项工作的相关模式,提高救治质量非常重要。现将我院2001年12月1日~2002年11月30日共1295例资料完整的院前急救转运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伤院前急救经验,以提高多发伤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总结78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伤病人的救治资料。结果摩托车交通事故以颅脑损伤和四肢骨关节损伤最多,颅脑损伤是院前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合并口腔颌面部损伤是窒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医护人员到达现场距患者受伤时间12~90min,中位时间20min,安全转运70例(经现场处置后至医院急诊科时伤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院前急救成功率89.74%(70/78),8例院前死亡(10.26%)其中以颅脑损伤为主,6例患者死于脑疝,2例下颌骨开放性骨合并颈部损伤死于窒息。院前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快速、准确的院前诊断和采用损伤控制理论的抢救方案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原因不明晕厥及院前急救371例分析(摘要)王淑先王玉俊晕厥是临床常见的急症,是一种短暂的失去知觉和行为能力的状态,系由于暂时性脑缺血或脑缺氧所引起,晕厥也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症状。我们对1995年7月~1996年7月间急救病人进行了分类统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0~2002年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就诊于急诊室的伤害病人的情况及其伤害事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统一标准、方法对在2000~2002年首次就诊于某综合医院的急诊室伤害病人进行统一监测,了解其伤害发生、发展与恢复情况。结果3年期间共监测11 472例受伤害者,其中男女比为2.6∶1,意外伤害占总伤害的68.5%。15~44岁为伤害病人分布最多的组段(69.5%);工人的伤害发生构成比在各职业人群中最高(53.9%);路上为首位伤害发生地点(40.2%);头部伤害在发生部位方面占首位(27.9%);受伤害的人数以周末最多(星期五、六、日3 d占到46.0%);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首位伤害发生原因(38.4%);交通伤为首位伤害发生类型(38.3%);最常见的致伤物为机动车辆(66.6%)。对伤害事故发生后院前救护情况分析显示:他人救护占首位(76.6%),其次分别为无人救护(19.3%)、医务人员救护(2.3%)等;在伤害发生性质方面,割破、开放性伤与血管损伤在伤害中占的比例最大(40.3%)。结论尽管急诊室伤害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为确定主要伤害问题及伤害的高危人群提供基础资料,因此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急诊室伤害监测,以便确定当地的主要伤害问题,并为当地伤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ICU三个既有独立工作职责和任务,又有互相紧密联系的部分。院前急救负责现场和途中救护,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为病人日后康复不留残或少留残的前提。所以,目前要求院前急救的组织及措施越来越高,尤其基层医疗单位的院前急救工作仍需大力加强。根据我部近几年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朝阳区进行了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建设和探索.本文从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的发展概况、发展的三个阶段阐述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发展过程,提出通过深化朝阳区院前急救机制体制建设、加强社区-急救-网络医院一体化研究、加强社区急救能力的建设、完善管理标准、流程以及质量考核分配体系、加强紧急医疗救援机制和体系建设来促进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特殊人群的急救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有的急救医疗体系提供的服务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全民参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时代已经到来."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对病情紧急患者,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是在现场进行急救.国内专家呼吁全民普及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的技术和知识,认为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技术等知识.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对涉及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如警察、消防员、飞机乘务员、导游、游泳场馆救生员、机动车驾驶员及教练、矿山抢险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急救培训,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培训的特殊人群可发挥急救作用,既弥补了现时院前急救体制的不完善,又弥补了医疗卫生机构对院前急救多样化不适应之处,缩短了无治疗期,减少了医疗纠纷,扩充了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水平[1].  相似文献   

19.
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2009年急性脑卒中患者330例,分为实验组200例,对照组130例。实验组急救诊断主要依据8项评估指标(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及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做出。对照组急救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做出。统计现场明确诊断的例数、现场急救成功及死亡的例数;转运成功及死亡的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及死亡的例数。结果实验组现场明确诊断186例(占93.0%),对照组现场明确诊断30例(占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现场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在现场尽快明确了急救诊断,尽早进入标准化治疗,及时安全的把患者转运到医院并在急诊科得到有效的后续治疗,安全护送到ICU或专科病房,极大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我院急诊科与下属7所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协同双向接诊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同时有社区全科医师和第一目击者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只有医院急诊科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到达时间、患者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外伤和心脏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康中心在实施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