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延迟性短暂脑缺血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症,可为旋转性、摇摆性、浮动性眩晕,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加重,或见头痛、视物不清、耳鸣、感觉或运动障碍、内脏性障碍(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感、出汗等),重则有短暂意识不清、猝倒等症状。一般理化检查为: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过伸过屈时椎体不稳,或环枢椎位置有变化。并经脑血流图或颈、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2.
颈椎退行性疾病,是指颈椎间盘及其相应的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至邻近组织受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症.为评价手法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自2001~2003年,作者从颈椎病患者中筛选颈椎生理曲线异常的病人169例,对其手法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改变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X 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0 例颈椎病患者的X 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 例颈椎病患者的X 线表现为:①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②颈椎旋转及滑椎;③椎间盘变性;④钩椎关节软骨退变;⑤椎骨骨质增生;⑥韧带钙化或骨化;⑦椎间孔改变;⑧椎管狭窄.结论 X 线平片是一种经济、快捷、有效的检查手段,是目前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为各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特别是颈椎正侧位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X线特征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31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研究,经X线诊断和中医证候分型,观察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颈椎病的症状、辨证分型、颈部X线检查结果。结果:中医症状眩晕占第1位,下面依次是筋痹、项强、脉弦、萎症、目疾、烦躁、痉症、嗳气等;中医证候分型依次为痹证型(39.24%)、眩晕昏厥型(31.01%)、落枕型(18.99%)、痿证型(8.86%)和五官型(1.90%);患者X线表现,落枕型的常见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弧度弯曲,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低于其它3型(P0.05);痹证型常见X线表现为钩椎关节病变;眩晕型颈椎病的常见X线表现为椎间孔变窄和下颈椎失稳;而椎间隙变窄更常见于痿证型颈椎病。结论:颈椎病X线征象和中医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调整枕头对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患者165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所有患者均采用牵引配合调整枕头来治疗,疗程结束后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来评价效果。结果颈曲改变:复位23例;基本复位87例;尚可52例;差3例。临床症状:治愈62例,显效10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牵引配合调整枕头对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及颈椎生理曲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方法]对90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X线、CT、MRI/MR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椎动脉供血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0例X线检查提示:颈性眩晕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1例,占90.0%;钩椎关节增生67例,占74.4%;寰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 mm)77例,占85.6%;颈椎失稳59例,占65.6%;对其中46例X线片示寰枢间隙左右不等者作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的侧移和旋转者41例,占89.1%(41/46)。84例MRI检查提示: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者61例,占72.6%(61/8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因多与寰枢椎侧移及颈椎失稳有关,其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扭曲、牵拉引起椎动脉迂曲或受压,或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反应性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男42例,女4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为43.6岁;病程长者两年,短者两天,颈椎 X 线片检查,全部患者均有椎体或钩椎关节、小关节突骨赘增生,其中椎间隙狭窄38例,椎间孔缩小33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张42例,椎体半滑脱17例,项韧带钙化29例。诊断标准:凭颈椎摄片单纯椎体增生,阳性体征不典型者均诊为颈椎病。2.症状表现为头痛耳鸣,呈位置性眩晕,恶心或呕吐、颈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椎X线影像学的的影响。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制备颈椎病模型。造模后对针刀组、电针组进行治疗干预。各组动物于造模前后、干预后3个时间节点拍摄颈椎X线片。结果:颈椎X线片显示造模后颈椎曲度改变,出现反张,椎间隙变窄,部分见椎间孔变小、椎体前后缘见骨质增生;针刀干预后见颈椎曲度改善较明显,曲度由反张变为较直,部分见椎间孔较治疗前变大、椎间隙有所改善,治疗前后骨质增生未见明显变化;电针干预后见部分兔颈椎反张有改善,治疗前后椎间隙、椎间孔、骨质增生未见明显变化。造模后,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颈椎X线积分均明显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较电针明显,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曲度,改善颈椎X线影像学表现,纠正颈椎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是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内动脉所致的综合征。笔者 1999~ 2 0 0 0年应用静滴普乐林 (葛根素 )注射液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 4 0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持续性头痛或头晕等症状 ,颈部后伸或旋转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甚至突然昏倒 ;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2颈椎 X线摄片检查可见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及颈曲异常。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图示椎内动脉供血不足。本组 4 0例中男 2 4例 …  相似文献   

10.
1 一般资料本文统计 1 5 6例病例中 ,男 70例 ,女 86例 ;年龄 2 0~ 40岁 5 1例 ,40~ 60岁 79例 ,60岁以上 2 6例。头晕伴头痛、头皮麻木 2 8例 ;伴视物模糊 1 9例 ,伴手臂麻木 1 3例。部分病例伴有耳鸣、胸闷、心慌、恶心等症状。所有病例均经颈椎X线摄片检查 ,提示有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小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程度不等的X线征象。部分病例进行头颅CT检查 ,提示无器质性病变。部分病例经脑彩超检查提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时间 :发病一星期内就诊 3 5人 ,一星期至半个月内就诊 60人 ,半个月至一个月内就诊 3…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 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推拿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临床资料194例中.男性86例,女性108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19岁。经X线或CT检查并结合症状.辨证辨病分型:(1)颈型(32例):临床症状以颈部酸、痛、胀不适为主.X片示:椎关节不稳与松动;(2)神经根型(04例):临床多见颈项强痛.手或后枕部麻木.上肢无力或肌肉萎缩。X片示:颈椎骨刺形成或颈椎生理曲线改变;()椎动脉型(53例):临床表现为头面或偏头而,耳鸣,听力或视力下降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也可有心律不齐及胃肠反应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颈椎彩超:双侧椎动脉供血不对称;(4)脊髓型(5例):因椎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X线CT检查在下颈椎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107例疑颈椎损伤患者常规行X线及颈椎CT检查,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细致分析.结果:本组107患者中,有37例外伤患者并发颈椎损伤,而颈椎X线平片检查,仅24例可见下颈椎的骨折线.结论:颈椎CT检查能够发现下颈椎患者较为细小或隐匿的颈椎骨折和脱位,其价值明显优于颈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14.
正椎-基底动脉因颈椎关节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减慢,出现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视物模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24例,均为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32~68岁,平均47.5岁;病程3个月~10年。临床表现以眩晕,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部分存在颈项僵硬,活动欠佳,发作性眩晕等症状;X线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不稳症常见于颈椎前屈后伸不稳,颈椎退行性变性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由于椎间盘脱出,关节囊及韧带松弛,椎节问出现异常活动,早期由于椎节间松动,易激惹后纵韧带及椎神经而引起颈项僵直、疼痛等局部症状;中期松动移位的椎节可刺激压迫脊髓、神经根、椎动脉而引起相应症状;后期随着失稳的椎间隙四周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钙化或骨化,椎节可恢复到原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象为急性颈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者98例(男性47例,女性51例),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54.4岁。首先通过神经学物理检查及X线检查鉴别诊断颈椎病、椎问盘病和椎问盘突出症等。确认有无神经根症状后再行治疗。有锥体束症状的颈髓病及交通事故引起的颈椎扭伤不作为本次研究对  相似文献   

18.
颈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源性疾病是指颈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椎旁软组织肿胀、痉挛或粘连等,直接或间接对脊神经根,椎管内外血管、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产生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9.
杨光 《光明中医》2007,22(3):66-68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CSA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椎动脉,使脊内外平衡失调,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等脑血管痉挛症状,及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脑缺血症状的病证.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采用康复护理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根据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1发作性眩晕,多伴颈痛、头痛、恶心、呕吐、心悸、汗出、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颈部活动受限;2查体颈各方向活动减小,或伴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旋颈试验阳性;3 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颈椎节段失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