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窒息是儿科常见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及窒息后的正确复苏至关重要。现就我院于2003年9月至2007年9月所收治的104例新生儿窒息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40例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经验。方法迅速判断新生儿窒息的程度,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加压呼吸,同寸,配合纳络酮+地塞米松,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0例重度新生儿窒息经及时正确的复苏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对重度新生儿窒息的正确复苏,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梁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726-727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我国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降低我院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新复苏法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现将2000~2005年我院剖宫产窒息新生儿199例复苏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分娩时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本院分娩时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配合和护理经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娩发生的85例重度窒息新生儿采取积极的复苏前准备、复苏中的及时准确配合及复苏后的细致观察和护理。结果83例复苏后痊愈出院,死亡2例,1例死于肺透明膜病,1例死于胎粪吸入综合征。结论迅速、有效的抢救配合及护理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的关键,并可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黄琴红 《工企医刊》2009,22(4):53-53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新生儿窒息为产科常见的疾病,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及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对降低围产期死亡,预防减轻后遗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5年至今收治的12例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雪丽 《现代保健》2009,(21):98-99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发病率约5%-10%^[1]。因此,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后,仅是闯过了第一关,因为窒息虽已解除,但它对各系统造成的损害依然存在。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否则会使复苏前功尽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寻找预防措施及有效复苏方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新生儿窒息的病因进行回顾分析及复苏方案的评价。结果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脐带、早产、胎盘、巨大儿、妊高症、羊水、产程异常等因素有关。结论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较旧法复苏方法显著提高了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成功率,复苏后保暖、保持呼吸道通常、严密观察病情、科学的精心护理、积极治疗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指出加强孕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做好产时监护和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能减少新生几窒息的发生,迅速、正确、有效地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复苏抢救并及时建立呼吸和循环是医治新生儿窒息的关键,加强对新生儿复苏后的监护是医治新生儿窒息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月-2019年10月窒息新生儿2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窒息复苏后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124例作为观察组,窒息复苏后未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1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出生时基本情况、窒息复苏后监测指标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判断性别、日龄、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复苏抢救方式、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是否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出生时基本情况比较,日龄、Apgar评分及复苏抢救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出生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窒息复苏后监测指标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日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均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受到多因素影响,临床工作者应密切监测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等,并积极采取措施使其维持稳定水平,有效减少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甄妙平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65-1966
目的总结恩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新法复苏方法与效果,探索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水平。方法对296例新生儿窒息与新法复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6例新生儿窒息经新法复苏,成功抢救286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4例,成功率96.6%。结论新生儿窒息经新法复苏,即国际公认的ABCDE法,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俐 《中国妇幼保健》1998,13(5):302-304
为了观察新的规范化新生儿复苏(简称新法复苏)与过去常规采用的复苏(旧法复苏)对窒息复苏效果的影响,提高新生儿复苏的成功率,减少由于窒息造成的伤残及死亡,观察了1989、1993及1997年出生的新生儿5383例。其中窒息新生儿186例,将本院采用新法复苏后的1997年出生的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窒息程度、时间、Apgar评分等与旧法复苏的1989年及部分采用新法复苏的1993年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新法复苏后的1997年比采用旧法复苏的1989年窒息率从4.4%下降至2.3%,重度窒息率从63.6%下降至32.3%,死亡率从13.1%下降至3.2%,平均窒息时间从7.5min下降至3.3min,平均1minApgar评分从3.7分升高到6.1分,5minApgar评分从7.7分升高至9.7分,两组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部分采用新法复苏的效果不肯定。提示新法复苏的彻底全面开展有利于复苏效果的提高,值得广泛深入推广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窒息规范化复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与复苏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生儿复苏教程》为培训资料,于2001~2002年对全体产、儿科及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对2000~2003年产科分娩的新生儿窒息和复苏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效果。【结果】2000年活产新生儿476人,新生儿窒息109例,复苏成功率91.74%,死亡率18.91‰;2003年活产新生儿868人,新生儿窒息150例,复苏成功率98.0%,死亡率3.46‰;培训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后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χ~2=5.59,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χ~2=8.29,P<0.01)。【结论】提高复苏技术,加强产、儿科协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5年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于2002年起采用建立转运网络系统的方法,在成都市20多家基层医院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结果:推广应用新法复苏技术5年后,全市新生儿窒息死亡发生率由3.10‰下降到1.43‰,下降了16.7%。新生儿死亡率由7.12‰下降到3.35‰,下降了37.7%。结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新法复苏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及产儿科合作,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发生及窒息后并发症,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再次呼吸道阻塞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窒息系指母儿通过胎盘的血气交换发生障碍,引起胎儿严重缺氧和酸中毒,导致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抑制,出生后Apgar评0—3分,脐动脉血气显示严重的代谢或混合性酸中毒,pH〈7。这类患儿通常无自主呼吸,伴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心肌停搏,是产房最常见的新生儿急症。有效地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及减少窒息复苏后并发症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现就如何加强窒息复苏后再次呼吸道阻塞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效果的相关性,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与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生儿复苏教程》为培训资料,于2002年~2003年对全体产、儿科及相关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采用回顾法对焦作市妇幼保健院2001年~2005年出生的693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效果。结果:2001年活产新生儿1643例,新生儿窒息160例,复苏成功率95.00%,死亡率4.90‰。2004年活产新生儿1760例,新生儿窒息123例,复苏成功率99.19%,死亡率0.57‰。2005年活产新生儿1820例,新生儿窒息119例,复苏成功率99.16%,死亡率0.55‰。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后,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3.9,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3.78,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6.0,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6.25,P<0.05。且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效果显著相关。结论:加强参与复苏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复苏技术,并强调实习操作。加强产、儿科协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宋玲 《职业与健康》2007,23(22):2125-2126
及时有效地抢救重度新生儿窒息,缩短新生儿窒息时间,对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改善新生儿预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本院2003年8月—2006年8月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病例进行了窒息因素、复苏及护理措施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年来,我院共分娩新生儿10 374例,重度窒息92例,发生率0.89%。9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因复苏无效死亡8例。死亡率为8.70%。1.2诊断新生儿窒息主要根据新生儿生后皮肤颜色、呼吸、心率、反射及肌张力的阿氏评分来判断,1 m in阿氏评分8~10分正常,5~7分为新生儿轻度窒息,<4分者为重度窒息[1]。1.3致…  相似文献   

17.
124例新生儿窒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毓林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93-159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病因、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就我院儿科NICU病房2001~2004年共124例新生儿窒息病因、死亡原因、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导致窒息最常见病因为宫内窒迫,脐带绕颈次之。新生儿窒息死亡原因中院外转送多,死亡病例中转送占79%,且胎粪及分泌物吸入较多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来院及时的死亡病例少。窒息后处理不当也是原因之一。治疗以改善呼吸,缺氧,减轻脑损伤,降低颅内压为主。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推广在基层医院并不理想,产儿科合作也形同虚设或根本无法实施.窒息多了HIE也就多了。结论:应对吸入患儿即时进行气管插管,充分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对胎粪吸入作气管灌洗。并重视对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强制性培训和推广,从源头防止HIE发生,从而降低致残率。对已发生窒息的患儿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治疗以及窒息后脑损伤的康复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饶香兰  方雪花 《现代保健》2008,(36):135-13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复苏原则、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资料。结果早产、胎位异常、胎儿窘迫及妊娠合并症等是导致重度窒息的常见产科原因。结论针对不同产科原因,重点监护,选择最佳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效果,提升医护人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第5版《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资料,于2010-2011年对贵阳市及周边具备接生条件的46家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共计238名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结果培训前医护人员理论及操作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86.13%和85.29%,接受培训后理论及操作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35.29%和33.61%。培训前后医护人员有关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能显著提升医护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水平,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及新生儿复苏。方法将2006~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79例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及对窒息新生儿复苏。结果79例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别是羊水因素占40.51%,脐带因素占15.19%,胎盘因素占10.13%,母亲因素占8.86%,胎儿因素占16.46%,产力因素占6.33%,不明因素占2.53%。Ⅲ度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最高(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对婴儿影响较大,故及时恰当地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