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历摘 要患者男,84岁,干部,因"间断发热1周"于2009年6月7日入院,2009年7月6日死亡。入院时情况:入院一周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7.7℃,畏寒,无寒战,轻咳,少许白痰,自服退热药物体温正常。入院前2d再次发热,体温最高38.9℃,畏寒、寒战、乏力、纳差、腹胀,排成形黄软便4次/d,无腹痛、胸痛、咳嗽、咳痰,无尿频、  相似文献   

2.
儿童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0C(以下均指腋温),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低热量,尤其体弱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温条件不佳,体温可低至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应采取保暖措施。测体温的时间和条件以及测定的持续时间对数值均有影响;一般测腋温应以5min为准,不宜过短或过长,过短则偏低,过长则偏高。小儿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越差,体温波动越大。但对于发热的耐受力却较好或反应不大,如小婴儿感冒时体温可突然升高达40℃左右,而病儿一般情况却较好,热退后恢复也较快。年长儿体温已较稳定,若体温突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往往反映有较严重疾病发生。对于长期(2周以上)发热或反复体温升高,则应认真查明原发病,并分析有无并发症存在。时期体温改变不似成人的典型,而且近年来经过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尤其应用抗生素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益增多,已使不少发热性疾病的体温曲线与传统概念有明显差异,失去了热型原有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1病例简介 患儿,男,10个月,于2008年7月14日以“间断咳嗽伴发热2个月,加重伴气促10天”为主诉人院,入院诊断为“肺炎”。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足体重、正常娩出。孕5个月时胎儿宫内彩超检查显示“心脏偏大,但在正常范围内。”出生后至此次患病前,患儿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1岁,因寒战、高热、乏力、浓茶色尿28天于2006年6月2日入本院.2006年5月4日受凉后出现寒战、发热,体温最高40℃,多在中午出现,隔日发作,伴浓茶色尿,体温正常时尿色正常,无尿急、尿频、尿痛、腰痛,无腹痛.10天后即开始每日寒战、高热.  相似文献   

5.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9岁,因\"间断发热、反复皮疹26年\"于2014年3月13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患者3岁时曾发热,最高体温39℃,偶伴畏寒、寒战,1~2 d后体温可自行消退,约每10天发作1次。同年出现双下肢游走性红色皮疹,高出皮面,形状不规则,质硬,有痛感,伴脱屑,与发热无关。就诊当地医院示脾大(具体不详),未规律治疗。患者仍间断发热、反复皮疹,常于遇冷时出现,性质程度同前,多次应用抗生素疗效不佳。14岁时行骨髓穿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25岁,未婚。因气短、乏力4个月,间断发热、消瘦3个月,呼吸窘迫、发现双肺阴影1周,于2004年5月12日入院。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3岁,农民。因“反复颈前疼痛、发热2个月,加重伴红肿6天”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咽痛、发热,最高体温38℃,无颈部疼痛,无局部红肿。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5天,效果差,并逐渐出现右颈前疼痛,无局部红肿,B超提示“甲状腺右叶实性占位,甲状腺左叶等回声偏低结节”,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体温控制于正常范围,腋窝体温一般为36~37℃.正常体温昼夜间有轻微的波动,晨间稍低,下午稍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期体温较平日低,而在排卵期和妊娠期则稍高.饮食、剧烈运动、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情绪波动等均可使体温稍高.  相似文献   

9.
所谓发热是指机体体温异常升高。临床上,腋下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热或服药后体温又迅速回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0.
1本例临床特点 ①学龄儿,间断发热20余天.②心脏杂音,近期杂音性质改变.③无贫血,无肝、脾、淋巴结肿大.④血白细胞记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⑤血沉增快.⑥指端红色米粒大小的结节.⑦既往无先天性心脏病史.  相似文献   

11.
1 案特点 本病案为10个月大之男婴,以“间断咳嗽伴发热2个月,加重伴气促10天”为主诉入院,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胸部X线片检查均支持肺炎诊断,因此,该患儿的肺炎诊断可明确,要讨论解决的问题是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相似文献   

12.
<正>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6岁,因"间断发热4年余,活动后胸闷5个月"于2010年4月30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患者2006年出现高热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畏寒、寒战,予抗病毒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转为低热,仍有淋巴结肿大,外院淋巴结活检诊断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予泼尼松20 mg×3次/d治疗,约2个月后逐渐减停,患者热退,淋巴结肿大消失。2007  相似文献   

13.
<正>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6岁,因间断发热4年余,活动后胸闷5个月于2010年4月30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患者2006年出现高热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畏寒、寒战,予抗病毒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转为低热,仍有淋巴结肿大,外院淋巴结活检诊断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予泼尼松20 mg×3次/d治疗,约2个月后逐渐减停,患者热退,淋巴结肿大消失。200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发热患者运用各种物理降温法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物理降温的高龄发热患者196例,测量基础体温(T0)及降温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的体温,分别计算T1:0~30 min、T2:31~60 min、T3:61~90 min、T4:91~120 min高龄发热患者的降温速率,找到患者物理降温效果最佳时间点。结果冰毯降温患者T1~2平均体温下降幅度最大,温水及酒精擦浴患者T2~3平均体温下降幅度最大,冰袋降温患者T3~4平均体温下降幅度最大。结论由于高龄发热患者代谢水平低、循环慢等因素,各种物理降温最佳时间均大于降温后30 min;不同物理降温方式的接触面积及时间不同,因此复测体温最佳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张燕  杨丽  谢艳 《华西医学》2004,19(4):667-667
患者,男,51岁,因反复发热1’月,咳嗽10’天入院。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1℃,当晚肌注“先锋、退烧药”次日体温降至正常。10’天前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9.8℃,以午后为主,夜间可恢复正常,伴咳嗽,偶咯少许白色泡沫样痰,无畏寒、胸痛、盗汗。当地诊所治疗(具体不详)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6’天前再次出现发热,性质如前,当地医院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摘要某女,57岁,已婚。因“间断发热伴双髋关节疼痛3月余”于2009年8月13日入院。现病史:患者2009年5月无诱因出现午后发热,无畏寒、寒战,体温最高可达38.7℃,伴双髋关节疼痛、严重时影响活动,不向下肢放射。口干,口渴喜饮,但进食固体食物无需水送服。  相似文献   

17.
王荫范  王绣锦  李祝慈  闫凤云 《新医学》2006,37(12):813-813,794
患者男,21岁.因发热、咳嗽、咳痰4日入院.患者于4日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流涕、乏力、头痛,体温波动在38.6~39.5℃之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而来我院.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0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20/80 mmHg.  相似文献   

18.
(病案讨论见本期第 58页 )  患者 ,男性 ,36岁 ,农民。 3个月来无明显原因间断发热 ,伴咳嗽、四肢关节痛 (不呈游走性 )。自认为感冒服用抗生素及退热药后 3~ 5天热退 ,关节痛好转 ,但隔 3~ 5天后又再度发热 ,体温常在 38℃左右 ,偶尔达 4 0℃。发热以午后及夜间明显 ,伴乏力、盗汗及关节痛 ,未正规诊治。近 1个月发现下肢浮肿 ,常感活动性心悸、气短、胸憋闷。近半月常因胸闷、气短而不能平卧。曾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效果差。入院前 3天 ,无任何诱因突发心前区剧烈疼痛 ,呈钝痛 ,不放散 ,伴大汗、心慌、气短、不能平卧 ,恶心呕吐两次 …  相似文献   

19.
发热通常被定义为异常的体温升高(Casey,2000年),当体温超过38℃可诊断为发热。当孩子发热时,父母通常很焦虑,出现“发热恐惧症”现象,特别担心出现与发热有关的并发症(Croeetti等,2001年)。  相似文献   

20.
对长期间断发热2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女,67岁。2006—04开始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8.5℃,发热时伴全身酸痛、纳差、乏力,多次化验提示血沉快(ESR)40~87mm/h,C反应蛋白高(CRP)28.5~107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